一曲穿越千年的忠义赞歌
——川剧《巴蔓子将军》忠县演出侧记
2025年07月25日 19:17 重庆忠县融媒体中心
精湛的唱功、华美的服饰
跌宕起伏的剧情
气势恢宏的舞台呈现
……
川剧《巴蔓子将军》剧照。记者 田华平 摄
7月24日晚,重庆市川剧院携精品力作《巴蔓子将军》走进忠县,为巴蔓子故里的观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当晚,忠州大剧院座无虚席,来自社会各界的干部群众屏息观看,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川剧《巴蔓子将军》剧照。记者 田华平 摄
《巴蔓子将军》历时8个月精心打磨,一个月前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大剧场试演,收获如潮好评。该剧根植深厚巴渝文脉,以重庆本土历史英雄巴蔓子为主角,用舞台情境、川剧手法、虚实结合的叙事方式,生动演绎了巴蔓子“头可断,城不可弃”的忠义故事,展现了巴渝大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城市精神。
该剧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出品,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梅花大奖获得者沈铁梅担任出品人,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重庆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资金资助项目,也是《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实施后创排的重点剧目。
“用川剧来演绎巴蔓子将军的传奇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还是艺术的创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重庆市川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部剧让古老川剧焕发出了新的时代光彩。
川剧《巴蔓子将军》剧照。记者 田华平 摄
巴蔓子生于东周末年的临江(今重庆忠县),曾作为巴国大将军驻守于此。史料记载,巴国发生内乱时,巴蔓子向楚国借兵并承诺以三座城池(含忠县)作为酬谢。内乱平息后,他不忍国土被割让又不愿失信,最终自刎以头谢楚,留下“刎首留城,忠信两全”的千古佳话。
川剧《巴蔓子将军》剧照。记者 田华平 摄
“巴蔓子将军的壮举,契合了重庆城市精神中的‘坚韧’和‘忠勇’两个词语的内涵。”演出前,《巴蔓子将军》主演、重庆市川剧院青年演员唐纬表示,巴蔓子和忠县渊源深厚,他要努力将巴蔓子的精气神演绎出来,带给忠县观众最好的视觉、听觉感受。
英雄家国情,精神永流传。2300余年来,巴蔓子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和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巴渝儿女,如今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点赞巴蔓子,体现了总书记对重庆历史文化根脉的肯定,对巴蔓子“忠义”精神的高度认可。
川剧《巴蔓子将军》剧照。记者 田华平 摄
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深深感染着现场观众。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许多观众久久沉浸其中。
“川剧《巴蔓子将军》生动演绎了巴蔓子的英雄壮举,让人深受感动。作为文博工作者,我们将以巴蔓子精神为引领,深挖忠文化历史脉络,提升青少年的感知感悟力,让忠义精神代代相传。”县文保中心主任、忠州博物馆馆长曾艳有感而言。
历史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还需要发展。如今,忠县留存着诸多与巴蔓子相关的遗迹,有其扎营驻兵的“巴扎营”、阅兵的巴王台旧址,以及刎首留城处纪念碑、重建的巴王庙,还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巴王路、蔓子路等。眼下,以弘扬忠义精神为核心主题的忠义广场正如火如荼施工建设,将成为市民和游客感悟巴蔓子精神的新地标。
川剧《巴蔓子将军》剧照。记者 田华平 摄
“观看川剧《巴蔓子将军》,更像一场与本土精神根脉的对话。剧中巴蔓子的‘忠’,是对家园的守护;他的‘义’,是对承诺的担当。”县教育团工委副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陈飞认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青少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学科教育”的有效融合。
“心中满是震撼与崇敬。”受邀参加千名硕博忠州行活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届博士研究生周钦飞看完《巴蔓子将军》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表示,巴蔓子刎首留城、舍身取义的壮举,是对国家的赤诚,对信义的坚守,作为新时代青年,一定要将忠义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巴蔓子将军真勇敢!”演出结束后,县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何靖予还沉浸在剧情中。她说,观看川剧《巴蔓子将军》,让她更详细地了解了巴蔓子的故事,一定要将巴蔓子的精神传承下去。
[color=rgba(0, 0, 0, 0.9)]川剧《巴蔓子将军》剧照。[color=rgba(0, 0, 0, 0.9)]记者 田华平 摄
丹心照日月,忠义传千秋。巴蔓子精神早已融入忠州儿女的血脉,成为这座临江之城的文化基因。近年来,忠县不断丰富以巴蔓子精神为代表的忠文化内涵,正着力打造“三峡留城·忠义之州”城市品牌。
川剧《巴蔓子将军》区县演出首选巴蔓子将军故里忠县,不仅为忠县人民带来了一场难以忘怀的艺术盛宴,还唱响了一曲穿越千年的忠义赞歌。这歌声,将在忠州儿女深情地吟唱中,越来越清澈、越来越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