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437|评论: 1

[生活资讯] 茶入诗画中,诗画入茶中,妙不可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8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罢“踏雪飞鸿”发表的《茶画与茶文化》一文,方知为什么我国“明代茶道别开生面,妙在何处,后人津津乐此道”的由来。因为我国明代的茶道,在茶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依据,是由于它贴近天然的茶叶、自然简洁的煎茶泡茶法,因而流传至今,仍让今人津津乐道。尤其是笔者现在寄居养老的成都市崇州市,出产的茶叶声名鹊起,就愈加地诱发我作此《茶入诗画中,诗画入茶中,妙不可言》一文的雅兴。
png
几千年来,茶香清远长伴人心
明代的茶道和唐代茶神陆羽示人的煮茶、宋代风靡一时的点茶有什么不同?明代因为何故走出不同的茶道呢?明代茶道与艺境交融,且缔造茶艺术的一波高潮,形成文人雅士的生活时尚,让今人犹津津乐此道。
宋代的精致登极“龙团茶”到了明初成绝版,明太祖“以其劳民,罢造”,据《明史‧志第五十六‧食货四》记载:“上供茶,天下贡额四千有奇,福建建宁所贡最为上品,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旧皆采而碾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太祖以其劳民,罢造,惟令采茶芽以进。”
明太祖对贡茶的这一诏,改变了唐、宋以末茶(片茶)、团茶为主的茶版图,从而以芽茶为主的散茶在茶道中秀出精彩,也成为了饮茶的主要流派,直到当今。明代田艺蘅在其《煮泉小品》中评道:“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铠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即非佳品,总不(如)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诸者自胜耳。”芽茶保有自然真味,得到茶家的赞赏。
png
明代成化时期,青花折枝花果纹茶钟(茶盅),适合明代茶道之饮。
而在明代《张伯渊茶录》一书中也有记载:“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它说的“茶之妙,始于精造,讲究收藏”,而饮法的“煎煮冲泡”是关键。
由于明太祖的一诏指示,整体牵动了造茶、藏茶和饮茶的方法。屠隆(万历五年进士)所撰《茶说‧序》,道出了明茶的采造与制茶法与唐、宋茶道大相径庭。明代行炒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唐宋行蒸茶、碾茶法,以蒸碾为工;明代饮茶的方法以简易繁,煎茶、泡茶代替了煮茶、点茶,掀起了“瀹茶”(瀹:渍泡、煎煮)新局。
png
纯正手工紫砂壶用于泡茶可使茶汤清香醇厚,优于其它茶器表现
明代的烹茶法以苏吴(江苏、苏州)地方的煎茶拔得头筹。据明代永昌太守陈师(杭州人)万历年间所作《茶考》记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而杭州的撮泡法也别开生面,且后来居上成了今日主流。
苏吴一带的煎茶法,是将茶叶入磁瓶稍微火煎,煎至茶水成淡金黄色,香味最佳。《茶考》载:“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如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饮时,“置磁壶、二小瓯(*茶碗、茶盅)于案,全不用果奉客,随意啜之”,“知味而雅致”。后来随着紫砂壶出世,陶壶取代磁瓶,蔚然成风。
而明代画家王问所绘《煮茶图卷》,唐寅的《煎茶图》,都描绘映现了明代煎茶的实境与精神趣味。
png
竹炉煮茶,作画赏画
《煮茶图卷》(公元1558年作)画中,有二文人和一童仆,文人一在作画赏画、一在竹炉上煮茶,对应明代煎茶的情境与诗画入茶的风尚。茶器、茶具中的水缸、水瓢、茶壶、茶罐、茶盘、竹炉等都出现在画中。
png
图中竹炉和炉上的紫砂提梁壶都是明代后期茶具的经典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把海棠形提梁紫砂壶和现藏南京博物馆的“吴经墓紫砂提梁壶”(西元1533年下葬)的形制是一模一样的。吴经提梁壶是目前已知有明确记年的第一把提梁壶,在1966年才出土,而茶画《煮茶图卷》忠实呈现了当时的茶具和茶文化的许多细节。
【注】本文的主要资料来源:《明史‧志第五十六‧食货四》《煮泉小品》《茗留丹青水墨间:茶画与茶文化》
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0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7-28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2345截图20250118111915_看图王.pn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