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除遣返96名留学生,哈工大这一巴掌,打得真解气!
谢歌说事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工大)调整留学生住宿政策,取消单人间及部分福利,引发部分外籍学生抗议,校方对96名持续旷课、拒不遵守规定的留学生作出开除并遣返。
96名外国留学生被连夜打包遣返,就因为学校让他们从单人间搬到四人间,跟中国学生住得一样。结果200多人直接堵了校长办公室,嚷嚷着“留学生就该住单间”。可校长就一句话:“三天不报到,立马开除。”
哈工大开除96名留学生这场宿舍风波早已超越了生活条件之争,是一记耳光,彻底撕开了目前在全国各类高校的跪式国际化毒瘤。三天后,96名拒不妥协的留学生被直接遣返,警车护送的场面让全网拍手称快。这记耳光不仅打在特权者脸上,更撕下了中国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超国民待遇”的遮羞布。
这事儿听着像拍电影,可背后藏的猫腻,早就在大学里臭了街。
你以为只有哈工大出过这档子事?从“陪读制”到“空调双标”:特权是如何养成的?在山东大学为留学生配备“学伴”的荒唐往事尚未褪色时,大连海事大学又曝出“留学生吹空调,中国学生蒸桑拿”的丑闻。同一批80年代的宿舍楼,留学生公寓24小时开空调都没事,中国学生宿舍多插个电扇都跳闸。更绝的是,学校给留学生的预算占了8%,中国学生宿舍修个水管子,预算连1%都不到。
这哪是国际化,分明是把留学生当祖宗供着。
江西理工大学更荒唐。之前有中国学生被留学生打了,学校装聋作哑。新校长来了,直接把打人的留学生开了,取消了所有特权,结果那帮留学生居然罢课威胁。难道在他们眼里,在中国的大学里,打了人还能当没事?就因为他们是老外?
更讽刺的是,这些特权早就把教育那点底子啃得差不多了。哈工大之前处理过俩日本留学生,上课捣乱不说,还故意露出自家纹的“我爱日本”挑衅,俩小时就给开了。这种果断本该是正常操作,可放到别的学校,愣是成了稀罕事。为啥?因为太多大学把“国际化”当成了面子工程。 你去看看那些大学排名,留学生数量、外籍老师比例占了多少分?为了冲排名,有些985高校每年给印度留学生发500份奖学金,一人10万学费全免,中国学生想申请个助学金,得填十几张表,还未必批得下来。更丢人现眼的是,有的学校为了凑数,就连中文都说不利索的人都招进来,管他能不能上课,先把“国际化率”刷上去再说。
这些学校怕是忘了,大学是教书的地方,不是给洋大人搭戏台的。
就说哈工大这次,为啥敢这么硬气?人家是“国防七子”,搞的是真刀真枪的科研,知道啥叫原则。之前那俩日本留学生挑衅民族情感,说开就开;这次宿舍的事,说搬就搬。省下的钱,全投到实验室和贫困生补贴里了,这才叫办教育,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把资源留给自家孩子”,这种底气才是对教育本质的清醒认知,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才,而非堆砌数据政绩。
再看看国外的大学,德国的留学生能拿补贴,但前提是跟本土学生一起竞争,凭本事说话;芬兰搞英语授课,主要是给本国移民孩子用的,不是专门伺候外国人。反观咱们某些大学,拿着中国学生的学费、纳税人的钱,给留学生盖豪华公寓、发高额奖学金,中国学生自己挤六人间,夏天热得睡不着,冬天没暖气,学校眼皮都不抬一下。
这不是崇洋媚外是什么?大连海事大学后来在骂声里给中国学生装了旧空调,哈尔滨工程大学有学生吐槽宿舍条件,老师居然说人家是“被境外势力利用”。这些学校怕是忘了,中国学生才是学校的根。
哈工大这事儿能炸锅,不是因为做得多好,是因为太多学校做得太烂。把留学生当爷供着,把中国学生当草踩着,美其名曰国际化,其实就是骨子里的自卑。真要搞国际化,就得一碗水端平,住一样的宿舍,拿一样的奖学金,犯了错一样受罚。别再搞那些留学生高人一等的幺蛾子,中国学生的学费和汗水,不是用来养白眼狼的。
哈工大的耳光打得及时,但要根治“跪式国际化”的毒瘤,需要的不仅是个别高校的觉醒,更要打破唯数据论的评价体系,重构教育公平的底层逻辑。真正的国际化,不是用自家孩子的委屈换取外人的优越感,而是让所有学生在平等的阳光下,学会尊严与自重。 哈工大这一巴掌,该打醒那些还在梦里的大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