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青春喂了空承诺?社工岗“解散”在协议到期日】——请看看我们被搁浅的未来和燃尽的付出
“三年服务期到了,我们却成了被政策遗忘的人。”
手里攥着早已泛黄的《社工岗服务协议》,第6条“三年服务期满后,按规定择优转事业编、续签合同或纳入临聘管理”的字迹还清晰可见,可如今距离协议到期仅剩一个月,从区里到市里,没有任何关于“择优”“续签”的具体政策落地。二十多个同批入职的同事聚在会议室角落,看着窗外时心里只有一片茫然:这三年拿命拼来的工作,怎么突然成了“三无产品”?
【协议写满希望,现实泼透冷水:我们被“口头承诺”拖进了死胡同】
2022年入职时,招考公告和协议里那句“转编机会”像根胡萝卜,让我们这群刚毕业的年轻人一头扎进了社区。“好好干,三年后就能有正式编制”,这是招考负责人拍着胸脯的保证,也是支撑我们熬过无数日夜的信念。
可如今呢?
· 问街道办,回复是“等上级通知”;
· 问人社局,说法是“政策正在研究”;
当初签协议的部门,已经通知我们到期解散,目前只让我们“先继续工作,等待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到期就走人”——但每月手3000出头的工资,我们这些“协议”工作,通过正规流程笔试、面试、政审一步一步考上的人,就即将被彻底抛弃,直接原地解散。
协议成了一张废纸,承诺变成了空头支票。我们像一群被耗尽燃料的船,漂在职业发展的海上,看不到靠岸的灯塔。
【这三年,我们扛下了多少“不该是社工干的活”?】
1. 24小时待命,“社工”成了“全能保姆”
疫情期间,凌晨两点爬起来转运密接,穿着防护服在38℃高温下爬7层楼送物资,脸上是口罩勒出的血痕,手上是消毒水泡皱的皮肤;
· 创文创卫时,拿着铲子蹲在马路边铲了半个月小广告,手指磨出茧子,还要被路过的居民骂“多管闲事”;
· 日常工作里,调解邻里纠纷、帮独居老人买菜买药、替居民跑断腿办各种证明——“小张,我家灯泡坏了能来修吗?”“小李,我儿子找工作你能不能帮忙问问?”我们不是社工,更像“免费杂役”。
2. 工资“月光”,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
每月3000多的工资,在物价飞涨的城市里,交完房租以及每月通勤油费后就所剩无几。加班没有加班费,周末随时被叫回单位,和政府街道里所有有编制的工作人员一样值班值守,汛期来临时乡镇工作的同事直接长时间不能回家,可年底评优时,“优秀社工”的名额永远轮不到真正干活的人。有同事为了省路费,半年没回家看父母——我们不是不想体面生活,是连“活下去”都要用尽全力。
3. 心理高压下,谁在乎我们的崩溃?
被属地居民指着鼻子骂“拿着纳税人的钱不办事”时,我们只能憋回眼泪赔笑脸;面对堆积如山的报表和永远完不成的KPI时,多少次在办公室偷偷掉眼泪;疫情期间被误解、被威胁,甚至收到过匿名的恐吓信息——可谁问过我们“累不累”?协议里只写了“服务群众”,却没写过“保护社工”。
【现在,我们成了“过期商品”:不转编、不续签、不明不白以及到期就散伙】
三年青春,我们把单位当成第二个家,可如今协议到期,我们突然成了“临时工中的临时工”:
· 想考别的编制,三年基层经验在报考条件里“一文不值”;
· 想找新工作,简历上“社工岗”的经历被嫌弃“没有核心技能”;
· 想等政策出台,却连“等待”的期限都不知道——领导说“我们也没有办法”,文件说“建议大家踊跃报考、进入企业、以及到人才市场灵活就业”,可我们已经过去的时间、我们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我们不是不想努力,是努力了三年,却发现自己站在了“职业断崖”边,身后是回不去的过去,眼前是看不见的未来。
【我们只想问:协议的法律效力在哪里?基层工作者的权益谁来保障?】
· 白纸黑字的协议,不是随口说说的“画饼”,相关部门为何迟迟不出台落地政策?
· 三年来我们为南充付出的血汗,难道就活该被“协议到期自行解散”轻飘飘带过?
我们不求特殊照顾,只求兑现承诺:要么按协议“择优转编”,给真正实干的人一个交代;要么明确续签细则,让我们能安心继续工作;哪怕是纳入临聘管理,也请给我们一份明确的待遇标准和职业规划!
此刻,我们还守在岗位上,处理着永远做不完的报表,接待着来来往往的居民,但心里的惶恐和失望,像潮水一样越涨越高。请看看我们这群被“政策真空”困住的基层工作者吧——我们要的不是同情,是一个“说话算话”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