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窃听风暴》观后
德国电影《窃听风暴》上演多年,其交口称赞的口碑,无需更多饶舌。因为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客观真实的反映了民主德国一段严酷的历史,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电影通过对主人公秘密警察维斯勒前后立场巨大转换,深刻剖析了那个特殊年代特殊国家个人人性光辉闪烁,揭示了极权时代个人悲催无助的悲惨命运,给后世深深的警醒与反思。
从电影情节上看,整部电影没有更多悬疑,只是平铺直叙,看似平淡无奇却冷峻惊悚的描述那个令人窒息的政治生态环境下,个人毫无隐私可言,纯粹透明人,一举一动,即使个人私生活也被一览无余偷窥殆尽!
而执行这个偷窥任务的特工秘密警察维斯勒便是极其出色优秀的代表人物。
出身秘密警察的维斯勒,对个人职业堪称尽职尽责,绝对合格甚至优秀。从他身上你看不到人性的柔软与理性。他在监控个人言行职业上的表现,冷酷、无情、严苛、木纳,任何思想上的独立运行和人性的良善都与之绝缘。准确的说,他就是效忠于那个特殊国度政权的一部冷血机器!冷冰冰的没有温度没有血肉,当然也不可能有独立思考与逻辑推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铁板一块冷冰冰的机器维斯勒,居然在一次窃听过程中,如同冰山融化,他不但没有尽职尽责完成监控窃听任务,反倒被监听对象——德瑞曼夫妻所作所为感染感动,最后叛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再忠于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机构史塔西。
起因于文化部长看上德瑞曼之妻美丽的女演员克丽斯塔,意欲攫为己有,便利用手中职权,下达指令24小时全天候监控德瑞曼夫妻一举一动,以便抓住把柄,最后达到占有克丽斯塔罪恶目的。
在整个监听过程中,本来维斯勒也是一如既往,恪尽职守,严密监听德瑞曼夫妻一举一动。但窃听过程中,随着人性逐步复苏,他不仅悄悄潜入其卧室,带走剧作家德瑞曼书桌上一本布莱西特诗集,并被那些诗句深深打动,还在监听时听到德瑞曼饱含深情钢琴演奏时忍不住流下热泪。为此,他表面冷酷冷漠一面开始慢慢松动。
当他发现德瑞曼向西德媒体秘密匿名撰写揭露东德人自杀状况报告时,他不再是秘密警察的特工,也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看客,而是主动站到了被监听者德瑞曼夫妻一边。他为此隐瞒了这个至关重要的细节,主动帮助其行为不被上司发现,同时关键时刻他还借故遣走另外一个值班警察,自己一个人独自监听,并杜撰虚假监听报告,让德瑞曼夫妻躲过一劫!
当然,最感人肺腑的还是特务机构史塔西隐约察觉德瑞曼夫妻行为不轨,一定有什么重大情况被隐瞒,比如他家中是否隐藏了打印机?在秘密警察的追问与胁迫下,克丽斯塔坚持不住全部招供实情——于是秘密警察进入家中十拿九稳搜查,但结果却一无所获。原来是维斯勒提前潜入德瑞曼家中将打印机转往他处——至此,原本特务机构史塔西成员维斯勒完成了个人职业身份的彻底转变!当然,他也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他不是原组织倍受信任一员,被罢黜成为一个普通邮差,远离秘密警察机构权力中心。
看到这一幕,银幕下的观众无不为维斯勒的人性苏醒感慨:原来,人之所以作恶行善,并非一成不变。尤其是那些高居权力地位,有蹂躏践踏他人尊严乃至褫夺生命权柄之人,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他们可以以执行命令为自己罪责开脱,也可以枪口抬高一寸放过他人,还可以反戈一击转换立场,背叛邪恶组织,帮助被压迫者避免厄运。
可以说,电影《窃听风暴》最为成功之处就是深刻刻画了维斯勒这个身居极权实际执行者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揭开暗无天日极权社会下个人处在透明人状态的悲剧黑幕。
编剧将故事发生时间定格在1984,想必深思熟虑,煞费苦心。懂的人都能够会心一笑,他们知道有一本书的名字就叫《1984》。两者间不是偶然巧合,应该是编剧刻意为之。
虽然电影《窃听风暴》没有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作为依托,但那个特殊年代极权社会的东德对民众无处不在的监控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编剧依据这个历史的真实,虚构出被监听者德瑞曼夫妻和监听者维斯勒人物形象,还原历史的真实,让人们联想小说《1984》中的种种情形,给观众极大震撼!
电影《窃听风暴》上演于2006年,反映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但其警示效应却神奇的跨越多个时间段!可以断言的是,民主德国被联邦德国统一后,极权社会也随之崩塌,消弥于无形。但在世界其他角落,这种极权社会,这种监听民众的方式不见得全部销声匿迹,甚至有可能随着科技发达,网络的便利,更跃升一个新的高度。因此,电影《窃听风暴》社会意义远超其他影片,这,大概也是该电影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好评,一直位列评分居高不下的真实原因之一吧!
一部电影,她不但反映过去一段历史,更彰显当下社会现实,《窃听风暴》由此可以获得更高评价,其他电影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不会太多!也难怪,该片获取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