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同一位母亲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孩子购买的某品牌雪糕因外形酷似避孕套而"辣眼睛",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引导。
相关视频显示,这款葫芦状雪糕采用前端吸嘴、后端灌装的设计。
厂家回应称该造型已申请专利,销售20余年从未收到类似投诉,并直言:"不是雪糕有问题,是人的思想有问题。"
说实话,这次我站厂家。因为如果不是有人刻意诱导,这款雪糕外形,我真是不会联想到避孕套。
乍一看,我怎么觉得有点像葫芦娃呢?
毫无疑问,这位妈妈的担忧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和保护,但属实有点多余了。
当代家庭教育中,我们正在试图用"无菌环境"培养未来需要面对复杂世界的孩子。
照这个逻辑,茄子、黄瓜是不是也不能卖了?万一孩子看了误导怎么办?
保护不是这样来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辨别信息、独立思考。
“万物皆可举报"的荒诞逻辑
最近几年,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万物皆可举报"的怪圈。
家长们的初衷是保护孩子,但动不动就举报这个、抵制那个,反而让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封闭。
[img][/img] 可问题是,安全套本身是健康防护用品,防的是疾病和意外怀孕,又不是什么违禁品。家长越遮遮掩掩,孩子反而越好奇。
- 2018年,有人举报小学语文课本插图"色情",原因竟是插画里的小女孩"膝盖发红"。
这逻辑让人哭笑不得——难道孩子摔个跤,膝盖红了也算"不良暗示"?
- 某小学要求下架《水浒传》,理由是"教坏小孩,宣扬暴力"。
可这本书是四大名著之一,几百年来没人因为它变坏,怎么到了今天反而成了"毒草"?
- 《熊出没》曾被家长联名抵制,因为光头强拿着电锯追熊。
可按照这个标准,《猫和老鼠》里汤姆整天被炸飞,《喜羊羊》里灰太狼天天挨揍,是不是全得禁播?
- 更离谱的是,中学生物课本里的人体解剖图曾被要求打码,理由是"太暴露"。
可人体结构是科学知识,又不是色情内容,遮遮掩掩反而让孩子更觉得"神秘",甚至从错误渠道获取信息。
哲学家伏尔泰曾说:"偏见是愚者的理性。"
这些举报背后的逻辑,其实是用成年人的"过度联想"去限制孩子的认知。
雪糕像避孕套?黄瓜、香蕉、火腿肠是不是也得下架?
如果看什么都觉得"不纯洁",那问题可能不在物品本身,而在于看待它的眼光。
真正的保护,不是让孩子活在真空里,而是教会他们如何理性看待世界。
否则,等他们长大才发现现实和"无菌童年"完全不同,那才真的会出问题。
被"妖魔化"的性教育
性教育在中国,一直是个"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话题。
家长怕孩子"学坏",学校怕惹麻烦,结果就是——孩子们只能自己摸索,而他们摸索的渠道,往往是最危险的。
据《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76%的15-24岁青少年表示在学校从未接受过系统性教育。
这种刻意回避导致:
荷兰的对比研究颇具启示:
青少年意外怀孕率只有中国的1/6
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比中国晚2.3岁
很明显,荷兰从4岁就开始性教育,教孩子认识身体、尊重界限。
引导下孩子从小就知道"性"不是神秘、羞耻的东西,而是需要理性对待的健康话题。
他们不会因为好奇去偷看小黄片,也不会因为无知而轻易被人诱骗。
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怕孩子"早熟"? 可现在的孩子8岁就能刷到擦边视频,我们还在假装他们什么都不懂?
- 性教育不是教孩子"怎么发生性行为",而是教他们"怎么保护自己"。
我们越遮遮掩掩,孩子越容易在无知中受伤。
与其举报雪糕、抵制安全套广告,不如大大方方告诉孩子:
你的身体很珍贵,别人不能随便碰;如果你有疑问,爸妈永远可以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