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文化史》读后 2025.5.17 李俊华 我曾经同组的同事孙工,自幼生长在安徽阜阳。他父母是鼎革前夕的南下干部,途径阜阳时被上边安排留在了阜阳。文革中阴差阳错孙工来到了陕西我们这个工厂,和我在同一个班组。孙工闲聊时常常提到安徽、阜阳的生态、人文历史等。使得阜阳这个陌生的地方在我心底留下了若隐若现的影子。后来不经意间得知,网上相识、常在群聊时给群友答疑解惑的王老师,正是《阜阳文化史》的主编。这下子把我往昔对阜阳的好奇一下吊起来了,于是快速邮购了一本《阜阳文化史》,兴致勃勃看起来,果然收获颇丰.....。 打开该书,开篇的序言署名“亓龙”就一语中的点出了该书脉络。他写道,阜阳文化,是我国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方位上讲是中原文化,从流域上说是黄淮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农耕文化”----这样的描述,令不同地域的读者很快明白了阜阳地域的总体特征,仿佛和阜阳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当然,地方文化史这类书籍所涉及信息量、范围极大,远超我们一般读者的知识积累。我们只能从中选取三个两个历史截面,汲取其中营养就很不错了。 据作者研究考证,阜阳在古代被称为胡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100多年前,其故城址就在今天的阜阳市颍泉区。当我读到该书第122页的那句“鼎、簠铭中的‘胡’,均写作‘㝬’,‘胡’字系晚出”时,我心里不禁一声惊叹,原来的懵懂、疑惑瞬间大半散去。因为此前我仅仅知道,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那巨大、重达60公斤的“㝬簋”就是周厉王时代产物,其他则一无所知。王老师这部大作,举重若轻般一句话醍醐灌顶,使我明白了“㝬簋”所以称为“㝬”的原因。原来,周厉王的名字也正是姬胡!看起来,㝬簋和那两件与阜阳—古代胡国有关的青铜器铭文里的“㝬”,不是与周厉王有关,就是与古胡国、胡国国君有关。只有个别的青铜器上铭文的“㝬”与此无关,仅仅是铸造工匠的名字。而“胡”字则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也就是说,周厉王时代所用的“㝬”字至少早于战国时代的“胡”字约400年以上。 古代胡国于公元前495年被楚所灭。 通过该书介绍,我们看到阜阳博物馆所陈列的文物众多,等级之高令人感叹。更通过该书平和叙述,使我们对一些模糊不清的事情有了清晰了解。比如书中讲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语境里,至迟在春秋时期就有文学的概念。但直到汉代,与今天相近的文学概念尚未形成,因为在那个时代,经学与文学还未分家。比如《汉书》里的“艺文志”,其内容包罗广泛,并非专注于今天所说的文学艺术。也许就因为文学一词内容宽泛,郑振铎对汉代文学评价不高“汉代的文学并不怎样的发达,为汉代文学之中心的辞赋,上乘的杰作实在很少”。这里所说的文学,即我们今天的文学。 以我个人的读书体会,这类地方性文化史书籍,对作者要求极高,因为要写出有趣味、可读性强的作品,必须有综合性、广博的知识积累。也就是说欲驾轻就熟,就必须有厚积薄发的底气,才会有谈笑间樯橹飞灰的潇洒。换句话说,一本书中有三五处亮点,即他人所无的独特叙述,此书就立得住,就经得住时间考验,令读者难忘!这些,《阜阳文化史》的作者都令人信服的做到了! 再比如关于道教。作者讲到,道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鬼神祭祀、养生知识与理念,以及占卜、符箓、巫术等综合起来的产物。为此,作者以《紫阳真人内传》为例,讲述了紫阳真人“所行是服炁之术,又称行炁、食炁,是道家内炼道术的一种,原为中国古代练习呼吸的一种方法,被道教吸收发展,引入道教经典。‘炁’是中国古代道教和哲学中常见的概念。‘炁’乃先天之气,‘气’乃后天之气。道家有‘一炁化三清’之说。道家认为‘炁’是一种能量,不是物质肉体所需要的能量,而是人的灵体所需要的能量”。而“灵体”又是什么?在官方教科书里,灵体指的是“精神意识体的统称,通常被描述为具有独立意识但超越物质形态的存在”。坦率说,我对儒、佛、道所知不多。但对道家、道教尤其是关于“炁”,这个多年来始终让我懵懵懂懂的名词一直如雾里看花。这本《阜阳文化史》给了我最简洁清晰的解释和阐述! 感谢王老师这部专著,使我原来对那一段历史的模糊认知变得清晰起来,向那厚重的历史积淀又迈进了一大步! 在读《阜阳文化史》前,我对阜阳的了解、所知,只是勉强、平面化的。读过《阜阳文化史》后,对阜阳的了解开始有了立体的感觉,一种令人欣慰的感觉......。 25.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