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证女”事件:更好的通报应该怎么写?
文/燕志华博士
这几天,防城港市的“会车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道”的短视频,激起了网民的不满。在地方出台了调查通报之后,也未能产生应有的说服力。
我反复看了事件经过和调查报告,有如下感受和大家交流:
一、“双方为未出五服的邻村表亲”,一句话殃及通报可信度从通报的内容看,将当天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基本梳理,对现场冲突经过也进行了还原。应该说,事件的真相调查基本是可信的。我们从近年来的通报情况看,即便是进行了提级调查,最后的事件真相,往往和地方初次调查结果差不多是保持一致的。这背后源于,没有一个地方的负责人敢于在上级高举问责之剑、无数网民构成空中监督之眼、事发地有乡民随时爆料的高压形势下,给出欺骗性的通报。但是即便如此,此次通报之后,网民内心的愤怒和质疑还是难以平复,这源于如下一个重要原因。通报最大的一个败笔,是出现了“双方为未出五服的邻村表亲”这句话,“未出五服”这种民间俚语,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官方话语的通报,一下子降低了通报的严肃性,也暴露了意图以情感手段来和稀泥的官方态度,暴露了以亲情冲突叙事代替权力破坏公平叙事的意图。就这样,官方原本希望以此来降低事件的严重性,未料却降低了说服力和公信力。人们看到这里,内心已经不怎么信任官方的态度了。网民当然不会像我这样,可以根据通报的话语策略,剖析出通报写作者的情感逻辑和心理倾向,但是网民有个法宝,那就是拥有集体的常识和普遍的道德直觉,群体的常识和道德直觉胜过千言万语,会击败这种凝聚了小范围智慧的通报。网民希望在法治、规则的层面给出调查真相的诉求,地方通报却以 “未出五服的邻村表亲”的八卦太极来化解,这本身就构成了立场冲突,也是通报令人不满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通报虽然在事实的层面对于事件进行了调查还原,但是在价值的层面,试图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打太极姿态,高举轻放,自罚三杯。这导致的后果是,即便人们心里认为通报就是事实,但是官方的态度和价值观更让人不满。
二、地方口径不统一导致了次生舆情通报说服力降低,还因为遭遇了口径不统一的问题,两种声音冲突,降低了可信性。比如,在通报出台之前,在网民聚焦事件进展的时候,媒体采访了“平头哥”,也就是事件视频的爆料者,说“副市长告诉我,奔驰女司机是一个企业主,并非公职人员,她拿出来的证件是假的,说是用来吓唬人的”。但是紧随其后出台的通报却承认了证件是真的。这种前后回复口径不一的行为,尤其回复者是副市长的身份,对于公信力和可信性的杀伤力是惊人的。这实际是涉及到一个现实的挑战了。那就是在通报调查紧锣密鼓进行的时候,有些信息不好公开,甚至有的问题还处于“薛定谔的猫”的不明状态,但是同时,媒体又需要进行采访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就带来了一个冲突。其实较好的回复方式,是释放情节简单、不会引发二次解读和阴谋想象的信息,但是更多的信息,需要请媒体保持耐心等待马上出台的通报。相关部门不应该在此前接受采访,或者由发言人进行简要回复。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在尽快调查、尽快发出通报、缩短时间差后,还要尽快和媒体进行接触,释放大量确定性的信息,增加调查通报的信息的覆盖面和说服力。但是从现实看,地方反倒抛出通报后,就认为万事大吉了。这类似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放任态度。
三、“深夜警察拜访”行为,触发了网民集体防御心理和不信任心理此次防城港“会车事件”变成网络大型舆情车祸现场,还源于一个“深夜警察拜访”引爆了网民的敏感心理。大家会注意到,近期武大事件和此次事件,接连发生了“公安深夜上门拜访或者来电”、要求网民删除视频的插曲。问题还在于,这种行为都是被视频记录,或者被录音,执法者的严肃生硬语气,给网民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公权力侵权”“公权力压迫公民个体”的负面观感油然而生,再加网民倾向于认为,警察上门,常常是背后受到了利益相关方收买和指使的结果,由此严重激怒了网民。这就是当下经常出现的一种冲突,而且难以消除。每当负面视频在网络出现,并且遭遇大规模转发的时候,就会触发地方舆情预警机制,出于维护地方网络安全和地方形象之需,相关部门就会紧急行动起来,登门拜访或者电话联系对方要求尽快删除视频。但是视频发布者又往往处于“应战状态”,对于不友好的来访随时保持了录像录音状态。这样几乎是“一拍即合”,双方再次合作,上演了一部次生舆情的大戏。作为观众的网民,一旦看到类似视频,就会天然地站在爆料者一边,通过转发、留言、围观来表达支持,结果再次引爆成为热点。就这样,地方自认为维护网络秩序的正常出警行为、维护网络安全的正常信息处理行为,就在视频和录音里,成为网民心目中一种非正常的滥用权力的行为,是一种被收买、被指使的迫害行为。在目前的治理框架下,看起来这种冲突没办法避免。但是更值得相关部门好好反思。如果一种权力行为,每次出现都会引爆网络热点,都会给地方带了另外一种负面的舆情后果,那么就要好好反思,这种权力行为即便是合法合理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淡化或者尽量不行使这样的权力?就是说,权力行为合法合理,但是不合情,本身就是巨大风险,因为舆情是情感情绪的产物,不合情就是风险。
四、短视频的曝光属性和通报常常产生强烈冲突此次事件的难解之处,在于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已经被网民赋予了曝光的举报属性,也就是说,每当一个短视频在网络引爆一个热点事件,网民在心理上就倾向于认为这是正常行为、是正义行为,是弱者的举报之举。由此短视频曝光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网民心目中的抗争之举,带有强烈的正义色彩。任何针对短视频发布者的权力行为,都会被视为公权力的滥用,由此激发起网民群体的愤怒。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短视频一旦引爆一个热点,就会激发起网民强烈的道德愤怒。而舆情通报建立在翔实调查基础之上、带有强烈说理色彩的理性属性,在这种道德愤怒面前,常常是虚弱无力的。人们在处于愤怒状态的时候,是很难被“晓之以理”说服的。更好的办法,只能是“动之以情”。因此,在短视频引爆了舆情事件之后,地方通报需要增加“动之以情”的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网民的道德愤怒。
从近年来的很多事件看,往往是短视频引爆,然后进行舆情通报,两者之间产生了理性和感性的强烈冲突,并直接导致了通报的可信度和公信力降低。这告诉我们,在短视频时代,我们可能在真相通报之外,还需要做好另外的工作。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了,如何改善我们的通报写作?
五、防城港事件,更好的舆情通报该如何写?就以防城港这个事件来说,如何通报才能更好呢?
首先,地方政府必须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调查通报,才能强化公信力。“双方为未出五服的邻村表亲”这样令人大跌眼镜的表述,本想“带节奏”,眼睛雪亮的网民却认为是侮辱智商,这样就一举严重抹煞了地方公正立场,降低了通报的可信度。这应该被视为一个沉重的教训。为此,通报语言必须严肃公正,要站在网民的立场、站在公众价值的立场,而非站在本地的立场,以追求免责和降低严重性为主。
次之,通报需要以严肃语言作为网民的“嘴替”,对于引爆事件的人和事拿出具有说服力的处理措施。比如,对于“随意”将证件放在车上被家人利用的公职人员,要进行立案调查之外,对于直接触怒网民的“亮证女”,也需要拿出处理办法。由于她并非公职人员,此时可以在通报发出之外,同步由其所在单位拿出处理办法,在通报之外制造一个新闻,才能给愤怒的网民群体一个道德和道义的补偿。
就是说,面对一个引爆了网民道德愤怒的重大舆情事件,不能寄望于一次性的通报解决全部问题,而应该拿出一个综合方案进行应对。
这种方案只有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调查给出真相,二是有效安抚网民,消除其道德愤怒。但是纵观国内重大舆情事件的处理,更多是抛出一个通报之后,就再无下文了。这源于他们认为通报的主要目标就是还原真相,一旦地方认为已经通过调查给出了真相,地方已经完成了全部的任务,至于网民的质疑,以及依然膨胀的愤怒情绪,他们认为已经无能为力,而且不在自己工作范围之内了。这其实正是当下很多地方舆情应对的薄弱之处,那就是重视真相,而忽视情绪。但是网民的质疑和愤怒是个更需要重视的问题。如果不能消除,就会留下后遗症,成为成见和偏见,给地方文旅形象、营商环境带来潜在的风险。一旦爆发新的舆情,就会老账旧账一起算。每个未能补偿的情感,每个未被安抚的情绪,都会成为有待引爆点的储蓄能量。
为此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比如,反复通报、持续通报,或许是一种可能行之有效的方法。反复通报,一方面是为此前的通报打补丁,另一方面,也是以真诚的态度打动网民情感,换取网民的理解和谅解。在反复通报之外,还需要满足网民的情绪补偿的心理诉求,比如对于当事人进行严肃问责。即便在法律无能为力之处,地方也可以通过经济补偿、行政处理、纪律处分等方式,让当事人付出法律之外的代价。道理很简单,一个触怒了网民群体的个体,如果不付出一些代价,网民是很难善罢甘休的。在这方面,唐山打人案、鲍某明涉嫌性侵养女案的综合处理方法,都是较好的借鉴。
六、事件暴露了地方社会生态的诸多问题就是说,广西“亮证女”事件的通报难以消除网民的愤怒,源于通报之外的几种因素合起来,消解了通报的说服力,这包括:回复口径不统一导致了可信度降低;警察深夜来访引发了网民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抵触感;通报文字“双方为未出五服的邻村表亲”的表述暴露了地方和稀泥的立场……类似多种因素降低了通报的说服力,并使得网民的愤怒难以平息。
再从通报内容看,将此次事件定性为“一起偶然的交通争议”,似乎是偶发的。但是实际上,我们从官方通报暴露的立场和价值观问题、“未出五服”的乡土思维压制了法治思维的问题、女司机随口说出“我要亮证了”的威慑意识、地方急于平复事件而口径不统一的问题等能够看出,地方社会生态的一些方面是值得重视的,是需要在发展中加以提升的。它起码意味着,公职人员的一些证件,在当地是一种通行无阻的万能钥匙,这其实是一种落后的权力意识问题。实际上,网民正是对于地方生态有所担忧,由此对于通报的可信度产生怀疑,再结合其它因素,导致了通报的公信力受到了冲击。
当然,很多网络舆情的爆发,是和地方不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关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防城港的这个事件,反倒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那就是一个街头的偶发事件,如果不能公正公平地进行处理,那往往遭遇流量的反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