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散布“行走的五十万”?
作者:蔡德林
在中国的网络空间,一个人只要表达出与主流叙事稍有不同的观点,不论多么克制、温和、理性,往往都躲不过一个莫名其妙的指控:“你是不是收了美国、日本、台湾、欧洲的钱?” 一句“行走的五十万”,像是舆论场上的通用咒语,一旦贴上,无论你说了什么,都会被定性为“境外势力的代言人”。
这不是一种辩论,而是一种思考的终结。它不依赖事实,不要求证据,却能轻易激发仇恨,转移焦点,压制异见。更重要的是,这种指控的荒谬性,在稍加思索之后便昭然若揭:俺国家如此强大,反渗透如此周密,真正“收钱发言”的人会毫无痕迹地活跃十几年?竟无一人被查?
这个谣言的流行,恰恰反映出当今舆论生态的一种病态倾向:将一切不同意见视为敌人,将所有批评声音污名化为背叛。
“行走的五十万”,不是证据,是情绪宣泄。
这是一个未经查证的阴谋想象,却被当作口头禅挂在很多人嘴边。一切问题都可以用一句话归为境外操控,从而无需再讨论问题本身。
这其实是一种懒惰而粗暴的认知逃避。面对复杂问题,不愿思考,不敢直视,于是编造一个恶意的动机替别人解释:不是你看到问题,而是你在帮外国说话;不是你讲真话,而是你收了钱。这种方式简单、粗暴、立场上占优,能让说话者获得一种“自己在捍卫国家”的情绪快感,却在逻辑上完全站不住脚。
国家从未公布过哪位知识人因“收钱发言”被查,这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事。
这一点最能击碎那些自信满满的“收钱论”信徒。按照他们的说法,中国有一大批知识分子、作家、媒体人“被境外势力渗透收买”,那么请问:到目前为止,有哪一个作家、哪一个自媒体人、哪一位学者因为“收钱发言”被国家依法处理,并公布证据?
就我所知,一个都没有。
不是国家无能,也不是没有法律,而是根本没有这回事。中国的情报能力、网络监控能力、金融溯源能力,我相信那绝不是闹着玩的;若真有人“收了敌对势力的钱替人说话”,不可能查不出来,更不可能不通报。
这恰恰说明,这些关于“收钱”的指控,根本不是对事实的质疑,而是出于无知与仇恨。
散布“收钱论”的人,其实在消灭我们说话的权利。
“行走的五十万”是杀死异见的匕首,但它也正在杀死我们自身的讨论能力。当一个社会无法容纳哪怕一点异见,无法听见哪怕一丝不同的声音,只剩下合唱,那这个社会就不会再有纠错机制,也就失去了自我更新的可能。
讽刺的是,这些最爱说“收钱”的人,大多并没有自己思考的能力。他们并不理解所批判的言论,更不曾尝试反驳,而只是本能地厌恶“不一样”的声音。他们不是因为判断得出对方收了钱,而是因为没有办法解释别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结论,只好归因于金钱。
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退化。
我们需要的是证据,是理性讨论,不是如此诛心的指控。
一个观点正确与否,应该通过逻辑、证据、事实来检验,而不是通过“你是谁”“你站哪边”“你拿了谁的钱”来判定。
我们可以不同意某些观点,但不能用阴谋论封杀表达。我们可以批评对方的结论,但不能想象对方是“外国间谍”。更不能因为对方在提出问题,就断定他被收买。
“行走的五十万”,对于那些爱惜羽毛的读书人而言,那是一种何其严重的污蔑!这些人口口声声说自己爱国,其实他们是在毒害我们的国家。正是这些不读书、不思考的键盘侠,组成了声势浩大的网络暴力,企图扼杀理性的监督,中肯的劝告,客观的书写。而这种良知的声音,对于我们国家不断进步,人们不断觉醒,是多么的珍贵。
今天对一个写文章的人说“你收钱了”,明天就可能会说“你叛国了”。一个互不信任、诛心成风的社会,注定会走向精神的荒原。
而我们所爱的国,正是由我们这些人组成。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的思想水准,就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文明程度。所以应该相信的是事实,而不是标签;应该捍卫的,是每一个人说真话的权利——哪怕他说的话,听起来有点逆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