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慈平
麻辣社区川剧论坛微信群一直很热闹,这一专业化程度极高的川剧艺术交流平台,业内声誉颇佳。前不久一个晚上,浙江嘉兴的四川广安籍戏迷彭勇,将张雪梅主唱的《陕断桥》精华唱段,精心整理成三个视频分享至群中,立时引发热烈讨论,赞誉之声不绝于耳。我素来不喜在微信朋友圈无谓恭维、刷存在感,然而初闻张雪梅的《陕断桥》,先是耳朵一炸,心里一喜,继而意犹未尽,复听再三,其声腔与音乐特色便深深吸引了我。
我对由陕入川的“弹戏”唱腔中那份独特的“陕味”情有独钟。一代川剧大师官光莉、喻丽勋的《陕断桥》已是艺术高峰,惜乎今日传唱者寥寥。张雪梅作为承继者之一,其《陕断桥》最动人之处在于:整个音乐设计与演唱者的声腔,在川剧艺术的传统隧道里正派规矩地行进,那份浓郁的川韵古风令人沉醉流连,亦引发探究之思。
**尚学,为天赋锦上添花**
张雪梅出身梨园,父母皆为原江津地区川剧团知名演员,艺术基因仿佛刻入骨髓,天生就是戏胚子。十五岁考入铜梁县川剧团,经一年封闭式基本功强化训练,从彩女、丫鬟跑龙套起步,逐步担纲主角,成为剧团焦点。198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张雪梅,与后来成为川剧领军人物的沈铁梅、熊宪刚等青年才俊一道,在重庆市川剧青少年演员比赛中斩获“新苗奖”及调演一等奖,展露出卓然不凡的艺术天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家庭原因,张雪梅离开剧团赴成都工作生活。九十年代,川剧市场步入低谷,然张雪梅对川剧的眷念从未消减。她遍寻蓉城剧团演出信息,骑车追戏。这番寻觅,竟使她意外走进了老一辈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的圈子。蓝光临、杨昌林、晓艇、左清飞、官光莉、喻丽勋等艺术大师,被她执着滚烫的初心所感动。她在前辈面前执礼甚恭,如女儿般温顺。几十年来,先后得到众多名家悉心指点。尤为难得的是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阳友鶴大师亲传弟子左清飞结缘,建立起情同母女的师徒关系。左清飞持续十年,“一字一句、一腔一调、一招一式”倾囊相授,张雪梅深得阳派艺术精髓,正式拜入师门,成为阳派艺术第三代传人,成就梨园一段佳话。
**苦修精进,承川韵古风**
张雪梅曾言,此生最幸之事,莫过于艺术家们皆乐意提携她同台,排练中无私传授艺术精华。此言亦可反观:她在艺术精进之路上,下足了苦功。前辈们的青睐,正是源于她的真诚——待人以诚,待艺以执,更在于那份刻苦钻研、追求极致的韧劲。生角泰斗杨昌林先生亲自携她演出《大盘山》,并倡言其他老艺术家各授一戏,其机遇之难得,可见一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此语在张雪梅身上得到深刻印证。左清飞传授《三娘教子》,仅三娘出场自马门至台口的几步,便需精准传递薛门衰败的凄苦、持家之艰辛与为母为长的担当。张雪梅深悟师教,从人物内心出发,将三娘复杂情愫融于低眉、欠身、轻拂水袖、款款移步之中。为这几步,她随师反复研习,在家中背着孙儿于客厅亦不知演练过多少遍。
左清飞的代表剧目如《情探》《三娘教子》《绣襦记》等,在川剧旦角艺术里有“玉女”美誉。张雪梅以愚公移山之志,严谨治学,一出接一出系统学习左师所传,历时十载,终得真传,其艺术造诣赢得同行与戏迷的广泛赞誉。
**声腔与音乐的完美交融**
张雪梅在《陕断桥》中的声腔艺术与该剧音乐设计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音乐编排善用烘托悲苦情绪的元素(如简谱片段:251/171/45421,详见纸质记谱[1])。在“悲切切望长空啊!”“啊……断桥,可哇……”等句的演唱中,她娴熟运用滑音、花腔、苦皮哀子等特色技法(此类技巧需赖口传心授、亲炙示范方能精准承续)。尤为精妙的是“导板”(唱词:挡定了小青妹慢些动手!哎呀!青妹呀!)之后,“苦皮一字”仅奏开头乐句(见纸质简谱[2]),便将行腔空间完全交付演员。“有娘娘还要问前后情由”,省略了冗长过门对剧情的冲淡,避免了演员因过门等待而情绪中断。音乐、唱腔、剧情、人物情绪自然贴合,如溪流潺潺,沁人心脾。《陕断桥》在音乐上还大胆借鉴了高腔“一唱众和”的表现形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其他板式如“二流”、“夺子”、“散板”的处理亦精彩纷呈,皆紧扣剧情脉络,或长或短,或急或缓,运用得恰到好处。
张雪梅的演唱则深得川韵古风精髓,一板一眼,程式严谨规范,摒弃花哨造作。行腔与音乐丝丝入扣,情感饱满,音韵圆润流畅,咬字清晰,收音干净利落,极富感染力。其表演代入感极强,令观者无不入戏,恍若戏如人生。犹如书法家笔下端正的楷书,虽无花哨变形,却于规矩方圆中尽显深厚功底与艺术修养。
张雪梅的演唱艺术或有其独特风格而非面面俱到,但其音色之纯正清亮、吐字之清晰利落、演绎之不事雕琢、情感之真挚自然,恰恰诠释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川剧艺术之美。她的嗓音清亮且富有穿透力,字字清晰入耳;表演情感真挚动人,宛若亲身诉说,令人沉醉于川剧旦角艺术的独特魅力之中。在川剧艺术保护传承的当下,能有张雪梅这般尊崇传统、深得其精髓的传人,实乃川剧艺术之幸事。
作者:斯慈平
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