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947|评论: 0

杨启军:转《对江油市未成年人施暴的思考》

[复制链接]



当那段施暴视频在网络流传时,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应沉默。一个14岁的女孩,在本应绽放的年纪,却被围堵、殴打、羞辱,甚至被拍下视频供人取乐。这不是“孩子间的打闹”,而是对人性的践踏,是对文明的挑衅。
一、法律的温度,不应成为施暴者的“免罪符”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宽容,本意是给予犯错的孩子改过自新的机会,而非为暴力行为开绿灯。《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是对未成年人认知能力的合理考量,但绝不是“法外开恩”的借口。
当一群未成年人有预谋地围殴他人,并用手机记录施暴过程时,他们的行为已远超“一时冲动”,而是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对法律的无知甚至蔑视。
头皮挫伤、双膝受伤或许能被鉴定为“轻微伤”,但受害者内心的恐惧、尊严的破碎,又该如何鉴定?那些深夜里的噩梦、对校园的恐惧、对人性的怀疑,难道不比皮肉之伤更刺骨?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当有人突破这道底线,就必须付出代价。如果年龄成为施暴的“通行证”,那法律的正义何在?对受害者的公平何在?
二、宽容不是纵容,惩戒方能明辨是非
有人说“孩子还小,不懂事”,可“不懂事”从来不是伤害他人的理由。我们总说要保护未成年人,但保护的绝不是施暴的未成年人,而是被伤害的未成年人。
当施暴者因为年龄而免于惩戒,他们只会觉得“暴力无需付出代价”,下一次的伤害可能来得更猛烈。
当受害者在身心创伤中挣扎,却看到施暴者安然无恙,她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公平?社会又怎能指望她相信“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惩戒恰恰是这堂课的重要教材。没有边界的宽容,不是善意,而是对恶的纵容。
三、我们需要的,是看得见的正义
面对这样的事件,愤怒之后更应思考:如何让正义不缺席?
对施暴者,要依法依规进行惩戒与教育,让他们明白“年龄不是护身符”,任何伤害他人的行为都必须承担后果。
对受害者,不能让她在创伤中孤立无援。心理疏导、权益保障、环境支持,缺一不可。我们要让她知道,社会没有抛弃她,正义站在她这边。
对每一个人,这都是一堂法治课:暴力永远不值得被美化,更不能被原谅。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法律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正义,而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当我们对暴力保持零容忍,当法律对恶行亮出牙齿,才能让每个孩子明白:青春的底色是阳光与善良,绝不是暴力与欺凌。
别让年龄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别让宽容变成滋养暴力的土壤。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正义的阳光下成长,愿每一份伤害都能得到应有的抚慰与公正的回应。


20250807074950front2_0_7891910_Fu57TZ78Y5x0iO4lfmb7WKTATFm2.jpg
20250807075050front2_0_7891910_Fsrog6mopFDnhTsA9Ewhl_ozdN7Z.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