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彝海结盟”的篝火与“两弹一星”的星芒在巴蜀大地交相辉映,四川以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文旅盛宴,开启了新时代传承革命精神、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这场央地联动的红色旅游采访活动,不仅是文旅品牌的提质升级,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精神筑基工程。
红色旅游的本质是唤醒集体记忆的“精神寻根”。从凉山“长征丰碑”到绵阳“大国重器”,四川以“1+N”线路设计构建起多维度的红色叙事体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绵阳将“两弹一星”精神纳入红色文旅版图,打破了传统红色旅游局限于革命战争题材的框架。邓稼先故居前的一草一木,梓潼纪念馆里泛黄的演算稿,这些具象化的历史载体,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学家精神变得可触可感。这种对红色资源内涵的创造性拓展,为青少年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
八大提质行动的提出,彰显了系统性保护的现代思维。当部分地区的红色旅游还停留在遗址参观、图片展览的初级阶段,四川已率先探索“红色+”融合发展路径。“四渡赤水”三日游串联起赤水河畔的生态茶园,“脱贫攻坚”线路融合彝家新寨的非遗体验,这种将红色基因植入绿水青山、民俗风情、乡村振兴的尝试,正是对“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的生动诠释。数据显示,四川红色旅游年接待量已突破1.5亿人次,带动就业超30万人,证明精神传承与经济发展完全能够同频共振。
媒体联动机制的创新尤具深意。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主流媒体与地方媒体的协同传播,既保证了红色叙事的权威性,又赋予了在地化表达空间。当央媒记者与梓潼讲解员田玉姣同台讲述“两弹一星”故事时,我们看到的正是宏大历史与个体记忆的有机融合。这种传播方式的创新,比单纯的政策扶持更能激活红色旅游的内生动力。 站在新时代坐标系上回望,红色旅游不应只是历史的回响,更当成为未来的前奏。四川此次将“抗震救灾”“川藏天路”等当代精神谱系纳入红色主题,启示我们: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生长。当航天发射的轰鸣声在凉山峡谷回荡,当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红军走过的大地上铺展,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红色精神新的时代注脚。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四川的实践表明,红色旅游的提质升级,关键在“融”字——融入时代语境、融合多元业态、融通情感共鸣。唯有让红色记忆可亲近、可参与、可延续,方能真正使精神火炬代代相传,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本网成都8月7日电 □ 杜平 黄军 东华 )
责任编辑:童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