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成华区通过打造口袋公园、绿道网络和“金角银边”等微更新项目,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持续升级。从荒地变公园、闲置空间变运动场,到背街小巷焕新颜,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更让市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这一实践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也启示我们:城市建设的温度,往往藏在这些“小而美”的细节中。
“微更新”撬动“大幸福”。城市更新并非一定要大拆大建。成华区将“边角料”空间转化为口袋公园、绿道和主题游园,用“绣花功夫”填补城市功能短板。例如,北湖云湾架空连廊桥、碳中和主题公园等项目的落地,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满足了居民休闲、运动、社交的多元需求。这种“见缝插绿”的模式,成本低、见效快,体现了城市治理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以需求为导向,让市民成为受益者。城市更新的核心是“为人而建”。成华区的实践之所以赢得居民点赞,关键在于紧扣市民需求。绿道串联起“上班路”“回家路”“健身路”,口袋公园让遛娃、散步触手可及,立体绿化则让鲜花绿意融入日常生活。居民陈女士的感叹——“安逸!公园越来越多”,正是对“人民城市”理念最朴实的肯定。这也提醒我们:城市更新必须从市民的真实体验出发,避免“重景观轻功能”的形式主义。
可持续更新需长效机制护航。成华区计划推进更多口袋公园、绿道和立体绿化项目,但要确保这些“幸福空间”长久惠民,还需建立长效机制。例如,通过社区共治维护公园环境,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或结合智慧化管理提升设施使用效率。此外,在主题设计中融入本土文化(如双拥、平安建设等),既能增强认同感,也能避免“千园一面”。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幸福是具体的幸福。成华区用“净优亮美”的实践证明:城市更新未必需要宏大叙事,一处处口袋公园、一条条绿道、一个个被激活的“金角银边”,同样能编织出宜居宜业的城市图景。期待更多城市能从这样的“微更新”中汲取灵感,让市民在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中,触摸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本网成都8月7日电 □ 杜平 黄军 东华 )
责任编辑:童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