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49|评论: 0

[绵阳映像] 公休拾遗(散文) 袁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8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休拾遗(散文)
袁竹
八月六日,公休日的晨光总带着几分漫不经心,像宣纸被淡墨洇开的边缘。蝉鸣在老樟树的叶隙间滚过,将暑气碾成碎末,落在沥青路上。我牵着孙儿的手穿过巷口,他掌心的汗混着我掌心的汗——这是他央求了两三天的“书店探险”,说要去找藏在书里的恐龙。
中国科技城绵阳市警钟街的新华书店像座沉默的城堡,玻璃门滑开时带起一阵凉风,将街面的热浪拦在门外。空调的冷气裹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在鼻尖酿成陈年的酒。孙儿挣脱我的手,运动鞋踩着地板发出哒哒的轻响,像颗被放飞的弹珠滚向儿童区。我望着他消失在书架拐角的背影,那簇浓浓的黑黑的头发在书脊间忽隐忽现,忽然想起三十五年前,女儿也是这样,在国营书店的柜台前踮脚够一本童话。 二楼的茶座藏在哲学区尽头,淡绿色的皮沙发陷下去一个温柔的弧度。“中国茶年轻范”的招牌在头顶泛着暖黄,像块被岁月摩挲过的蜜蜡。我选了临窗的一号座,玻璃外是老城区栉次鳞比、错落有致的楼房,几株瓦松从檐角探出来,叶片上还挂着晨露。服务生端来紫砂茶壶,壶嘴喷出的热气在玻璃上凝成雾,又被窗外的阳光蒸成透明的纱。 普洱在杯中舒展时,像朵迟暮的花缓缓绽放。淡红的茶汤漫过杯壁,在白瓷上留下蜿蜒的痕,恍若老树皲裂的皮层下流动的汁液。我抿了一口,舌尖先触到微苦,转而漫开陈年的甘,像那年在勐海茶山喝到的野茶,苦涩里裹着整座山的云雾。 茶座旁的沙发上,一只黑色的包静静伏着。皮质在光线下泛着细密的光泽,像被雨水洗过的夜空。我眯起眼细看,金属搭扣上的Prada标志闪着冷光,不是年轻人追捧的新款,针脚里藏着经年累月的摩挲,该是位爱惜物什的主人。 鬼使神差地,我伸出手碰了碰包带。皮革的温度比体温低些,像块被遗弃的琥珀。拉链滑开时发出轻微的“咔嗒”,像谁在耳边说悄悄话。里面的世界突然铺展开来:一把车钥匙串在银色链上,其中一把的挂件是只褪色的布老虎;身份证上的女人眉眼温婉,照片里的笑容还带着九十年代特有的拘谨;六、七张银行卡和社保卡在灯光下泛着不同的金属色,像叠在一起的鳞片;最底下压着叠红色的百元钞票,伟人头像在阴影里安静地注视着我。 开初,有一个“我”的念头叫我:拿走,可以发一笔外来财;另一个“我”提醒我:“这是别人的东西,我怎能占为已有。”最终,另一个“我”战胜了我。 我翻遍了夹层,没找到名片,也没有写着名字的便签。这包像个被抽走了身份的人,只剩下一堆冰冷的物件,在沙发上构成一个孤立的存在。维特根斯坦的话忽然从记忆里浮出来:“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此刻这些钥匙、卡片、钞票,不过是脱离了语境的符号,就像字典里被单独挑出来的字,失去了句子的依托,便成了无意义的划痕。想去服务台,手指却在包带上顿住了。那叠红钞票在眼前晃,像团跳动的火。想起去年在菜市场,卖菜老婆婆收了张假钞,蹲在摊前抹了半天眼泪。这包的主人,会不会也正急得团团转?我把包往身边挪了挪,淡绿色沙发吞下皮革的棱角,发出细微的声响,像接纳了一个沉默的秘密。茶香在空气里织成网,时间便在网眼里慢慢爬。过道里的人影像流水上的浮萍,来了又去。穿白衬衫的学生抱着习题集匆匆走过,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从远处来,又消失在历史区的拐角。有个戴眼镜的男人在茶座前徘徊片刻,目光扫过桌面时停了停,最终还是端着咖啡走向了靠窗的位置。两个小时里,至少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从五米外经过,却没有谁为这只包多停留一秒。 它就那样伏在那里,像个被省略的标点,悬在无数个生活片段的间隙。普洱已经续了三次水,茶汤从琥珀色变成浅黄,像夕阳渐渐沉进远山。我忽然觉得这包成了个悖论:它明明占据着沙发的一角,却又像不存在般透明;它盛满了属于主人的痕迹,却又彻底切断了与主人的联系。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即是我世界的界限”,此刻这包便站在我语言的边界上,像段无法被翻译的方言,既熟悉又陌生。 手机在裤袋里震动,是女儿发来的微信,问要不要带些卤味回家。我点开屏幕,忽然想拍张照片发在抖音上。包被我摆在桌面中央,黑色的皮质在光线下泛着幽光,像块浸在水里的墨玉。指尖在键盘上悬了许久,还没敲下电话号码,两个慌张的身影就撞碎了茶座的宁静。 中年妇人的头发有些散乱,鬓角的碎发被汗水粘在脸上。她身后的少女攥着本翻开的《百年孤独》,书角卷成了波浪,校服裙上还沾着纸屑。“先生,您见过一只黑色的包吗?”妇人的声音发颤,却努力维持着平稳,尾音像被风揉皱的纸。 我指了指身边,她的眼睛瞬间亮了,像被点燃的灯芯。“就是它!”她伸手去接时,指尖在发抖,拉链拉开又合上,反复确认了三遍,才按住胸口长出一口气。“刚才陪丫头在这儿复习,接了个电话说有急事,一着急就……”话说到一半,忽然红了眼眶。 少女把书抱在怀里,小声说:“里面有车钥匙,还有现金……。”她垂着眼,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像沾着晨露的草叶。 妇人非要请我喝茶,我摆摆手。紫砂壶里的茶已经凉透,倒在杯里时发出清脆的响,像串被敲响的玉珠。“真不知道该怎么谢您,”她把包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失而复得的心跳,“现在这世道,肯等这么久的人太少了。” 她们转身离开时,少女回头朝我鞠了一躬,羊角辫上的紫丝带晃了晃。看着她们的背影消失在哲学区的书架后,我忽然觉得肩膀轻了,像卸下了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维特根斯坦说“对于不可言说之物,我们必须保持沉默”,方才那声“谢谢”明明是清晰的语言,可语言之外,有什么更沉的东西在流动——是妇人指尖的颤抖,是少女睫毛上的泪,是包被递回去时,两双手不经意触碰的温度。这些说不出的部分,反而比语言更实在,像河床托起流水,沉默却坚定。
茶座又恢复了安静,书页翻动的声音漫过来,像风吹过稻田。我又续了一次水,重新泡了普洱,热水注入时,茶叶在壶里翻卷,像群溯流而上的鱼。茶汤倒映着头顶的灯,一圈圈光晕在杯底晃,忽然明白过来:语言就像这茶杯,能盛住茶汤,却盛不住茶的香气;能描摹出包的形状、颜色、品牌,却装不下那妇人慌乱的心跳,装不下我等待时,窗外瓦松投下的影子移动的轨迹。 小孙儿抱着四本书跑过来,《恐龙百科》的封面几乎遮住他的脸。“爷爷你看!我找到霸王龙了!”他把书摊在桌上,恐龙的牙齿在光线下闪着白,“刚才碰到个姐姐在哭,她说她的包找到了,还说要谢谢一个穿白衬衣的爷爷。”我摸了摸白衬衣,他咯咯地笑起来,笑声在书架间荡开,惊起一串无形的涟漪。走出书店时,夕阳正艳,把街道晒得软软的。警钟街的老槐树投下斑驳的影,卖冰粉的推车旁围了群孩子,玻璃罩里的红糖水晃出琥珀色的光。孙儿的手又开始冒汗,这次我没有躲,任那点湿意在掌心酿成温热的泉。 街面上的车流人潮像条流动的河,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的方向奔涌。穿西装的男人夹着公文包快步走过,卖花的阿婆推着自行车慢慢挪,电动车的铃声从身后追来,又消失在前方的拐角。这喧嚣的街市自有它的秩序,就像一本翻开的书,每个词语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沉默地支撑着整段文字的意义。维特根斯坦说“世界是独立于我的意志的”,此刻我忽然懂得,这独立里藏着默契——就像那只包终究会回到主人身边,就像迷路的孩子总会被找到,就像此刻我牵着孙儿的手,走在无数只手编织的网里,踏实得无需言语。
太阳渐渐西斜,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孙儿哼着不成调的歌,手里的恐龙书被风吹得哗哗响。我想起那只黑色的包,它此刻或许正躺在某户人家的沙发上,旁边放着刚削好的苹果,布老虎挂件在灯下轻轻摇晃。它完成了作为“遗失物”的短暂使命,重新回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轨道,像个被放回句子里的词,突然有了温暖的意义。
晚风从街对面吹来,带着栀子花的香。我低头看孙儿,他正踮脚去够一片飘落的槐树叶,小手在空中抓了几下,终于稳稳握住。那一刻忽然明白,我们每天经历的无数小事,其实都是这样的循环:钥匙会遗失,又会被捡起;约定会被忘记,又会被记起;就像此刻的风,吹过我的发梢,又会吹向另一个人的窗口。
语言能说清的,不过是“遗失”与“找回”这样的词语。可那些说不清的——比如等待时茶杯里慢慢沉下的茶叶,比如失主接过包时眼里突然亮起的光,比如此刻孙儿掌心传来的温度——才是生活真正的质地。它们像空气,像阳光,像沉默流淌的河,看不见摸不着,却支撑着我们走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维特根斯坦说“凡可说的,都可说清楚;凡不可说的,必须沉默。”而这沉默里,藏着人间最深的信赖。就像此刻我牵着孙儿的手,走在渐浓的暮色里,不必说话,却知道下一步该迈向哪里。这或许就是生活最本真的语法,无需逻辑,无需解释,只需用心去读,就能懂。(本文2025年8月8日首发于《中国作家网》原创平台)
作者简介:袁竹,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文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河北美术版)。袁竹创作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作家网”“起点中文网”“喜马拉雅”等各大媒体。歌词《石榴红》荣获“词曲中国2025当代百首优秀作品”大赛决赛金奖。 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文学评论《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时代浪潮下的生命之歌与存在之思 ――评王十月长篇小说<不舍昼夜>》等四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作家网”刊载《东莞文学:钢与笔交织的时代和弦》《<白毛女>的艺术融合之旅》《山河为证:抗战精神的时代长歌》《光影铸魂——解码中国电影的文明重构与精神谱系》等艺术评论50余篇。长篇小说《东升》单行本由国家级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附﹕
于公休日,拾人性微光与生活真谛
――评袁竹散文《公休拾遗》
李栎
从日常叙事到深度哲思:故事里的生活底色
袁竹的散文《公休拾遗》以公休日为舞台,展开了一段看似平凡却蕴含深刻哲理的故事。故事起始于公休日的新华书店,主人公在陪伴孙儿 “书店探险” 时,于茶座发现一只被遗落的黑色皮包。这一日常场景,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领读者走进一场关于人性、道德与哲学思考的心灵之旅。
从文学价值来看,这篇故事的叙事手法独具匠心。开篇对公休日清晨的细腻描写,“八月六日,公休日的晨光总带着几分漫不经心,像宣纸被淡墨洇开的边缘。蝉鸣在老樟树的叶隙间滚过,将暑气碾成碎末,落在沥青路上”,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质感的夏日图景,为故事奠定了舒缓而又真实的基调,让读者轻易沉浸其中,感受到那份独属于公休日的闲适与慵懒。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描绘,贯穿全文,如在描述书店内的场景时,“空调的冷气裹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在鼻尖酿成陈年的酒”,通过独特的感官描写,将书店这一空间具象化,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真切地闻到那股混合着冷气与书墨香的气息。
在人物塑造方面,故事中的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主人公面对捡到的皮包,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开初,有一个‘我’的念头叫我:拿走,可以发一笔外来财;另一个‘我’提醒我:‘这是别人的东西,我怎能占为已有。’最终,另一个‘我’战胜了我。” 这段直白而又真实的心理描写,将人性中的贪婪与善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看到一个普通人在道德考验面前的内心博弈,使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真实可感。而失主妇人的慌张与少女的羞涩,也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得以生动呈现,如 “中年妇人的头发有些散乱,鬓角的碎发被汗水粘在脸上。她身后的少女攥着本翻开的《百年孤独》,书角卷成了波浪,校服裙上还沾着纸屑”,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整个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情节:遗失与寻回中的人性抉择
(一)邂逅失物:欲望与道德的初碰撞
在《公休拾遗》里,“我” 在书店二楼茶座等待孙儿的时光里,偶然邂逅了这只被遗落的黑色挎包。彼时,茶座里弥漫着普洱的香气,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淡绿色的沙发上,形成一片片不规则的光斑。“我” 的目光不经意间扫到旁边沙发上的包,它安静地伏在那里,像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却又因那精致的皮质与独特的金属搭扣,散发着一种难以忽视的气息,瞬间吸引了 “我” 的注意。
“我” 伸手触碰包带,拉开拉链的那一刻,一个充满秘密的小世界在眼前展开。车钥匙、身份证、银行卡、社保卡以及一叠百元钞票,这些物品不仅是简单的物件,更是一个个通往失主生活的入口。“我” 的内心在瞬间被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拉扯。一个声音,来自人性中原始的欲望,它像一个贪婪的恶魔,在耳边低语:拿走这些钱,你可以轻松获得一笔财富,改善生活,满足一些平日里难以实现的愿望。这种想法并非凭空而来,在现实生活中,经济的压力、对物质的渴望常常如影随形,面对眼前这唾手可得的金钱,欲望的火苗很容易被点燃。而另一个声音,来自道德的坚守,它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不倒,提醒着 “我” 这是别人的东西,占有他人财物是不道德的行为,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从小接受的教育、社会的道德规范以及内心深处的良知,都在此时发挥作用,让 “我” 对这种不劳而获的想法感到羞愧和不安。这种内心的挣扎,是人性在面对诱惑时最真实的写照,它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善与恶的斗争,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多面。
(二)漫长等待:坚守道德的心理历程
在决定等待失主后,“我” 的内心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心理历程。起初,“我” 的心中仍有一丝犹豫,毕竟等待意味着不确定,不知道失主何时会出现,也不知道这期间是否会有其他意外发生。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围的环境也在不断影响着 “我” 的情绪。茶座里人来人往,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这只被遗忘的包视而不见,这种冷漠的氛围让 “我” 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然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 的内心逐渐坚定起来。“我” 开始思考道德的真正含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坚守道德,意味着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这种思考让 “我” 意识到,等待失主不仅仅是为了归还一个包,更是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的安宁和对道德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我” 也开始反思生活的意义,我们每天忙碌于各种事务,常常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如善良、诚实和信任。而这次等待,让 “我” 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品质才是支撑我们生活的基石。
(三)物归原主:人性光辉的闪耀瞬间
当失主出现的那一刻,整个故事达到了高潮。中年妇人头发散乱,鬓角的碎发被汗水粘在脸上,眼神中透露出焦急与慌张,她身后的少女紧紧攥着本翻开的《百年孤独》,书角卷成了波浪,校服裙上还沾着纸屑,从这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她们内心的极度不安。妇人颤抖着声音询问是否看到一只黑色的包,当 “我” 指了指身边的包时,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那是一种失而复得的惊喜与喜悦,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她伸手去接包时,指尖在不停地发抖,拉链拉开又合上,反复确认了三遍,才按住胸口长出一口气,这个细微的动作将她内心的紧张与激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少女在一旁小声说着包内有车钥匙和现金,她垂着眼,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像沾着晨露的草叶,这种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的委屈与担忧。妇人非要请 “我” 喝茶,以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从她紧紧抱住包的动作中,可以看出这个包对她的重要性,而她对 “我” 的感激也不仅仅是因为找回了包,更是因为在这个看似冷漠的世界里,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善良。她们转身离开时,少女回头朝 “我” 鞠了一躬,羊角辫上的紫丝带晃了晃,这个简单的动作蕴含着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也让 “我” 感受到了自己行为的价值。归还包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 “我” 的善良与诚实,更传递出一种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让人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善良和信任依然存在,它们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
人物:立体塑造下的人性多面
(一)“我”:道德坚守者的内心剖析
在《公休拾遗》中,“我” 的形象犹如一座在道德风暴中屹立不倒的灯塔,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从性格特点来看,“我” 无疑是善良且极具原则性的。这种善良并非是浮于表面的施舍与同情,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在发现黑色挎包的那一刻,“我” 没有被金钱的诱惑蒙蔽双眼,而是在第一时间选择等待失主,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巨大的道德力量。
“我” 的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长期道德修养与价值观形成的必然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我” 或许就秉持着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原则,这些原则如同种子,在面对失包这一考验时,生根发芽,绽放出道德的花朵。这种善良和原则性,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下,许多人在面对诱惑时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而 “我” 的坚守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看到了道德的力量和价值。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道德始终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二)失主:慌乱背后的生活映射
失主妇人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一抹真实而又动人的色彩。她的头发散乱,鬓角的碎发被汗水粘在脸上,声音发颤却又努力维持平稳,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出她的慌乱与焦急。从她的慌乱中,我们不难推测出这个包对她的重要性,它或许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包,更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她的诸多生活轨迹和情感记忆。
通过她的话语和行为,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她背后的生活故事。她可能是一位为家庭默默付出的母亲,每天忙碌于工作与家庭之间,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幸福不辞辛劳。陪伴女儿在书店复习,体现了她对女儿学业的关心和重视;接到急事电话后的慌张,或许是因为家庭或工作中出现了突发状况,而包中的车钥匙和现金对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她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生活中的脆弱与坚强,面对生活的压力和突发状况,我们或许都会像她一样感到无助和慌乱,但同时也会像她一样,努力保持镇定,勇敢面对。她的出现,使故事更加贴近生活,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普通人在生活中为了幸福和安稳所付出的努力
(三)孙儿:纯真视角下的世界认知
孙儿在故事中扮演着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角色,他的纯真无邪如同春日里的暖阳,为整个故事注入了温暖和希望。他对世界充满好奇,满心期待着在书店中找到藏在书里的恐龙,这种纯真的期待和探索精神,与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世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孙儿的视角看待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简单而美好。他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和忧虑,没有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他的眼中只有快乐和新奇。他的纯真不仅为故事增添了一份童趣,也让我们反思成人世界的种种复杂和无奈。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利益的纷争,没有道德的困境,一切都是那么纯粹。他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最本真的一面,提醒着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保持内心的那份纯真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同时,他的存在也使得 “我” 的形象更加丰满,展现出 “我” 作为长辈对孙儿的关爱和引导,以及在孙儿面前想要树立良好榜样的心理 。
语言:细腻笔触绘就生活质感
(一)环境描写:营造氛围的诗意表达
《公休拾遗》的环境描写犹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每一笔都饱含深情,勾勒出独特的氛围,引领读者走进故事深处。开篇对书店的描写,“中国科技城绵阳市警钟街的新华书店像座沉默的城堡,玻璃门滑开时带起一阵凉风,将街面的热浪拦在门外。空调的冷气裹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在鼻尖酿成陈年的酒”,短短数语,便将书店的独特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沉默的城堡” 这一比喻,赋予书店庄重而神秘的色彩,暗示着其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与无尽故事;冷气与霉味的交织,通过独特的感官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古朴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知识殿堂,瞬间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
对街道的描绘同样精彩,“走出书店时,夕阳正艳,把街道晒得软软的。警钟街的老槐树投下斑驳的影,卖冰粉的推车旁围了群孩子,玻璃罩里的红糖水晃出琥珀色的光”。夕阳、老槐树、卖冰粉的推车,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元素相互交织,勾勒出一幅温馨、闲适的市井生活图景。“把街道晒得软软的”,一个 “软” 字,生动地表现出夕阳下街道的慵懒与柔和;“斑驳的影” 则增添了一份诗意与朦胧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层次感;孩子们围绕着卖冰粉的推车,玻璃罩里晃出的琥珀色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纯真,也为故事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底色,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气。
(二)人物语言:简洁对话中的丰富情感
散文中人物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寥寥数语,便能展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我” 与失主的对话堪称经典,当失主焦急地询问 “先生,您见过一只黑色的包吗?” 时,仅仅一句话,便将她内心的慌乱与焦急展露无遗。而 “我” 的回答 “就是它”,简单三个字,却传递出一种沉稳与安心,让失主瞬间看到了希望。这种简洁明了的对话,避免了冗长的叙述,使情节更加紧凑,同时也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变化,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妇人在确认包是自己的之后,反复说着 “就是它!”“真不知道该怎么谢您”,这些质朴的话语,饱含着她对 “我” 的感激之情,以及失而复得的喜悦与激动。少女的小声低语 “里面有车钥匙,还有现金……”,则体现出她的细心与担忧,一个单纯善良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这些人物语言,贴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和神态,感受到他们之间情感的流动 。
(三)心理描写:深度洞察人性的窗口
散文 “我” 的心理描写细腻入微,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人性的窗口。在面对黑色挎包时,“我” 的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挣扎,“开初,有一个‘我’的念头叫我:拿走,可以发一笔外来财;另一个‘我’提醒我:‘这是别人的东西,我怎能占为已有。’最终,另一个‘我’战胜了我。” 这段内心独白,将 “我” 在欲望与道德之间的艰难抉择刻画得入木三分。它不仅展现了人性中的弱点 —— 对财富的渴望,更凸显了道德的力量,让读者看到一个普通人在面对诱惑时,如何凭借内心的良知坚守道德底线,使 “我” 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在等待失主的过程中,“我” 的心理活动也十分丰富。“我” 时而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时而又坚定地相信道德的力量,这种内心的波动反映了 “我” 在面对不确定时的迷茫与不安,以及对道德信仰的执着追求。例如,“我” 看到周围的人对挎包视而不见时,心中产生了孤独和无助的感觉,但很快又说服自己坚守下去,“我” 开始思考道德的真正含义,以及自己行为的价值。这些心理描写,让读者能够深入 “我” 的内心世界,感受人性的复杂和多面,引发对自身道德观念和行为的思考 。
哲学:生活表象下的深层思考
(一)语言与世界: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映照
在《公休拾遗》中,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 “语言的界限即是我世界的界限” 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小说里,主人公发现黑色挎包后,内心的种种思考和情感,无法完全用语言来精准表述。例如,在等待失主的漫长过程中,“我” 心中既有对失主的担忧,又有对自己行为价值的思索,还有面对周围人冷漠时的孤独与坚持,这些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构成了 “我” 独特的内心世界。然而,当 “我” 试图用语言去梳理和表达时,却发现语言的苍白无力。“我” 无法用言语确切地形容出等待时那种焦灼与坚定并存的感受,也难以将内心深处对道德的信仰和对人性的思考完整地传达出来。
这是因为语言作为一种表达工具,虽然能够描述事件的表面现象,如包的颜色、质地、里面的物品等,但对于那些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抽象的道德观念以及复杂的人性内涵,却显得力不从心。散文中对环境的描写,“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淡绿色的沙发上,形成一片片不规则的光斑”,这一景象可以用语言清晰地描绘出来,但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触感、看到光斑时内心涌起的宁静与希望,却难以用语言准确捕捉。语言像是一张网,它可以网住生活中的事实,却无法兜住那些无形的、流动的情感和思想,这些难以言说的部分,恰恰构成了生活的丰富性和深度,也凸显了语言在表达生活真实和人性情感时的局限性 。
(二)遗失与寻回:生活循环中的意义追寻
从哲学角度深入剖析,遗失与寻回这一主题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各种形式的遗失,如失去物品、错过机会、遗忘情感等,这些遗失让我们感到痛苦、遗憾和迷茫。就像散文中的黑色挎包,对于失主而言,它的遗失可能意味着生活的短暂失控,车钥匙的丢失会影响出行,现金的缺失可能会带来经济上的困扰,身份证和银行卡的不见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繁琐的补办手续,这些都给失主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焦虑。
然而,遗失并非仅仅是消极的,它也为寻回提供了可能。寻回的过程,不仅仅是找回失去的物品,更是对生活意义的重新追寻和对人性的坚守。主人公在面对挎包时,内心的道德抉择就是对人性善良的坚守。他放弃了金钱的诱惑,选择等待失主,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道德原则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而失主失而复得的喜悦,以及对主人公的感激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温暖与美好。这种遗失与寻回的循环,就像生活的一个缩影,我们在失去中成长,在寻回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每一次的遗失都是一次挑战,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每一次的寻回都是一次收获,让我们更加珍惜拥有的一切。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拥有,更在于在失去与获得的循环中,不断坚守内心的信念,追求人性的光辉
(三)沉默与信赖:生活本真的深刻理解
维特根斯坦所说的 “对于不可言说之物,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在散文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当失主找到挎包,对主人公表达感激之情时,语言似乎变得多余。妇人指尖的颤抖、少女睫毛上的泪以及包被递回去时两双手不经意触碰的温度,这些无声的细节,传递出的情感比言语更加深沉和真实。主人公在等待失主的过程中,内心的思考和挣扎也是一种沉默的表达。他无需向他人诉说自己的道德困境和内心的抉择,只是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种沉默中蕴含着对道德的坚定信仰和对人性的信赖。
这种沉默并非是无话可说,而是一种对生活本真的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有许多情感和体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比如亲情中的关爱、友情中的默契、爱情中的深情,这些情感往往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就能传递。沉默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内心的感受,去体会那些难以言说的美好。同时,沉默也是一种信赖的表现,主人公相信失主会回来寻找挎包,失主也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善良的人归还她的物品,这种信赖建立在对人性美好的共同认知之上。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和信任,这种默契和信任是生活的基石,支撑着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结语:平凡故事中的永恒价值
袁竹的散文《公休拾遗》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与深刻的哲学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人性、道德与生活的动人篇章。这篇散文虽取材于作者平凡的公休日亲身的经历,却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活的真实模样与人性的光辉。
从文学角度而言,其叙事如潺潺溪流,自然而流畅,将读者缓缓引入故事的世界。细腻入微的环境描写,使我们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书店里的静谧氛围、街道上的温暖阳光以及茶座间的茶香四溢,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而立体,主人公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的内心挣扎、失主找回包时的激动与感激,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他们的情感起伏。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同画笔,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跃然纸上。
在哲学思考方面,故事巧妙地借助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探讨了语言与世界、遗失与寻回、沉默与信赖之间的关系,引导我们深入思考生活的本质与意义。语言在表达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度时存在局限,而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和体验,却构成了生活的核心。遗失与寻回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经历,更是精神层面的探索,让我们在失去与获得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坚守内心的信念。沉默并非空洞,而是蕴含着深厚的信赖,这种信赖是生活的基石,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美好。
《公休拾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是对生活的一次深刻审视,是对人性的一曲赞歌。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瞬间都可能蕴含着不平凡的价值,每一次道德的抉择都是对人性的考验与升华。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这样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提醒我们保持善良、坚守道德,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追寻人性的光辉。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激励我们在生活中成为道德的践行者,用善良和信任去温暖他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李栎,艺评人,在《中国作家网》《搜狐网》《作家网》《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等发表数十篇文学评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