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教学区沿高、初中教室之间的东西向道路向西走几十米,就能进入占地面积约60亩的体育场,田径跑道,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场在体育场中依次分布,下午课后是我们放下课堂上的紧张锻炼身体的所在。
体育场与东校区的分界线上,有一条碎石面的公路,南连校南的原城关粮站北大门,北通当年的围城路,实际上是城关粮站储备粮运进送出的大道,常有汽车从上面进出。公路西面紧靠一条水沟,沟中水自文脉堰来,经过粮站流向新公园的红荷池,学校三个鱼塘的水也由此获得补充。
体育场西南面,一条宽约4米的道路穿过左边的医务室,右边的实验楼,拐了个弯,通往学生住宿区,即我们说的邛崃一中西校区。
那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古院落,宽阔的天井周边全是砖木结构的老旧房舍。最北的一间房子最为高大,大约有十来根大圆木柱子支撑着房顶,下面原来罩着一个大厅,里面能聚集数百人,相传是古代书院学生开会点卯之处。后来大厅面向天井筑了一堵墙,墙上开着木质方格窗户和两扇木门,把大厅改造成了我们班的学生宿舍。天井东西两侧的房舍同样改造成了宿舍,不过没有我们班的宿舍那样高大宽敞。
宿舍区周边生长着数十棵参天楠木古树,枝叶遮天蔽日,粗壮的两人才能合抱。我住的宿舍窗外不远处就有一棵桢楠树,树大根深,枝叶繁茂,把窗外的阳光遮挡得严严实实。后来我离开学校入伍当兵去了,回校看望老师时发现这些树不大多不见了。听说大的树被砍去修建成都什么展览馆了,至今我都不知究竟。好在小一点的桢楠树躲过一难,继续生长在原来的地方。前些年学生宿舍区拆除,靠里改建成了教师宿舍,西面成了书院街宽阔街道的一部分。有几棵原生长在西校区的桢楠古树,成了街道东侧的路树,被打围保护了起来,可惜今天存活下来的没有几棵了。
在我的印象中,西校区应该是一所古代书院之遗存。但有史记载的邛州书院,只有鹤山书院一说,其位置也不在此地。
关于鹤山书院,古籍上有如下记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巡抚卢雍、知州吴祥建魏了翁祠于城西善政街,题额“鹤山书院”;嘉靖九年(1530)重修,安磐为之作《重修鹤山书院碑记》;万历三十三 年(1604)知州牛大纬重修,将书院行馆合而为一,扩大规模,可容500余人,提学官署和试院均设于此,牛大纬亲自作《重建魏鹤山书院并增置校士馆记》;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州戚延裔重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州段以清建府治南,将书院与试院分而为二,四十二年(1777)知州叶体仁重修并拨学田以增膏火。由此可见,邛州鹤山书院的位置最早应该在南面是学道街,东面是善政街的邛崃中学东校区(今文昌中学)古考棚处,乾隆年间改建至府治南。
去年,我和高祥君、唐文栋调研邛崃消失了的古牌坊时,采访了住在书院街东侧的原邛崃中学教师宿舍小区内的几位老人,从与他们的摆谈中得知,小区大门即原邛崃一中西大门,门外原来立有名为“崇正书院坊”的牌坊,坊名来自此地古时曾建过崇正书院,书院街也因此得名。虽然有“崇正书院坊”和老一辈人的说法佐证,但我未见过史籍上有临邛“崇正书院”的记载,心中仍有疑惑。网上一查,外地的“崇正书院”颇多,这些书院以“崇正学,迪正道”为理念,传承“天地有正气”精神教书育人。我个人认为,原邛崃中学西校区的学生宿舍古建筑是崇正书院之遗存可能性极大,但仍需进一步考证求实。(未完待续)
图一:1965年5月8日,邛崃一中高六七级一班城镇户口同学在学校农场劳动归来合影。图中左二是班主任胡文清,后排左五为笔者许龙。
图二:邛崃一中高六七级学生毕业50周年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