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高温预警下的路口,交警拦下一辆未戴头盔的电动车,罚款单在阳光下格外刺眼。而几步之外,人行道被违停的汽车拦腰截断,行人被迫在车流中穿行,母亲推着婴儿车在机动车道踽踽而行——这般“查小放大”的执法图景,折射出当前交通治理中公平性缺失与资源错配的深层矛盾。近年来,交管部门“一盔一带”活动中“一盔”对电瓶车、摩托车的整治力度空前,而对“一带”的查处不知占有多少比例,对同样危害公共安全的违停车辆“网开一面”,折射出交通管理中亟待弥合的执法裂缝。当“重两轮轻四轮”的执法模式遭遇公众“选择性执法”的质疑,当收费车位闲置与盲道被占并存,城市治理的现代化之路亟需一场对执法公平的回归与对路权重构的革新。 一、电瓶车整治:雷霆手段下的精准打击 “逢车必查、违法必究”已成为电瓶车管理的铁律。交警部门将摩托车、电动车纳入重点监控范畴,对无证驾驶、未佩戴头盔、闯红灯、非法改装等行为实施“零容忍”。这些措施虽有效提升了两轮车合规率,却也暴露了执法资源的倾斜——警力与技术设备集中投向两轮车辆,让另一种“马路毒瘤”悄然滋生。 二、违停之患:被忽视的“静态杀手” 当交警忙于拦截“两轮车”时,违停车辆、老年代步车等正以更隐蔽的方式瓦解城市交通秩序:生命通道的堵塞者:老旧小区、医院、消防通道周边违停屡见不鲜,应急车辆因违停延误黄金救援时间。事故的隐形推手:某地交警数据指出,约30%的非机动车道事故源于机动车违停占道,迫使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混行,碰撞风险激增。效率的慢性毒药:测算发现,单辆违停车占用双向两车道时,路段通行能力直降30%,学校商圈周边甚至因此形成“永久性堵点”。讽刺的是,对此类行为的整治却多停留在“劝离为主”的软性执法。即便在严管路段,交警对违停汽车常以口头警告代替罚单,拖车措施仅适用于“严重影响通行”的极端情况,与电瓶车“即查即扣”的力度形成鲜明落差。 三、失衡背后:执法资源的错配逻辑 执法厚此薄彼的根源,实为交管策略的短期性与功利性,催生“重动态、轻静态”的执法偏好;整治成本差异:一辆电动车查处仅需2-3名警力,而清理商圈违停需协调城管、拖车公司等多部门,执法成本倍增。舆论压力传导:电动车事故致死率高,易引发舆情关注,而违停危害呈慢性积累,难获同等重视。然而,选择性执法正在透支公众信任。当底层劳动者因未戴头盔被罚50元时,路边豪车堵住人行道却安然无恙——此类场景经社交媒体放大,衍生出“执法欺软怕硬”的集体认知,最终削弱法规权威。 四、重塑平衡:迈向系统性治理 破解困局需从执法公平性与道路资源分配入手:共治释放压力,推动交警、城管、街道三方联动,在老旧社区增设潮汐车位,挤压违停空间的同时化解“停车难”矛盾;更长远的是回归“路权平等”理念。当城市新建道路时,应倡导“物理隔离非机动车道”,保障各行其道;旧路改造则需学习赤峰模式,明确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专用路权范围,从根源减少冲突。 道路是城市的血脉,而公平是秩序的基石,秩序的重建始于公平的刻度。红绿灯前,法律的天平不应因车轮数量而倾斜。严查电瓶车是安全之需,放任违停却是安全之患。唯有跳出“运动式整治”的窠臼,让每一条车道、每一寸路权都获得同等敬畏,城市血管才能真正畅通。当交警的罚单不再区分“两个轮子”与“四个轮子”,法治的尊严才会在每一个公民心中归位。 盲道被侵占、人行道被碾毁这些场景消解着城市治理成果。自从城区划出收费停车位后“无位可停”演变为“有位乱停”,公众对规则的敬畏正被逐步侵蚀。部分车主为规避停车费,宁愿冒险违停。高额收费与收入水平不匹配,迫使车主选择“免费”的人行道停放。同时,部分收费停车场管理混乱,如存在收费不透明、政府定价与市场经营并存的现象,进一步削弱车主缴费意愿。 五、破局路径:从“以罚代管”到系统治理 优化停车收费与资源供给,实行差异化定价:建议降低核心区单日封顶费,延长免费时段,夜间全免费。盘活闲置资源:推动“退红线”区域(商场、物业占用的人行道)纳入公共管理,增加合规泊位。明确人行道“绝对禁停”属性,废止“人行道划车位”政策。 路权重塑关乎城市文明底线。当婴儿车的轮子卡在破碎地砖的裂缝中,当盲杖敲打在违停车的轮胎上,折射的不仅是执法失衡,更是公共资源分配中对弱势路权的漠视。治理违停痼疾,需跳出“罚款创收”思维,以技术提效、以规划疏堵、以共治重建路权尊严——毕竟,一座城市的温度,正体现在它如何守护最微小群体的通行安全。将“人行道通畅率”“盲道可用率”“应急救援通道达标率”纳入交警绩效考核,取代唯查处量论,倒逼资源均衡投放。 在车轮之上书写公平的刻度。交通治理的现代化,本质是路权分配的正义性实践。当婴儿车不必与汽车争道,当盲道不再被轮胎截断,当罚单不因车轮数量而轻重有别,“执法公平”才真正嵌入城市文明的基因。执法的平衡木上,一端托举民生温度,一端承载法治刚性——唯有着眼于此,方能在“两个轮子与四个轮子”的对话中,找到秩序与包容的最优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