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钱学森先生提出振聋发聩的一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直指中国教育体系的核心痛点,也叩击着国家创新发展的未来。20年后的今天,中国科技创新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钱学森之问”仍如一面明镜,映照着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深层挑战。如何真正破解这一命题?关键在于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生态体系。
资料图
创新土壤比“结果”更重要。钱学森之问的核心,并非单纯追问“何时能出大师”,而是反思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具备孕育杰出人才的土壤。过去2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科研投入持续增长,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然而,顶尖人才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人才的培养,仍面临瓶颈。 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仍过于强调标准化、短周期、可量化的成果,而忽视了科学探索的不确定性和长期性。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自由探索和试错过程中,而非预设的“标准答案”里。因此,破解“钱学森之问”,首先要改变“唯分数、唯论文、唯帽子”的导向,让教育回归激发好奇心、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本质。 改革教育模式,让人才“冒”出来。近年来,“强基计划”“拔尖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不断深化,展现了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积极探索。但更深层次的改革,仍需突破传统教育的桎梏。 一方面,要推动“因材施教”,打破“流水线式”培养模式。钱学森曾倡导“大成智慧教育”,强调学科交叉与思维融合。今天的教育,更需要打破专业壁垒,鼓励学生跨界探索,在真实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优化科研评价体系,让人才成长有更宽松的环境。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但当前的评价机制仍倾向于短期产出。只有建立更加包容、长周期的评估体系,才能让科研人员真正沉下心来,挑战“无人区”。 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钱学森本人就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典范——他在美国接受顶尖教育,又毅然归国报效。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要培养世界级人才,同样需要更开放的视野。 我们既要扎根中国大地,也要吸收全球先进经验。通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引进高水平师资、鼓励学生参与全球科研合作,让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具国际竞争力。同时,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高校研究真正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前沿,使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答案在未来,行动在当下。“钱学森之问”没有标准答案,但它始终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应试高手”,而是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创新者。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世界科技前沿,也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一批能够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 破解“钱学森之问”,不能仅靠个别政策的调整,而需全社会形成尊重创新、鼓励探索的文化氛围。当我们真正建立起让人才自由成长、让智慧充分涌流的生态时,属于这个时代的“钱学森们”,必将脱颖而出。(本网蓉城8月10日电 严格 品骏 东华)
责任编辑:童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