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采砂在合理规划、科学管控的前提下,可作为一种资源利用方式,但无序、过度的河道采砂会对河流生态系统、防洪安全、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造成多维度、不可逆的危害,具体可从以下五大核心领域展开分析:
一、严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威胁生物多样性
河流是 “水 - 沙 - 生物 - 环境” 耦合的生态系统,采砂直接打破这一平衡,导致生态链断裂:
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
采砂船的机械作业会搅动河床泥沙,使水体含沙量骤增、透明度降低,导致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藻类)因光照不足死亡,进而切断以植物为食的浮游生物、鱼类的食物来源。同时,采砂会挖毁河床底部的 “产卵场”(如鱼类、两栖类依赖的沙质、泥质河床),导致水生生物繁殖能力大幅下降,甚至局部物种灭绝。
改变河流水文情势
过度采砂会使河床局部下切,导致河道内水流速度、流向紊乱,形成 “死水区域” 或 “急流漩涡”,破坏鱼类洄游通道(如洄游性鱼类依赖的连续河道环境被切断),同时改变水温、溶解氧分布,进一步恶化水生生物生存环境。
导致河岸植被退化
采砂作业(尤其是靠近岸边的采砂)会掏空河岸底部的泥沙,使河岸失去支撑而坍塌,岸边的乔木、灌木、草本植被随之倒伏、死亡,原本固土护岸的 “绿色屏障” 消失,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
二、削弱河道防洪能力,加剧洪涝风险
河道的 “行洪断面”(河床宽度、深度)和 “泥沙平衡” 是防洪的关键,无序采砂直接破坏这两个核心要素:
缩小行洪断面,抬高洪水位
部分采砂者为追求利益,在河道内随意堆积采砂弃料(如石块、粗沙),或在主河槽内非法设置采砂设备,导致河道行洪宽度变窄、过流能力下降。汛期时,水流受阻,洪水位会异常抬高,进而导致沿岸低洼地区被淹,加重洪涝灾害损失。
破坏河床形态,引发水流冲刷
过度采砂会使河床局部深度远超自然设计(如形成 “深潭”),导致周边河床泥沙被水流不断冲刷、掏空,进而引发河道 “改道” 风险;同时,采砂导致的河床下切会使两岸堤防的 “基础暴露”,堤防稳定性下降,汛期易发生溃堤、管涌等险情。
影响支流与水库防洪
若采砂区域位于水库下游或支流河口,采砂导致的泥沙流失会使支流输沙量减少,水库入库泥沙失衡,长期可能影响水库调洪能力;同时,支流河床下切会改变汇流速度,加剧干流洪水叠加风险。
三、损毁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造成安全隐患
河流周边分布着桥梁、堤防、涵闸、码头等基础设施,采砂作业会直接威胁其结构安全:
威胁桥梁安全
桥梁墩台的稳定性依赖于河床泥沙的支撑,若在桥梁上下游或墩台附近采砂,会掏空墩台底部的泥沙,导致墩台 “悬空” 或沉降,轻则引发桥梁位移、裂缝,重则导致桥梁坍塌(如 2020 年某省曾因非法采砂导致跨河大桥桥墩倾斜,被迫封闭抢修)。
破坏堤防与涵闸
堤防的防渗、抗滑能力依赖于堤脚的泥沙覆盖,采砂会导致堤脚冲刷、淘空,引发堤防渗漏、滑坡;涵闸(如灌溉涵、排水涵)的进出口若被采砂破坏,会导致涵闸启闭失灵,影响农田灌溉或排涝。
损毁航道与码头
无序采砂会使航道水深、宽度不均匀(部分区域过度下切,部分区域堆积弃料),导致船舶搁浅、碰撞;同时,码头基础若因采砂被掏空,会导致码头引桥断裂、岸壁坍塌,影响航运安全。
四、引发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恶化区域环境
采砂过程中的泥沙扰动和河岸破坏,会加剧区域水土流失,并诱发地质灾害:
加剧水土流失
采砂机械挖掘、运输会破坏地表植被,使裸露的泥沙随雨水流入河流,导致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土壤肥力下降(尤其是沿岸农田,泥沙淤积会导致耕地退化)。
诱发河岸坍塌与滑坡
采砂导致河岸坡度变陡、土体失去支撑,在雨水冲刷或水流冲击下,易发生河岸坍塌;若采砂区域位于山区河流,还可能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威胁沿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污染水体与空气
采砂船的柴油发动机排放大量废气(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污染周边空气;同时,采砂产生的泥沙悬浮液会携带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若流域内有农业或工业污染源),导致水体污染,影响居民饮用水安全。
五、扰乱社会秩序,引发经济纠纷
无序采砂背后往往伴随非法利益链条,易引发社会矛盾和经济问题:
滋生非法采砂产业链
部分不法分子为逃避监管,形成 “采砂 - 运输 - 销售” 的黑产业链,甚至携带凶器争夺采砂区域,引发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治安案件,破坏地方秩序。
引发水事纠纷
采砂区域若涉及跨行政区域(如上下游、左右岸分属不同市县),无序采砂会导致上下游用水、灌溉、航运权益冲突,引发地区间水事纠纷(如某流域曾因上游过度采砂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灌溉困难,引发两县村民冲突)。
造成资源浪费与经济损失
非法采砂多为 “掠夺式开采”,不仅浪费砂石资源(优质砂石被混杂弃料丢弃),还需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基础设施抢修(如堤防加固、桥梁维修),同时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造成的农业减产、房屋损毁等,会进一步加剧区域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