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租房圈被 “房东税” 的消息炸了锅。刷到新闻时,正在吃早餐的租客小周差点把豆浆洒在手机上 ——“住宅出租税 9%-12%,商用直接飙到 37%”,再看看自己刚交的房租,默默算了笔账:要是房东把税钱摊过来,每月房租怕是得多掏好几百。
租客慌了:这羊毛,终究要薅到我头上? “刚跟房东聊续约,他半开玩笑说‘以后可能得涨点’,我一听就懂了。” 在一线城市租了套老破小的林女士有点无奈。她租的房子月租金 5000 块,按 12% 的税率算,房东一年得缴 7200 块税,“换作是我,大概率也会想办法补回来”。
这种担心不是空穴来风。在二手房东扎堆的城中村,已经有中介在朋友圈暗示 “10 月起房源调价”;某租房平台数据显示,政策消息公布后,“短租” 搜索量环比上涨 32%,不少租客想先签半年合同 “避避风头”。 但也有房东觉得委屈。“我这套房贷款还没还完,租金一半得还月供。” 手里有两套出租房的张先生算了笔账,“以前没交税确实省点,但现在按新规,扣除税费后,纯利润比存银行定期还低。” 他坦言自己正纠结要不要涨租,“不涨吧,等于白忙;涨了吧,怕租客跑了,空着更亏。”
商用房租要 “跳涨”?实体店老板更头大 比起住宅租客,商用房经营者的焦虑更直接。37% 的税率是什么概念?一间月租金 1 万的商铺,一年税费就要 4.44 万,相当于多交了四个半月房租。 “我这小吃店刚熬过疫情,本来打算续租,房东直接说租金涨 30%,理由就是‘要交税’。” 在商业街开面馆的王师傅指着合同叹气,“涨租就意味着要么涨价得罪顾客,要么压缩利润自己扛,左右都是难。”
更棘手的是那些签了长期合同的商户。某连锁奶茶品牌区域经理透露,他们在二线城市有 12 家门店,其中 8 家的租约里没约定 “税费承担方”,“现在房东催着改签补充协议,要求我们承担 60% 的税费,不然就按违约处理。” 税改不是 “薅羊毛”,规范才是真目的 不少人把房东税比作 “向房东开刀”,但细究起来,这项政策更像给租房市场 “补漏洞”。过去,住宅出租的税费征管确实存在盲区 —— 很多私房出租通过现金交易、不签合同逃避报税,有数据显示,全国住宅出租的实际纳税率不足 15%;商用房虽然征税更规范,但不同地区税率不一,存在 “同街不同税” 的乱象。
“政策的核心不是为了多收钱,而是让租赁市场更透明。” 税务领域专家解释,“比如住宅出租,9%-12% 的税率其实包含了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而且很多地方都有扣除项,实际税负可能没那么高;商用房 37% 的税率,主要针对那些长期‘低报租金’避税的情况,规范后反而能减少房东和租客的纠纷。” 更关键的是,税收征管加强后,房东 “随意涨租”“克扣押金” 的行为也会更有约束。比如,一旦租金和税费挂钩,房东想涨租就得同步提高报税金额,变相减少了 “乱涨租” 的空间;而租客凭租房合同和完税证明,还能申请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相当于间接获得补贴。
羊毛别乱薅,得有 “缓冲垫” 说到底,房东税引发的争议,本质是 “谁来承担税负” 的博弈。但无论房东还是租客,都怕政策 “一刀切” 带来的阵痛。 有网友建议,可以借鉴一些城市的试点经验:比如对个人出租住宅设置 “免征额”,月租金低于一定标准的不用交税;商用房按 “实际经营面积” 分级征税,给小微企业留条活路;更重要的是,用新增税收反哺租房市场,比如建设廉租房、补贴长租公寓,从根源上缓解供需矛盾。
“其实大家怕的不是交税,是怕‘税涨了,服务没跟上’。” 租了五年房的白领小李说得实在,“要是交的税能变成更规范的合同、更安全的住房,涨点房租我也认;就怕钱交了,该有的保障还是没有。” 目前,各地的具体实施细则还在制定中,不少城市已经明确 “会设置过渡期”。或许,这场税改不会像大家担心的那样 “羊毛满天飞”,但它确实在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租房市场,既不能让房东 “白赚”,也不能让租客 “白扛”,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才是最实在的 “好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