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371|评论: 23

《何君阁道碑》书写者探析:基于铭文信息与汉代纪功传统的考察 撰稿/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5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55251700751.jpg

fe906806bac455d3dc43a3909dba0eb0.png

《何君阁道碑》
书写者探析:基于铭文信息与汉代纪功传统的考察
撰稿 /正文


       荥经《何君阁道碑》作为珍贵的东汉摩崖石刻,其铭文内容明确记载了栈道修建的功绩。然而,关于其书写者身份,历来存在探讨。本文旨在依据碑文本身的信息,结合汉代官方工程纪功刻石的通例,对书写者进行合理推断。




1755251700716.jpg
1755251700673.jpg
13386c663586ac62ca587d27140a179b.png





一、 铭文信息梳理

碑铭原文如下:
       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


其核心信息可概括为:
1.  起与主持者: 蜀郡太守何君(平陵人)。
2.  工程执行者: 何君派遣其属吏(掾)临邛人舒鲔,率领役徒施工。
3.  工程内容: 修建“尊楗阁”(栈道),长五十五丈。
4.  工期与竣工: 用工1198日,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六月完工。
5.  责任归属:“道史任云、陈春主”。

二、 书写者身份推断


排除法结合汉代纪功惯例,是推断书写者的关键。


1.  排除蜀郡太守何君
    ▼称谓问题: 铭文直称“蜀郡太守平陵何君”。汉代官员在自述功绩时,若亲自撰文勒石,通常使用谦称(如“臣某”、“太守某”)或更简略的官方职务称谓,极少使用“某君”这样带有敬意的第三人称指代自己。这与《论语》、《孟子》等典籍中常见的自称(吾、我)或官方文书中的谦称(臣)惯例不符。
    ▼纪功主体定位: 此碑核心是记录何君主持修建栈道的功绩。作为最高长官,何君本人书写碑文颂扬自己,在汉代官场文化中显得不合常规。此类纪功刻石,通常由下属或地方官员负责记录长官功勋。


2.  排除掾吏舒鲔:
   ▼ 称谓问题: 铭文称“遣掾临邛舒鲔”。舒鲔作为被派遣执行具体任务的属吏,若由其书写碑文,更应使用谦称(如“掾某”、“鲔”),而非直书其名与籍贯的全称。
   
   ▼署名惯例矛盾:若碑文为舒鲔所书,末尾署名的逻辑主体应是其本人,而非“道史任云、陈春主”。铭文末句明确将工程完成的记录责任归于“道史任云、陈春主”,这强烈暗示他们是碑文内容的直接负责者。


    ▼碑名指向: 后世称此碑为《何君阁道碑》,而非《舒鲔阁道碑》,也侧面反映了工程功绩主要归于主持者何君,而非执行者舒鲔。碑名本身即体现了对功绩主体的认知。


3.  “道史任云、陈春主”为最可能的书写/主持勒石者
   
   ▼铭文末句的核心作用:“道史任云、陈春主”绝非赘笔。在汉代官方工程纪功刻石中,末尾署名的格式(如“某官某主”、“某官某造”)具有明确责任归属的功能,通常指负责督造、监工或直接负责记录、勒石事宜的官员。此句明确指出工程的最终记录和立碑责任由严道(荥经古属严道)的地方官员“道史”任云、陈春承担。
    ▼身份契合度: “道史”是严道县的地方属吏,负责文书、记录等事务。他们作为工程所在地的官员,负责记录上级(蜀郡太守)在本辖区主持完成的重大工程,并主持勒石纪功,是其职责所在,也符合行政层级和地域管辖的逻辑。


    ▼书写者的合理来源: 碑文内容详实记录了工程的时间、人物、规模、用工量,这些信息需要官方档案记录作为依据。作为负责记录的地方官吏,任云、陈春主最有可能接触并整理这些官方信息,进而负责撰写铭文并监督镌刻上石。他们可能是共同负责此事(一人撰文,一人书丹或监刻),也可能其中一人是主要负责人。


三、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何君阁道碑》铭文文本的细致分析,结合汉代官方纪功刻石的称谓惯例和署名格式,可以得出较为清晰的结论:


❶碑文内容本身及其署名方式,有力排除了蜀郡太守何君和其属吏舒鲔作为书写者的可能性。

❷铭文末尾“道史任云、陈春主”的署名,是汉代此类工程纪功碑刻标明责任者的典型格式。

❸作为工程所在地严道县负责文书记录的地方属吏,任云和陈春主是最符合逻辑的碑文撰写、书丹(或主持勒石)者。他们依据官方档案记录,秉承职责,将太守何君主持修建栈道的功绩勒石为记。


        因此,荥经《何君阁道碑》的书写者(或更准确地说,铭文内容的主要负责者和勒石的主持者),当属铭文中明确指出的严道地方官员——道史任云、陈春主。这一推断紧扣原始史料,符合历史语境下的行政运作和文书惯例,逻辑链条清晰完整。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家族为了激发族中子弟的士气,提升家族荣誉感,竟不惜冒认历史名人为祖宗。同样,一些地方出于各种利益考量,也热衷于争做名人故里。但事实胜于雄辩,真相终究无法被掩盖,虚假的事物终究难以伪装成真。

       我们钦佩那些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不辞辛劳引经据典、深入梳理和精心整理地方文化的行为。然而,在此过程中,必须要找到确凿且能让人信服的依据。毕竟,唯有真实可靠的论证,才能让地方文化的挖掘与宣传更具价值。


       网友们,对于这些观点,你们认同吗?欢迎大家留言,一起交流讨论。
                                  2025年8月15日
1755251700823.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汉隶之首”《何君阁道碑》—— 书法史上的意义(附高清资料)[url=]大美文藝[/url]
2023年03月15日 15:51 陕西

[color=var(--weui-FG-HALF)]
[color=rgba(0, 0, 0, 0.9)]《何君阁道碑》系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所刻。这是史有记载,未曾见物的国宝,历朝历代的考古工作者、史学家、书法家梦寐以求的古代文物。说它是碑,是因为史书中记载为碑,实际上是摩崖石刻。刻石镌于高约 350厘米,宽约150厘米的页岩自然断面上,上面岩石呈伞状向前伸出约2米,形如屋顶,有效地保护了刻石免遭日晒雨淋。刻石四周随字体变化凿成一不规则梯形。全文共52字,排列7行,随字形简繁,任意结体,每行7字、9字不等。其铭曰:“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五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字迹清晰完整,最大字径宽9厘米,高约13厘米。书法风格极具早期汉隶典型特征。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波磔不显,古朴率直,中锋用笔,以篆作隶,变圆为方,削繁就简。其章法错落参差,洒脱大度,反映了由篆及隶的演变过程。
[color=rgba(0, 0, 0, 0.9)]曾经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西汉摩崖石刻)在失踪1000多年后近日在荥经县境内神秘现身。据发现此碑的荥经县民建乡小学教师刘大锦、牟健介绍,他们是不久前偶然在一块山崖的石壁上发现此碑的。经查阅资料,竟然是失踪千余年的“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他们立即拓片向县里报告。此碑在古时有拓片流出,《金石录》有其临摹缩本,《墨宝》云“此碑出于绍兴辛末,在荥经县……”《荥经县志》对此碑亦有记载,但碑在何处,一直成谜。
[color=rgba(0, 0, 0, 0.9)]碑文释读
[color=rgba(0, 0, 0, 0.9)]  释文:蜀郡大(tài)守平陵何君,遣掾(yuàn)临邛舒鲔(wěi),将(jiàng)徒治道,造尊楗(jiàn)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
[color=rgba(0, 0, 0, 0.9)]  由此可见,这是一方摩岩纪功刻石。
[color=rgba(0, 0, 0, 0.9)]
《何君阁道碑》是以书法名世的。虽失踪千年,但典籍多有记载并评价极高。荥经旧县志中邑晚清举人汪元藻、民国县志主编张赵才对此记录甚详。说《隶释》、《碑式》、《字原》、《墨宝》、《金石索》等名著中都对它称道不已。尤其是洪适在《隶释》中把它推上了隶书的颠峰。洪适说:“东汉隶书,斯为之首。字法方劲,古意有余,如瞻冠(guàn)章甫而衣(yì)缝掖(yè)者,使人起敬不暇。虽败笔成冢,未易窥其藩篱也。”(译文:东汉的隶书,它算是开头的。字形方正遒劲,古雅的韵味最为醇厚。好比我们看见那戴着殷商时代的黑布礼帽,身着儒士宽袍大袖礼服的人,令人肃然起敬不已。学写这字呀,即使写秃的笔堆成一座坟,也不见得就沾了它的边。)、精于金石考据的清代大学者、书法家翁方纲也对此碑之失传而扼腕叹息。观赏这一石刻,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率性、自然。写字人本身绝无在书法上炫耀一番的功利心,纯粹客观记事而已,因而毫无刻意求工之态。其章法,竖看行距大致齐整而略有穿插,横看则完全无行,错落参差,洒脱大度。一行中少的六字,多的九字,尊重字的个性根据字的个性来决定张弛。比如“郡”字长九厘米,而紧承其下的“大”字却仅四厘米,不及二分之一。“尊”字最长,十四厘米,竟与“九十八”三字相等,非常抒情,这就是早期汉隶特有的开张气。与晚期隶书布如算子的拘谨呆板章法毫无二致。从字形结构上看,它还明显带着由篆向隶过渡的痕迹。比如宝盖头的长覆着地,“五”字互扭的古老写法。走之的写法离“ 辵 ”(chuò)字尚不远,上边三撇变了三弯。“舒”和“鱼有”的右边都是道地篆体。从笔画看,基本上用中锋圆笔,而中锋圆笔正是篆书的基本笔法。势如钢锥画沙,稳健、朴拙。又多变化,如“郡”字右耳曲线,居然穿越一竖画圈转出()。而“陵”的左耳,“邛”的右耳却又另作姿态。一捺,大多硬挺直拙,仅“大”字波磔燕尾明显。“春”字的“日”作三角形,很有今天艺术字的味道。总的说来,此刻石体方笔拙,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古朴典雅,气魄夺人,只可仰视。加之一千九百余年的日月精华、沧桑磨洗,掺和了大自然的神工造化,大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气,令人想入非非,心灵得到极大的美感享受。洪适之言,实不为过也。《何》碑之所以失踪,于今看来道理非常简单:蜀—身毒(印度)道荥经段自从改走大相岭后,路从花滩折而直接向南,再也不经过它的脚下了。但此前流传出去的拓片早已使它名扬四海,被人一再临摹。不过大多恐怕已是面目全非了。洪适绝对没有见到过原刻石,甚至连原拓本也没有见过,不然他怎么会在《碑式》中说:“建武中元处有缺”这么明显的错话呢?以今观之,何缺之有!(缺在“九十八日”下,因下文是皇帝年号,不得不提行另起)。典籍著录不见于晋唐,而洪适所述又如此讹误,可见至少在宋朝时,世人所见的《何》碑不是拓本而是临摹。从格式字体上讲恐怕都已发生相当的变异。至于邑先辈汪元藻老先生于成都沈鹤子处临写回来的《何》碑(后做了荥经县中学的奠基石),就真不知为何碑了。在《何君阁道碑》发现之前,唯陕西褒县的《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被认为是东汉最早的刻石(永平九年落成,即公元66年),现在当然只好让贤了。《何碑》的确是东汉之首。不仅早于本市建安时期的《樊敏碑》(公元205)、《高颐阙》(公元209)、王晖石棺(公元212)等文物,也早于《石门颂》(公元)、《史晨碑》(公元169)、《张迁碑》(公元186)、《曹全碑》(公元185)、《孔宙碑》(公元244)等几大天下名碑。

[color=rgba(0, 0, 0, 0.9)]书法上,《何君尊楗阁刻石》的结体宽博,横平竖直,波磔不显,古朴率直,削繁就简,随性大方,中锋用笔,变圆为方,给人以率性、自然的感觉。章法上,竖成列,横则完全无行,穿插错落有致,有的一行6字排列,而有的一行却有9字,但四周列字整齐,并框以边栏,不显杂乱,错落有致,根据每个字的特点来排列,显系细心经营,巧妙布局,书写前经深思熟虑而为,张弛有度,显示出早期汉隶的开张之气。字形上,以篆作字,整体保留西汉隶书无波势、率直、简朴的特点,又带有东汉成熟隶书的特点,如“蜀”字的“四”部、“大”字的捺势,及“临”字、“邛”字、“百”字、“史”字、“主”字等“一波三折”笔法基本完备;“邛”字、“云”字、“陈”字等结体拙朴,淋漓地表现了隶书的奇韵高古。笔画上,笔笔中锋,如锥画沙,稳健的同时却又富于变化,其中中锋圆笔,又是篆书所特有的笔法。



[color=var(--weui-FG-HALF)]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7205279.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3386c663586ac62ca587d27140a179b.png
1755251700673.jpg
1755251700716.jpg
175525170075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1284.pn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1209.jpe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1174.jpe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1131.jpe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1086.jpe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1050.jpe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1009.jpe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0970.jpe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0934.jpe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0895.jpe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0860.jpe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082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078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124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7205279.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755251701050.jpe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