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头顶着央视光环的“危机管理大师”,因抄袭民间自媒体文章篇幅高达40%不认错,其舆情课上的“理论”被扒,在圈内成了笑谈。
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他曾谆谆教导学员“主动承认错误是及时止损”;在央视的镜头前,他以资深媒体人身份解读政商舆情;在企业培训的课堂里,他传授“态度+行动”的危机公关法则。可当这位顶着“危机管理专家”“舆情处置专家”光环的栾某,自己撞上抄袭风波时,却活生生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危机管理“翻车”现场。
8月16日,栾某在公众号发了篇《一场没有形成舆情的危机事件》,开篇13段文字原封不动搬自自媒体作者宾曰语云的《这才是政府该有的样子》,占了他文章足足四成篇幅。这操作真是应了那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身为教“新闻发言人职业素养”的专家,连著作权法里“引用不超10%”的底线都守不住?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栾某在他的道歉声明里翻来覆去说“直接引用事实性内容”,偏不提“抄袭”俩字,甚至还恳请原作者把文章撤了,这哪是危机应对,分明是反面教材现场教学。
网络写手“宾曰语云”的反驳戳得够准:要是引用的真是官方通报,犯得着道歉吗?要是真只是“事实性内容”,那13段文字里怎么找不着半点官媒原文?这种“我抄的是事实不是观点”的诡辩,跟之前武汉轻工业大学副教授王灿抄袭台湾硕论时说“跨领域研究需要借鉴”一个路数,把侵权行为包装成“合理引用”,把学术不端粉饰成“资料整合”。
栾某的官方介绍简直是一本“专家头衔大全”:央视财经记者、清华大学主讲教师、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邀研究员……
可是,这些光环在抄袭丑闻面前,瞬间成了皇帝的新衣。更讽刺的是,他在清华讲《航空企业突发事件应对策略》时还说“辩解只会引发次生舆情”,可如今轮到自己道歉,却反复强调“查阅了其他官媒报道”。
栾某这种理论一套、实践另一套的做派,再对比那些真正做危机公关的专业机构讲究的“黄金4小时响应”,简直就是给危机管理行业丢脸。
值得琢磨的是,栾某在给宾曰语云的致歉中辩称“那些头衔里,像“央视国际网站直播频道策划”“中国新闻大奖得主”之类,有些早就跟实际情况对不上了”。可是,他却从没正经维权过,对虚假宣传这么宽容?倒像某些官员论文抄袭被曝光后还能稳坐官位的荒诞事。其实说到底,还是专家头衔认证这摊子事漏洞太多,公信力早就打了折扣。
这次由栾某抄袭引发的风波,其实也撕开了所谓舆情的遮羞布,某些所谓“专家”靠包装假履历,贩卖空洞理论,盯着某些红利使劲薅。就像宾曰语云说的:“那么多人花公款参加没意义的培训,这不就是另一种腐败和形式主义?”跟那些真刀真枪搞“快速响应+信任重建”的实战策略比,差着十万八千里。
栾某道歉时说“尊重原创是互联网基本原则”,转头就在培训课上教别人怎么“巧妙规避引用标注”。这种双重标准,跟某些官员台上讲“学术诚信”、台下雇枪手写论文没两样,说到底还是知识付费时代,有些专家的道德底线早就松了弦。
从武汉轻工大学副教授全文抄台湾硕论,到鹰潭中院副院长论文抄袭率超六成,再到栾某这“四成引用”,学术不端早就不是个案,成了普遍现象。当抄袭成了危机管理的“必修课”,专家头衔成了利益交换的筹码,我们丢的就不光是原创精神,而是信任根基。
或许宾曰语云那一声问句最该问遍所有“专家”:“您在课堂上讲的那些道理,真到自己身上能用得上吗?”栾某作为舆情专家,自己都搞不定自己的舆情,所谓危机管理大师,自己就掉进了坑里,你这样的“舆情”到底是启蒙还是忽悠?这样的专家,到底是灯塔还是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