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汉字也能成为独特的文化艺术?”8月22日上午,第四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书画公开课,在射洪市委党校正式开讲。课堂上,重庆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院长、教授郭继明,为大家开启了一场关于和谐书法的探秘之旅。
临帖:是一场与古人的精神对话
“以王羲之的‘永’为例,中正对称、空灵势变,其实汉字本身就是千年沉淀的美。” 在郭继明看来,汉字是一种独特艺术,而书法的和谐则涵盖了书法与作品内容、与自然、与大文化的和谐,最终实现书法与人的和谐。
公开课上,他向大家展示了“天下三大行书”,从中感受笔墨的艺术与情感力量:《兰亭序》体现了王羲之在兰亭雅集时的愉悦、畅快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痛失亲人后的悲愤之情的宣泄;《黄州寒食帖》则是苏轼在人生低谷时,将内心的苦闷、彷徨融入笔墨之中。
“临帖,是一场与古人的精神对话,更是汲取能量的过程。” 郭继明认为,临帖是“正念、正心、正体、正觉”的过程——端正笔墨,是让内心回归宁静,在一笔一划中参透书法的真谛。
秘诀:保持散漫、轻松、松弛的状态
在郭继明看来,书法的创作与书写者的心境紧密相连,需要保持散漫、轻松、松弛的状态。“正如蔡邕在《笔论》中的经典论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郭继明说。
“用笔技巧的训练与把握,既是书法入门的基础,也是最终实现艺术表达的核心。”郭继明解释,僵硬握笔写出的字,像被捆住的木偶,松动运笔时,笔锋突然“活”了——点画像跳跃的音符,撇捺如舒展的舞姿。
“书法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但学习书法不是为了成为工匠。”郭继明表示,从笔尖到心间,学习书法的终极目的,是要感受书法与“人文素养”之间的联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素养深厚的“人”。
公开课尾声,郭继明以河流为喻:“书法就像这条河,从古代流到现在,还要奔向未来。” 他说,这条河滋养着文化土壤,让一代代书法人能在里面找到共鸣。
授课教师简介:
郭继明:重庆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院长兼书法系主任、书法教授;教育部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弓弦乐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二胡学会会员;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市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重庆师大社科界联合会负责人。
(川网传媒·四川手机报记者 何欣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