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至8月15日,由成都市民政局、彭州市民政局、龙门山镇人民政府全程支持,彭州市龙门山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的“蓉心用情益童成长”儿童关爱保护项目——“银龄相伴融和未来”暑假托管班圆满落幕。这场为期一个多月的温暖实践,汇聚了西南石油大学“石光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大学生志愿者、社区高知老人、候鸟博士及本地学生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为50余名儿童打造了集安全守护、知识传递、文化传承与代际融合于一体的成长乐园,用多元实践诠释了基层儿童关爱服务的创新路径。
一、安全筑基:让实用知识成为成长“防护盾”
“安全是儿童成长的底线,也是托管班的核心课题。”项目负责人介绍,托管班将安全教育贯穿全程,通过“专业讲解+场景模拟+互动体验”的模式,让安全知识从“纸上” 落到“实处”。
防溺水课堂上,专业救援人员结合真实案例拆解溺水应急处理流程,手把手教学急救技能与救生设备使用方法,孩子们在模拟溺水救援的演练中,直观掌握了“呼救-漂浮-互救”的关键步骤;防火教育环节,志愿者以生活场景为切入点,用“家庭火灾隐患排查清单”引导孩子发现身边风险,现场演示灭火器“提、拔、握、压”使用技巧后,一场“模拟逃生”小游戏让孩子们在奔跑与协作中深化了“低姿弯腰、捂鼻逃生”的安全意识。
“以前觉得危险离自己很远,现在知道遇到意外该怎么保护自己了。”参与托管班的留守儿童小林的话,道出了安全教育的实效。
二、文化铸魂:让传统与创新在互动中传承
“孩子们要知道根在哪里,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这是参与活动的社区老人王爷爷的心声,也是托管班文化传承板块的核心理念。
候鸟博士化身“历史讲述者”,用“三星堆的神秘面具”“家乡的红色记忆”等故事片段,将古代文明成就与本土红色历史娓娓道来,让知识在沉浸式聆听中扎根;彭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生们则带着金银花、艾草等实物走进“中医药小课堂”,通过“看形态、闻气味、听功效”的互动,让孩子们在触摸中感受传统医药文化的魅力。更具创意的是孩子们在老人指导下,用中药材、干花制作中药发夹,小小的手工作品既承载了文化认知,更成为连接老少情感的纽带。
随后,4名社区老人带领30余名孩子学习八段锦,舒展的肢体动作中,中医养生智慧得以传递,代际默契在一招一式中悄然加深。
三、代际暖心:让陪伴成为社区和谐的“催化剂”
“银龄相伴融和未来”的核心要义,在一场场代际互动中生动彰显。志愿者搭建的沟通桥梁上,老人的经验与孩子的童真碰撞出温暖火花。
非遗漆扇绘制现场,老人手把手教孩子调漆、运笔,孩子们则用稚嫩笔触为传统纹样注入童趣;素描课堂上,孩子们以身边老人为模特,用画笔记录下爷爷示范的专注、奶奶微笑的温柔,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祖孙般的温情。手工手提包绘制、多肉积木 DIY、风筝创作中,老少协作完成的不仅是手工作品,更是跨越年龄的情感共鸣。
棋盘旁总是热闹非凡,擅长象棋的老人化身“导师”,从“马走日、象飞田”的口诀教起,孩子们围坐学习,攻防间的讨论与欢笑成了独特的代际语言。趣味运动会上,投壶游戏中老人示范传统技巧,两人三足比赛里孩子与老人同步喊着口号前行,夹乒乓球项目中“老带小、小敬老”的加油声此起彼伏,赛场成了温情互动的舞台。
每日的社区食堂共餐更是温馨时刻:老人们分享成长故事与社区变迁,孩子们讲述暑期见闻,热气腾腾的饭菜间,“祖孙式”互动营造出“社区如家”的和谐氛围。随着世运会举办,孩子们还在志愿者指导下创作主题绘画与手抄报,用画笔表达对时事的关注,让成长视野与时代同频。
四、实践启示:基层儿童关爱服务的“龙门山镇样本”
此次托管班的实践,不仅为孩子们的暑假添彩,更探索出“银龄+志愿+专业”的多元协作模式:以社区社会组织为枢纽,整合政府支持、高校志愿力量、社区银发资源与专业医疗资源,构建起“安全守护有力度、文化传承有深度、代际陪伴有温度”的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正如龙门山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所说:“银龄相伴融和未来不仅是一个托管班,更是社区治理的缩影。通过儿童关爱这一切口,让老人价值得到发挥,让孩子成长得到滋养,让社区温情得到传递。”这场跨越年龄的陪伴,为基层儿童关爱保护与社区代际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也为“和谐社区”的建设绘就了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