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政府网8月23日发布消息称:8月22日,国务院常委会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增加供给、激发需求、扩大规模”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部署。会议指出会议指出,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要增加体育产品供给,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体育用品升级,强化产业要素支撑,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要激发体育消费需求,拓展体育消费场景,鼓励各地举办体育消费活动,实施消费惠民举措,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要更加注重调动市场力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规模扩大,提高体育经营主体活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野外休闲垂钓与体育活动、社会经济活动相互渗透、协同关联。从与体育活动的关系看,它兼具体育属性与休闲特质,需运用抛竿、控线等技巧,考验耐力与专注力,符合体育活动对身体机能和心理素质的锻炼要求,同时衍生出竞技垂钓赛事,融入体育产业体系,成为大众体育的重要补充,满足不同人群健身与休闲的双重需求。从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看,它是拉动消费、促进产业联动的重要纽带。一方面,带动钓具生产、销售及垂钓装备研发,形成完整产业链;另一方面,催生“垂钓+民宿”“垂钓+餐饮”等融合业态,推动乡村旅游、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尤其在偏远地区,能盘活水域资源,助力就业增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特色路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结合当前发展实践,其融合路径的探索需立足现状、直面问题、精准破局。
一、野外休闲垂钓发展现状:规模凸显,融合初显当前我国野外休闲垂钓已形成 “人群基数大、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强” 的格局,为与体育消费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一)产业规模 “千亿级”,消费底盘稳固据中国钓鱼协会统计,我国现有钓鱼人群约 1.4 亿,占总人口近 10%;《中国休闲渔业发展监测报告(2023)》显示,2022 年全国休闲垂钓及采集业营业额达 257.26 亿元,其中淡水垂钓板块同比增长 3.75%,整体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细分领域更显活力:2024 年中国轻量化垂钓装备市场规模达 96 亿元,预计 2029 年将增至 254 亿元,“轻垂钓” 趋势带动装备消费升级。
(二)产业联动 “多维度”,融合业态涌现垂钓活动正从 “单一钓鱼” 向 “全链条服务” 延伸。在山东威海,环翠区形成从碳布研发到鱼竿生产的全产业链,年产鱼竿超 2000 万支,2022 年钓具网络零售额达 52 亿元,远销全球;江西庐山西海依托优质水域,联动水上民宿、鱼鲜餐饮,年接待垂钓游客约 5 万人次;四川南部县升钟湖连续 13 年举办国际钓鱼大赛,累计旅游创收超 28 亿元,“垂钓 + 文旅” 模式已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三)就业与消费 “双提升”,民生价值显著一方面,垂钓产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江苏宿迁王官集镇渔文化创意产业园带动 1100 人就业,山东东平状元湖垂钓小镇自 2024 年 4 月启用以来,新增市场主体 86 家,直接解决 1000 余人就业;另一方面,消费群体呈现 “年轻化、专业化” 特征,中青年人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对高端钓具、定制化导钓服务的需求,推动垂钓消费从 “基础装备” 向 “体验服务” 升级,2024 年武汉第三届垂钓挑战赛仅直接经济收入就超 5000 万元,间接带动文旅、零售增收。
二、广安市野外休闲垂钓发展基础:水域禀赋优,潜力待释放广安作为川东重要水域节点,具备发展野外休闲垂钓的天然优势,是承接体育消费融合的 “潜力股”。
境内嘉陵江、渠江两大干流穿境而过,大小水库超 200 座,池塘、河沟等分散水域星罗棋布,现有登记休闲垂钓场所 120 余个,总水面约 1.5 万亩,主要集中在武胜县、岳池县等区域,以淡水垂钓为主,鱼类资源涵盖鲫鱼、鲤鱼、翘嘴等常见品种。目前已初步形成 “周末休闲钓 + 小型赛事” 模式,2024 年上半年接待本地及周边钓友约 8 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超 3000 万元,但相较于湖北、山东等地,仍存在 “设施散、业态浅、品牌弱” 的问题,融合体育消费的空间广阔。
三、深度融合的问题隐患:短板制约,需破局突围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野外休闲垂钓与体育消费融合仍面临三大核心瓶颈,需警惕风险、精准应对。
(一)基础设施 “滞后化”,消费体验打折扣多数钓场仍处于 “原生态” 状态:广安部分乡村钓场缺乏停车场、生态厕所,雨天泥泞难行;全国范围内,像武汉、宜昌那样的国际级钓鱼公园仅十余座,多数地区钓场无遮阳棚、应急医疗点,难以满足家庭垂钓、高端赛事的需求,制约体育消费升级。
(二)产业融合 “表面化”,链条延伸不足“垂钓 +” 业态单一,广安现有钓场多仅提供 “钓鱼 + 简餐” 服务,缺乏 “垂钓 + 研学”“垂钓 + 文创” 等深度融合产品;临湘市已开发 “游钓天下” 小程序整合钓点、住宿资源,而广安尚未形成统一的垂钓服务平台,钓友需 “线下打听、逐个尝试”,消费便利性不足。
(三)生态保护 “碎片化”,可持续发展存忧部分区域存在 “重开发、轻保护” 现象:广安个别水库因钓友随意丢弃饵料袋、渔线,导致局部水域污染;全国范围内,过度垂钓、违规渔具使用等问题偶有发生,若不划定禁钓区、推广环保饵料,将透支水域资源,影响长期融合发展。
四、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精准发力,激活消费新动能立足国务院 “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的部署,结合垂钓产业特性,需从 “监管、设施、业态、品牌、生态” 五方面入手,推动野外休闲垂钓与体育消费深度融合。
(一)强监管:建立监管机制,促进产业良循一是由教体、渔政、水利、环保等部门牵头成立钓鱼协会,主导赛事举办、规范垂钓、增殖放流、营业许可等活动;二是钓鱼协会为民办非企业性质,受渔政部门管辖指导,以退役军人、未就业大学生、下岗职工、贫困户为主,建立“村组-乡镇-县城”三级管理体制,对野外休闲垂钓活动进行监管;三是钓鱼协会对野外垂钓爱好者实施许可签证制,将钓获与增殖放流量比重进行捆绑;
(二)补短板:建强基础设施,打造优质消费场景参照湖北省 “钓鱼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广安可规划三年内建成 2 个市级标准化垂钓中心,配套停车场、生态厕所、遮阳棚及应急医疗点,同步升级 10 个乡村钓场;借鉴武汉钓场 “水面 + 配套” 模式,在嘉陵江沿岸打造 3-5 个 “亲子垂钓体验区”,增设儿童游乐、渔具教学等设施,吸引家庭消费群体,预计可提升年接待量至 15 万人次。
(三)拓业态:深化 “垂钓 +” 融合,延伸消费链条一是 “垂钓 + 文旅”:整合广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嘉陵江垂钓 + 邓小平故里研学” 线路,推出 “钓获 + 农家鱼宴” 体验包;二是 “垂钓 + 体育制造”:对接山东威海渔具企业,在广安经开区设立轻量化钓具组装厂,打造 “本地生产 + 本地销售” 的消费闭环;三是 “垂钓 + 数字化”:开发广安 “游钓川东” 小程序,整合钓点预约、赛事报名、住宿预订功能,让消费更便捷。
(四)树品牌:培育赛事 IP,拉动消费增量借鉴临湘 “浮标杯”(冠军奖金 109 万元)、泗洪 “赛事 + 旅游” 模式,广安可每年举办 1 届 “嘉陵江生态垂钓大赛”,设置大众组、专业组,邀请川渝钓友参赛,配套开展渔具展销会、鱼文化节;联合川东五市成立 “川东垂钓联盟”,打造区域赛事品牌,预计单场赛事可吸引参赛选手 500 人以上,带动周边消费超 500 万元,形成 “以赛促消、以赛兴产” 的良性循环。
(五)守底线:生态优先,保障可持续发展划定 “禁钓区 + 限钓区”:在嘉陵江广安段核心保护区禁止垂钓,其余区域全年实行 “一人一竿、钓获放流” 制度;推广环保饵料,要求钓场、渔具用品销售商家提供可降解饵料袋,设立垃圾回收点;借鉴泗洪 “生态旅游 + 休闲渔业” 模式,将垂钓收入的 5% 用于水域生态修复,加强水域周边生态保护,促进水域渔业资源提质增量,实现 “体育消费与生态保护” 双赢。
五、结语野外休闲垂钓不是 “小众爱好”,而是释放体育消费潜力的 “金钥匙”。从国务院部署到地方实践,从千亿级产业规模到民生就业价值,其与体育消费的深度融合,既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具体路径,也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广安地区需立足自身禀赋,补齐短板、做优业态、打响品牌,让 “一根鱼竿” 既钓出生态之美,也钓出体育消费的 “新蓝海”,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