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77|评论: 0

[百家争鸣] 在地方发现历史——评大型川剧《欧阳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6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地方发现历史——评大型川剧《欧阳修》

|西岭雪·第三届川剧汇演



2025-08-25 11:40:24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黄勇



编者按

2025年8月,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启动,将持续到2026年春节前。自2023年首届川剧汇演举办以来,川剧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天府文艺名作高峰计划,持续打造“文艺川军”品牌。作为四川代表性名片之一,借助汇演平台,川剧将得到更多破圈推广助力,在文旅融合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为此,我们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牟榕 杨明月


在中国科举考试历史上,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被喻为中国科举的“高光时刻”。这一年科举由欧阳修、梅尧臣主考,中进士者有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等,可谓群英荟萃,藏龙卧虎。

“唐宋八大家”的一半出现在榜单上,他们进入仕途,活跃在彼时的文学、思想、政治领域,大展拳脚、锐意革新,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影响。自此,苏轼与欧阳修的命运开始交汇。如能复原这大宋群星璀璨时刻,那将是何等的盛况?

在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中,现代大型川剧《欧阳修》不仅是振兴川剧的新剧目,也是绵阳市打造城市文化的新名片,主创阵容强大,尤其是舞美设计、叙事手法、重构历史等方面引人注目。这不禁使我们思考当下川剧的审美特征与社会文化功能,应该站在怎样的立场、以怎样的标准评价传统戏曲的现代创新?中国的文艺有述史的传统,如果将川剧作为文化记忆传承的载体,应该怎样评价该剧的文化记忆重塑功能?


接续文化记忆:在绵阳发现欧阳修


川剧《欧阳修》通过戏曲这一文化载体,接续了“生于绵阳的欧阳修”这一文化记忆。

有学者通过研究《欧阳文忠公年谱》等文献认为,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欧阳观任绵州推官,其夫人于六月二十一日寅时,在推官厅署生下欧阳修。后来,绵州司户参军谭望在推官厅旧址侧修建“六一堂”,以此作为纪念。虽然欧阳修在绵州生活的时间不长,但当地欧阳修文化氛围浓厚,“六一堂”俨然成为当地纪念欧阳修的标志性文化空间。

据悉,绵阳近年来推进欧阳修文化城市IP打造,建设六一学校,成立欧阳修研究会,举办欧阳修文化交流峰会、欧阳修法治论坛,组织创作历史小说《苍茫天地一醉翁》、清唱剧《欧阳修》等。关于欧阳修的文化记忆,通过建筑、文字、传说、戏剧的四重编码,不仅在当地文化记忆中层累叠加,也成为一张重点打造的文化名片。

文化记忆的传承如何突破地方话语权,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升级?欧阳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吟诵其佳作成为大众塑造其文化记忆的主要途径。尤其是进入语文教材的《醉翁亭记》一文,文末“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易让大众以为欧阳修生于庐陵、长于庐陵,忽略了他的出生地绵州。

川剧《欧阳修》可谓是通过戏曲剧目创新,重新发现历史,重新塑造大众关于欧阳修出生地的文化记忆。这种重塑既体现了地方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也体现了戏曲述史的文化功能,回应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方针。


构建文化空间:在当下重塑北宋绵州


川剧《欧阳修》在剧目精神内核中强化地方文化空间的植入,使其获得现实性。

虽然欧阳修在幼时便随母离开绵州,投奔叔父,但绵州对其精神与创作的影响值得探讨。在该剧中,欧阳修经历庆历新政,身陷朋党风波,曾遭贬谪,极度失意。剧中特意设计了欧阳修在贬谪途中辗转回到出生地绵州,与其母在涪江边追忆父亲的情节。

欧阳修重忆幼时画荻习书、立志为民的来时路,在母亲的教导下,从失意彷徨中振作起来。正如戏词所唱:“辗转蜀道回绵州,老酒一壶把梦寻。”此时,戏中的绵州不仅是欧阳修的出生地,也成为其精神的安栖地,不仅是物理上的故乡,更是心灵的原乡。理想与现实、抗争与妥协,成了绵州与绵州外这二元对立空间被赋予的象征意义。

绵州的在场,代表了父与子的传承、志向与豪情的坚守。绵州这一空间要素的介入,推动人物完成自我更迭,不仅成为本剧精神内核的升华器,也使重构欧阳修文化记忆这一事件具有现实意义。

绵州不仅是北宋的绵州,更因当下的文化建设在大众记忆中获得时代价值,共同参与文艺建设中,转译了国家文化大传统与地方文化小传统。


糅合文化符号:在戏中流连巴蜀图景


川剧《欧阳修》聚集了地方文化符号,让剧目成为荟聚绵阳川剧乃至巴蜀风韵的文化图景。

首先,川剧作为一种具有巴蜀文化基因的要素,本身就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川剧《欧阳修》在念白、唱词里多处使用古诗文与方言俚语,一方面重塑文人风雅,另一方面体现巴蜀腔调。该剧传统诗文名篇的植入,彰显了文人士大夫的高雅文化品位,四川话的植入则迎合了大众的市井烟火气息。这体现了典雅精英文学与地方市井口语在戏曲创作中的互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方言俚语是否,应该符合角色本身的塑造。雅与俗应有机、适当结合,才能为增强角色的“至人亦常人”的真实性发挥效用,而不至于使人物形象产生削足适履、时雅时俗的割裂感。

名角是一出好戏成功的关键之一。绵阳川剧表演艺术家、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淑梅在剧中分别饰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妻子薛氏,其深厚的表演功底、精湛的表演艺术,进一步帮助该剧提升艺术品质,显露出绵阳川剧文化的底蕴。

此外,该剧齐聚名人资源,以欧阳修的生平为主线,串联起苏轼、苏辙等四川历史文化名人,既服务艺术创作,以配角衬主角,帮助塑造欧阳修一代文坛大家,苦心为国擢才的人物形象,也服务文化宣传,以戏为台,展示巴蜀人文荟萃。

对川剧的传承与创新,至少应从3个角度观之。

一是从戏曲传承的角度,思考在保留戏曲本体特征的前提下利用不同艺术元素、历史文化元素、媒介与科技手段,实现川剧的改良,使其具有当代性。

二是从中国艺术发展的角度,思考融合戏曲、影视、游戏等不同艺术及文化形态等,实现中国艺术门类及形态的创新。

三是从中华文化传承的角度,包括川剧在内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民俗文化、精神品格、价值审美等的载体,思考如何推动艺术为传承中华文化而服务。

变中求新,破而求立,应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求索之路。


(本文为2025年度四川文艺评论中心青年评论人才孵化项目“‘有腔有调’川剧青年评论活动”成果)


作者简介


牟榕,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杨明月,四川传媒学院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学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