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字半边虚,剧演天地情——川剧《智斩鲁斋郎》的艺术真实
图片
图片
戏字半边虚 剧演天地情
《智斩鲁斋郎》的艺术真实
由李明璋先生根据关汉卿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改编的经典川剧《包公智斩鲁斋郎》,近日由遂宁市川剧团整理改编为《智斩鲁斋郎》精彩亮相第三届川剧汇演。2025年8月20日、21日在成都四川大剧院连演两场,包公智惩权贵为民伸冤的戏剧故事,架子花脸声腔功架的神韵展示,旦行角色人物多姿多彩的唱念演绎,起伏跌宕张弛有度的叙事抒情,“丢车保帅”“偷梁换柱”“盲人睁眼”等寓意深刻的艺术智慧,和上顺皇意,下得民心的“惩恶扬善”团圆结尾,为满场戏剧观众奉献了一台融优秀传统与现实关照于一剧的重排经典。台上满台生辉,台下满心欢悦,演出获得线上线下观众一致好评。
图片
遂宁市川剧团演出的川剧《智斩鲁齋郎》,演绎的故事是:北宋仁宗年间,前朝功臣鲁王子孙鲁齋郎性情骄横,荒淫无耻,多次强抢民妇,致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包拯接案与其斡旋,但恶行累累的狂徒鲁齋郎依仗“铁券丹书”视法律为儿戏。当时宋朝以孝治天下,宋仁宗虽痛恨鲁齋郎祸国殃民,但先皇遗命不可违背。包拯为平民冤,苦思斩鲁之计,最终巧用汉字笔法的智慧将鲁齋郎绳之以法。
图片
戏曲舞台上的包拯,其“包青天”的人物形象主要由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和智慧断案,判案如神两个方面组成,一面是执法时的铁面无私,一面是断案时的擅用智谋。包青天不仅嫉恶如仇、有冤必伸,而且断案如神、有案必破。包拯既能斩皇亲国戚、权贵贪官等别人不能斩不敢斩的恶人,又能断别人不能断的谜案、平别人不能平的奇冤,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智慧和胆识,在出其不意间使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于是,千百年来,戏曲舞台上的包公就早已不再是宋朝史上的某个真实的清官,包公俨然已成为一个集智慧、胆识与执法为民于一体的精神化身。
图片
川剧《智斩鲁斋郎》就是包公智慧断案中广为流传的一部公案戏,剧中包拯巧用汉字笔法的智慧将恶人鲁齋郎斩首的戏剧故事,在该剧剧本改编胡成德、导演李增林和领衔主演刘世虎等主创人员的改编创作下,删繁就简、去粗取精,以更加清晰流畅、紧凑跌宕的叙事和“戏份十足,戏味浓郁、戏韵悠长”的艺术真实,传演包公为国为民情怀,包公的断案智慧与川剧编导演乐舞主创人员的艺术智慧双向奔赴、相得益彰,为川剧观众奉上了一出用戏曲唱念程式生动演绎的包公断案经典,戏趣横生。
图片
戏剧源于生活而又不等同于生活,戏剧演绎历史故事而又不囿于历史事实,艺术真实是经过艺术家们提炼、加工、虚构和典型化后的生活真实与历史史实,因而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历史真实本身更接近真实,因为戏剧演的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而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戏剧表现的也不完全是历史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和思考。川剧《智斩鲁斋郎》的演出之所以收到良好的剧场效果,受到观众的喜爱与追捧,演出进程中得到观众积极而主动的正面反馈,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主创艺术家们充分运用夸张、浪漫、巧合等各种艺术手法对包公智断冤案的戏剧故事进行了艺术的提炼、加工、虚构和典型化,观众明明知道台上演的戏是假的,但却相信故事后面的道理是真的。戏剧在古汉语中写为“戲劇”,虚戈为戏,戏字半边虚,剧演天地情。
图片
川剧舞台上的包公戏,在行内素有“黑头戏”称谓,缘于包公外形总是黑头黑脸黑蟒袍的一身黑人物造型,也有以此生发刚直坦诚寓意的缘由在内。川剧净行名角刘世虎在《智斩鲁斋郎》一剧中在沿袭“黑头黑脸黑蟒袍”传统外型的同时,另有两场戏的外形妆扮与其在《铡美案》《包公赔情》另外两出包公戏中的造型相比又有了不同的功架与身段程式的展示与运用。一场是身穿软褶子头戴学士巾,与其蟒袍玉带硬盔头帽的外型妆扮时运用花脸程式表现包公刚烈个性有所不同的是,身穿软褶子头戴学士巾妆扮时的包公所展示的则更多的是包公柔情的一面,刘世虎在剧中扮演的包公刚柔并济,内心情感传达更加细腻,包公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另外一处则是最后两场中素来一身黑穿戴的包公着枣红色蟒袍,在给观众带来新颖视觉的同时,也在刚直坦诚的人物个性之上又融入了忠义坚毅寓意。
图片
如果说包公的外型妆扮和功架花脸的身段程式为剧中的包公人物增添的是威严而又和善的视觉神韵,刘世虎在剧中运用川剧弹戏和高腔两种声腔的动情演唱来传递的炽热内心情感则如潮起大江的滚滚天籁,雄浑柔美。弹戏有板有眼,高腔黑白起韵。川剧舞台上的包公戏用胡琴声腔演唱的剧目居多,弹戏、高腔相对较少,刘世虎在川剧《智斩鲁斋郎》中成功塑造的包公从花脸表演程式的多样运用与弹戏、高腔两种声腔的传承推广都较之前的花脸戏又有了更深层次和更丰富多姿舞台实践与创新创造。
图片
《智斩鲁斋郎》中包公的对立面是一个由丑行应工的权贵,剧中主演《智斩鲁斋郎》的王力将川剧龙剑丑、褶子丑的表演程式与其骄横的人物内心有机融为一体,在舞台上营造出一种滑稽而又不可一世的戏剧情景,既为包公的秉公断案设置了前是悬崖后是绝壁的重重障碍,又为包公智斩妙计预埋了伏笔。鲁斋郎的独特人物个性也有充分的体现。
图片
在包公与鲁斋郎这一净一丑的对手戏之外,《智斩鲁斋郎》一剧中旦行角色出彩的各美其美表演,也为该剧的成功演绎打下坚实的基础。龚明主演的包夫人,彭春燕主演的李母,冉茂莉主演的王桂兰和罗容主演的张妻,正旦、老旦、青衣、花旦,行当丰富多姿,表演五彩缤纷。龚明主演的包夫人仪态端庄,唱念俱佳,表演细腻,温婉典雅。彭春燕主演的李母,演唱声情并茂,表演见人见物见景,在剧中表演寓意“苍天开眼”的盲人睁眼的故事桥段时引来观众席自发响起的满堂彩声,在智斩鲁斋郎这个全剧高潮点到来之前,透过老旦的寓意表演顺势推出全剧的又一个情感高潮,观众的掌声既是为剧中包公的千金一诺而起,也是为“苍天有眼”的故事寓意和老旦演员彭春燕的动情表演而起。冉茂莉主演的王桂兰和罗容主演的张妻,一个花旦一个青衣,唱念做表中规中矩,人物个性体现充分。
图片
川剧《智斩鲁斋郎》的音乐也特色独具,值得一提的是在弹戏和高腔两种声腔的演唱中,依照剧中人物个性特征有机融入的灯调和民歌音乐元素,在丑角鲁斋郎的弹戏演唱中融入高腔【课课子】和灯调“过门”架桥音乐,在歌舞场景中运用¾节拍音乐伴奏增加场面的活泼气氛,开场前【朝天子】川剧吹打锣鼓曲牌的暖场演奏等,为全剧的音乐设计在风格统一前提下体现多元音乐元素的融合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舞台演出实践。
图片
三届川剧汇演,三台包公大戏,从《铡美案》到《包公赔情》再到《智斩鲁斋郎》,连中三元的遂宁川剧以戏出人、以人保戏,在以三小戏为主要艺术特色的川剧剧目大观园中,一净难求的花脸戏独占一片天,三届汇演下来,遂宁团、包公戏,川剧花脸名角刘世虎已在川剧观众中收获无数“包粉”,观众亲切赋予“包包”昵称。以持续不断的包公大戏出人才出作品、以戏团人的遂宁市川剧团已渐渐成为新时代川剧传承发展版图中的又一川剧重镇。变的是舞台上的包公从铡皇亲铡侄子到铡权贵,不变的是台下川剧艺术家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遂宁市川剧团,传承川剧花脸声腔艺术,传演包公为国为民大爱情怀。
(作者:樊明君 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秘书长,一级编剧 )
图片
图片
编辑、排版/樊明君
投稿邮箱:
326826721@qq.com
指导机构: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四川省戏剧家协会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成都青年剧评团是四川省内戏剧人发起成立的青年戏剧评论团体,主要由高校在校生、大学教授、自由戏剧人、专业文艺院团骨干,以及常年活跃在各大剧场、来自各行各业、对戏剧有着高昂热情的资深观众构成。成都青年剧评团依托成都戏剧舞台开展观剧评剧活动。以一剧一评等方式刊发青年戏剧观众的观后感和即时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