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32|评论: 0

[交流共享] 史海钩沉|川剧破茧成蝶的摇篮——“三庆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7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史海钩沉|川剧破茧成蝶的摇篮——“三庆会”


[url=]巴蜀音乐文化教学创作与研究[/url]

2024年02月05日 16:54四川

‍‍


关于川剧形成的时间问题,学界一直争议不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剧始于三庆会”的说法就被剧界视为研究争论的热点,可见“三庆会”在川剧界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其具备的划时代意义。




640

三庆会所属升平堂部分师生合影(摄于1941年)(来源:搜狐网)



“三庆会”是“三庆会剧社”的简称,1912年成立,由著名川剧艺术家康子林、杨素兰、萧楷臣等人联合成都各川剧班社的演员组成,租赁成都悦来茶园为会址,成为第一个把舞台演出、剧本创作、理论研究和培养川剧学员紧密结合的川剧艺人组织,标志着川剧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三庆会”与以往的班社不同,是四川历史上第一个由艺人自己当家作主的剧社,属辛亥革命影响下艺人自行组织的戏曲表演团体;以“脱专压之习,集同业之力,精研艺事,改良戏曲”为宗旨,制定“口德、品德、戏德”的剧社教育准则,注重艺人品德培养,严谨对待戏剧演出,革除旧戏班的陋习恶习。

“三庆社”开创了川剧民主经营的先河,摒弃了传统的“本家”私有制,建立起了民主管理的集体所有制,改“包银制”为按艺术水平高低民主评定工价的“分帐制”,保障了艺人的自身利益。





驻成都的各大班社的艺人先后加入“三庆会”共同演艺,使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融为一炉,为川剧的“五腔共和”奠定了基础,使川剧逐步定型。




“三庆会”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康子林、杨素兰、刘子美、谭芸仙、肖楷成等具有广大号召力和观众群体的名角,名角荟萃的局面为三庆会的传播与壮大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著名剧作家尹仲锡、冉樵子为该社写的《燕离京》《屈原投江》《风筝误》等一众优秀剧本,开拓了文人与艺人相结合,共同探索川剧艺术变革发展的局面,并且大力倡导编演“改良”剧目,净化演出内容,在川剧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640

三庆会师生在成都合影(摄于1925年)(来源:《成都市志·文化艺术志》)



现如今学界就“三庆会是否为川剧的开始”一题多有讨论,不仅体现了“三庆会”在川剧界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意义,也体现了学界对“三庆会”的关注。最早由钟韬先生在1987年《川剧源流辨析——兼谈剧种史研究》一文中认为把戏曲改良公会的建立到三庆会组成这段时间,认作川剧的形成期是符合川剧发展实际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认同,198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川剧词典》在前言中以“川剧的历史发展约可分为早年各个外地人川戏班的分别流布时期,本世纪初出现高昆胡弹灯同台演出及至统称川剧时期”对川剧始于三庆会进行了认定;邓运佳在他的《中国川剧通史》一书中提出了“川剧诞生于明代”的说法,在他的多篇文章中也进行了论证;蒋维明、安民、杜建华等人主张川剧是形成于清代;周企旭《川剧形成于现代》一文则认为川剧是戏曲化、地方化、现代化相统一的复合体形成于现代。


640

悦来茶园,三庆会节目单(来源:搜狐网)



“三庆会”犹如川剧界的领头羊,它在川剧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贡献是任何说法都无可撼动的,“三庆会”常驻成都又多次巡回重庆演出,在川渝地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在机构职能、团体性质、运营机制、声腔构成等方面都在四川戏曲团体中树立起了新的标杆,四川戏剧破茧而成今天的艺术形态。




640

悦来茶园旧址(来源:搜狐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