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四川各地热浪袭人。面对持续的高温“烤验”,长宁公司生产势头不减反增,在老井数量多、地层压力低、产量递减快、成本控制难等严峻挑战下,通过优化增压工艺、加快加大实施系列增压工程,探索出一条“多级增压+复合工艺+高效组织”的稳产路径,不仅有效延缓了老井递减趋势,还为页岩气高效开发“决胜500亿”提供了宝贵经验。
多级增压模式,激活低压气井
“长宁页岩气主体区已步入开发生产中后期,面临井口压力低、气井携液能力下降等挑战,气井极容易因积液而停产。现在通过‘多级增压’,气井又能‘喘口气’了。”长宁公司开发管理部副主任陈满说。
面对低压难题,长宁公司在原来“集中节点增压”为主的增压布局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平台深度增压”工艺技术,初步形成了长宁主体区的多级增压模式,一级增压平台覆盖率30.9%,二级增压平台覆盖率53.5%,三级增压平台覆盖率1.9%;增压工艺覆盖600井,占总井数92.6%,上半年维护产量18.82亿方,占总产量74.6%。
“这就像给气井装上了‘接力泵’,一级级把气压提起来。”陈满打了个比方。截止7月30日,长宁公司增压设备合计140台,在运136台,总功率62.5MW,其中往复式压缩机组85台,集成式压缩机组20台,星旋式压缩机组20台,螺杆式压缩机组15台。
目前,长宁区块已形成“平台深度增压+区域集中增压”的增压格局,共形成16个集中/节点多级增压单元,制定3级老井降压生产措施,按压力及预估增量确定增压优先等级,平均井口压力降低0.6MPa,最低降至0.4MPa,降压增产效果显著,老井递减率22.9%。好于年初计划这一模式不仅优化了系统能量利用,还为同类气田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模板。
多种工艺协同,提升稳产实效
由于页岩气变化莫测,单一的增压技术难以全面解决页岩气井的稳产难题。只靠增压不够,必须“多条腿走路”。
为此,长宁公司提出“增压+”的概念,即通过增压加多类型采气工艺的复合工艺措施,实现1+1>2的协同效应。2024年以来已成功试验“深度增压+柱塞/泡排/井筒”复合工艺,开展管网气举、电驱气举等工艺进一步发挥气井生产潜力,老井产量递减变缓。目前,“增压+井筒工艺”是当前稳产效果较好的方式。通过多级增压,将井口压力降至1.0MPa以下,配合实施井筒工艺,能有效降低气藏废弃压力、提高页岩气井稳产能力和生产时间。
为进一步深挖老井潜力,公司超前论证、抢抓进度、协同优化、及时维护,建立“一井一策+POC/AI预警”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对每口井的精准管控。同时建立“新、老井联动压裂参数优化+老井复产防砂堵”工作机制,有效控制老井综合递减。
在具体实践中,一线员工充分发挥“方寸之力”,通过“增压+泡排+气举”复合精细排采工艺、电驱气举技术配合管网优化等多项特色技术措施,使老井产能得到充分释放。2025年以来,累计采纳一线建议措施400余井次。
多维组织并行,实现高效投运
增压设备的快速投运和高效运维是保障稳产的关键。今年以来,长宁公司不断优化生产组织建设,开展一体化设计施工投运。
在预案阶段,坚持设计先行、材料先行,设计完成后及时开展现场技术交底,确定工作量,提前开展施工人员、压缩机采购等准备,做到心中有数,确保施工精准有序,全面实现施工零等停。在施工阶段,集中开展增压、采气工艺建设,总图土建、电气、自控信息化、工艺设备安装并行作业,实现各阶段施工有效衔接,完工后设备快速投运。同时建立项目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全过程参与,施工关键节点现场蹲守,确保现场施工进度、安全受控,大幅提升项目建设质量。
此外,加强实施增压精细化管理,融合井口工艺措施,开展集成式、电驱气举等新机型试运行,通过动态开展管网适应分析,个性化定制增压机型号,形成增压建设快建快投模式。
面对压缩机突发故障,长宁公司也形成了一套“资源共享+流程优化”的新型组织模式。今年2月,大坝增压站压缩机突遇故障,公司快速响应,创新采用“设备置换+并行检修”模式,紧急借用备用电机保障投运,同步开展故障电机返厂维修。生产指挥中心同步建立设备动态跟踪机制,在备用电机抵运后立即组建专项小组,高效完成安装调试全流程作业。
通过跨部门协作,该压缩机成功投运,较常规维修提前8天恢复生产,减少产量影响120万方,投运次日即实现日增产13.86万立方米,增产率达18.7%,创造了故障处理的“长宁速度”。这不仅为后续增压工程建设提供标准化模板,更通过抢抓投产时效显著提升产能效益,为长宁公司实现2025年产量目标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