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好戏”,真的不止一出
原四川卫视2025年08月27日 19:38四川
说到四川的戏 第一反应是不是“川剧变脸”?
一张脸“唰”地一变,惊艳四座;
抑或是水袖一甩,千回百转?
再或者 是老成都茶馆里的竹椅、盖碗茶 配一出折子戏的闲适? 可四川的“好戏” 远不止川剧 巴山蜀水之间 还藏着许多古老又有趣的地方戏曲和曲艺 今天一起来“刷个戏单”!
01 川剧:可不止那一张“脸”
咱们川剧是 “四大剧种” 之一 藏着许多功夫! 人人都爱的 “变脸” 只是其中之一
最早出现其实是为了 “吓野兽”! 后来才慢慢变成舞台上的 “魔术”
还有一功夫叫“五腔共和” 昆腔的雅致、高腔的嘹亮 胡琴的悠扬、弹戏的爽朗、灯调的俏皮 五种声腔凑一起 “搭班子”
这都还没完 后台有人搭着嗓子的 “帮腔” 也是功夫之一 一句 “哎 ——” 就能把情绪拉满 用四川话唱出来的词儿 更是把蜀人的乐天刻进了骨子里
就像《归正楼》里乞丐邱元瑞的唱段: “那高楼住它做啥? 窟(蹲)桥洞免得漏渣渣! 那嘎嘎(肉)吃它做啥? 喝稀饭免得塞牙巴!” 听着就想笑,笑着笑着又觉得: 四川人的豁达精神,从戏里就能感受到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淘淘(见过两次赵丽颖
02 灯戏:院坝里的“喜剧小品”
四川灯戏像接地气的 “坝坝宴” 热闹、鲜活,还带着泥土的香 它分川北灯戏和岳池灯戏 是从田间地头长出来的戏曲艺术
灯戏最有意思的是它的 “舞台”: 农家的打谷拌桶当底座 晒席围一圈当后台 竹竿一立、灯笼一挂 “火树银花” 的戏台就成了! 最早的时候 它还跟 “跳端公”(民间巫祈活动)搭伙 后来慢慢变成了专逗人乐的 “喜剧担当”
而且灯戏有个规矩: “无丑不成戏,有丑好拌灯” 丑角往台上一站 挤眉弄眼、甩着袖子说俚语 比如跟观众唠 “你家娃儿今天没偷嘴嗦?” 台下的大爷大妈能笑到拍大腿 不用进大剧院,在院坝里搬个小板凳 就能看一场从头乐到尾的好戏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好,渡野好
03 清音:“慢生活的BGM”
四川清音以前叫 “唱小曲” 是起源于明清时期的传统说唱艺术 光听名字就知道有多温柔 它是戏曲界的 “女子专场” 表演者大多是女性 左手敲檀板,右手打竹鼓 以唱为主,辅以表演 整个演绎都优雅细腻
不过可千万别以为它只会唱软调子 人家的 “曲库” 可丰富了: 有扯着嗓子喊的 “哈哈腔” 也有缠缠绵绵的 “甜平调” 老话都说 “曲调上百,板式各异” 比如唱《小放风筝》 小姐姐唱到 “风筝线儿断了哟” 那婉转的调子能把人的心都勾起来 更是被称作 “天府之国的声音珍珠”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陈八斤
04 傩戏:戴着面具的 “活化石”
要是想体验一把 “穿越感” 那必须看四川傩戏! 它源于古代的民间习俗 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表演内容多与驱邪纳吉、祈福禳灾有关 演员脸上戴着造型夸张奇特,色彩鲜艳的面具 有的青面獠牙,有的慈眉善目 每种面具都代表特定的神祇或角色
四川傩戏分 “傩坛戏” 和 “傩堂戏” 别看它跟 “祭祀” 沾边 其实特别接地气:既有严肃的仪式 比如 “请神”“驱邪” 也有搞笑的民间故事 比如面具角色互相逗嘴 “你这个瘟神,再不走我拿扫把赶你咯!” 又神秘又诙谐 传达出敬畏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可以生活
05 藏戏:雪域高原的 “古老吟唱”
在四川的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藏戏是一种“全天候”的大戏 它起源于8世纪 17世纪时从寺院仪式中分离出来 根据不同方言又分为安多藏戏和嘉绒藏戏
藏戏表演多在露天场地进行 分开场戏、正戏、结尾三个部分 配乐包括笛子、牛角琴 及银制的碰铃、手鼓(大鼓)等 除特殊角色外 大部分角色不戴面具 而直接用油彩涂在脸上化妆 演员们用歌舞讲历史和传说 演出常常一演就是一整天 从开场到正戏到结尾 观众边看边聊边吃,热闹得像过节一样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刘洁西
06 木偶戏:指尖上的艺术
四川木偶戏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大木偶、中型木偶和精木偶三种 其中,川北大木偶最为著名
别的木偶才几十厘米 它直接长到 1.5 米,重 5 公斤 妥妥的 “木偶界巨人”! 但别看它体型庞大 演员举着它,能让它完成 “高难度动作”: 穿衣、脱帽、吹火、点烛 甚至还能拿起毛笔写字 一笔一划比小学生还工整 功夫了得!
1914年 仪陇县木偶艺人李约之创建了"福祥班" 从此,大木偶戏在川北区域开始流行 如今,川北大木偶已被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7 秀山花灯戏:边城 “歌舞派对”
虽然现在秀山归重庆管 但其花灯艺术与四川渊源深厚 秀山花灯戏 简直是一场移动的 “民俗狂欢” 集传统仪式、民间歌舞、杂技 甚至纸扎艺术一体 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 兴盛于清代
每年正月初二到十五 秀山的街头巷尾就 “活” 了: 不管是院坝、堂屋 哪怕只有十多平方米的空地 只要花灯一亮,演员就跟着调子跳起来 它本来是汉族的 “灯儿戏” 后来又掺了当地的 土家族、苗族的歌舞技巧 唱的是方言小调 跳的是扭胯摆腰的步子 看的人都忍不住跟着晃脑袋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東方美學|藝術金玉
四川各式各样的戏曲 它们从千年历史里走来 带着蜀地的烟火气、少数民族的风情 凑成了一台永不落幕的 “四川大戏” 下次来四川,你会发现 四川的"好戏",真的不止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