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开盘后,寒武纪股价从13点38分到13点44分,在7分钟内接连两次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股价最高的股票。
不过,仅仅7分钟后,寒武纪便失去了“A股股王”称号。到下午收盘,寒武纪股价报1372.1元/股,当日每股上涨43.1元,上涨幅度为3.24%。而贵州茅台为1448元/股。
8月28日开盘后,寒武纪股价一路上扬,很快就超越了茅台,再度成为A股股王。
寒武纪此次股价超越贵州茅台,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而纵观全年,寒武纪股价走势强劲,2025年1月至今,寒武纪市值已上涨116%。
如果将时间拉长至2023年以来,寒武纪累计涨幅达到2148%。
从市值角度看,尽管寒武纪股价一度超越贵州茅台,但两者市值仍存在较大差距。截至8月28日午间,寒武纪市值为615亿元,而贵州茅台市值高达1.82万亿元,是前者的3倍多。
股价爆发的寒武纪,究竟“凭什么”?
A股新股王诞生
虽然寒武纪全年涨幅翻番,但寒武纪股价的本轮爆发始于今年7月。尤其是7月25日至8月26日的这一个月,寒武纪累计涨幅高达121.42%。
8月19日,寒武纪股价首次突破千元大关,当日最高价1001.1元/股。随后,寒武纪股价持续震荡上行。直至8月27日,寒武纪股价最高达到创纪录的1464.98元/股。
究竟是谁在买寒武纪?
从资金面来看,指数化投资对寒武纪的股价起到了一定“托举”作用。
2021年3月15日,寒武纪跻身科创50;随后2023年,被纳入沪深300。2024年,寒武纪相继被纳入上证50和中证A500。
此外,今年3月5日,富时罗素宣布对富时中国A50指数等指数的季度审核变更,该变更于3月21日星期五收盘后生效。此次调整中,寒武纪被纳入富时中国A50指数。
其中,上证50指数堪称A股市场的“头部俱乐部”,其成分股是从沪市A股中市值规模和流动性居前的50只股票中选取而来,一般是国内市场规模大、品牌影响力强、实力雄厚的企业。
纳入上述指数后,相关指数基金需要按规则买入该股,这为其股价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
中期报告显示,寒武纪目前股东数4.075万户,而2023年底是3.32万户,这意味着,两年过去,股价翻了近十倍,但股东总数增幅并不大。
中报显示,寒武纪的前三大股东分别为创始人陈天石,持股28.57%;北京中科算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5.70%;北京艾溪科技中心,持股7.33%。
截至2025年6月底,在寒武纪前十大股东中,基金占据4席,分别是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ETF、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和华夏上证50ETF。
上述四家基金的持仓股数分别为1137.56万股、864.34万股、443.34万股、406.9万股,占寒武纪流通股比例分别为2.72%、2.07%、1.06%、0.97%。
来自机构的看多,也助推了寒武纪的估值飙升。
8月24日,高盛将寒武纪的12个月目标价从1223元大幅上调50%至1835元/股,维持“买入”评级。
高盛认为,随着中国云服务商资本支出的增加、供应链多元化需求的提升以及寒武纪自身研发投入的加强,公司长期增长前景乐观。
8月27日,国盛证券发布关于寒武纪的研究报告,称“看好寒武纪成为本轮AI浪潮主角”。
此外,东海证券分析认为,作为国内稀缺的云端AI芯片标的公司,寒武纪云端产品线正大幅放量中,思元系列芯片产品受益于国内各产业算力需求的提升以及国产替代的趋势,有望带动公司整体营收高增以及归母净利润的持续盈利。
东海证券分析称,在国产AI芯片政策支持下,智能芯片市场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寒武纪等本土芯片供应商的市场份额预计在2025年提升至40%。
寒武纪的高市值合理吗?
芯片巨头英特尔市值107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701亿元。据此计算,寒武纪市值约等于英特尔的四分之三,但寒武纪营收只有英特尔的1.6%。
寒武纪的高市值合理吗?他的基本面是否足以支撑它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稀缺性,是寒武纪受追捧的重要原因。
当前,中国AI训练和推理算力正在爆发,算力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占比超过30%。从竞争格局看,在英伟达之后,寒武纪、华为、龙芯中科等国产厂商正在加速追赶。
国际投资研究机构伯恩斯坦今年8月预估称,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AI芯的地位日益提升,中国AI芯片国产化率将从2023年的17%提升至2027年的55%。寒武纪作为国产AI芯片企业,有望受益于这一趋势。
伯恩斯坦在《中国AI芯片供需状况》的研报中称,2024年寒武纪在中国AI芯片市场份额为1%,位居第四,在英伟达(66%)、华为昇腾(23%)、AMD(5%)之后。
IDC公布的2024年中国市场AI芯片出货量则显示,英伟达出货量超过190万片,占比70%;华为昇腾出货量超过60万枚,占比约23%;其余的出货量都不超过10万枚,其中百度昆仑芯6.9万枚、天数智芯3.8万枚、寒武纪2.6万枚。
在美国对华AI芯片管制的大背景下,英伟达获取难度在变大,且随时面临断供风险。作为国产替代,寒武纪是国内唯一一家已上市的AI芯片企业,属于稀缺标的。
除了寒武纪以外,华为昇腾、百度昆仑芯、阿里平头哥虽然也在提供AI芯片,但它们都没有上市。燧原科技、壁仞科技、沐曦等和寒武纪几乎同期起家的AI芯片创业公司,目前都还处于IPO阶段。
“寒武纪股价走势受到行业趋势与资金流动形成的叠加效应的影响。”一位券商从业人士分析道。
不过,对于稀缺性带来的投资价值,该券商人士也警示道:“时间窗口期是有限的,目前,国内有至少6家芯片公司在排队上市,只要有一家上市成功了,寒武纪的稀缺性也就大幅削减了。”
成立前8年累亏54亿
资料显示,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3月,这家年轻的芯片公司成立至今不到10年。
寒武纪由中科院计算所孵化,创始团队几乎都来自中科大。
寒武纪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来自江西的陈云霁、陈天石两兄弟。资料显示,陈云霁1983年出生于南昌,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9岁进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硕博连读,成为“龙芯”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2007年,陈云霁博士毕业,晋升为研究员。
弟弟陈天石则出生于1985年,同样就读于中科大少年班,拿到计算机博士学位,随后又转入中科院计算所担任研究员。
2010年,陈云霁、陈天石兄弟提出研发AI芯片的构想——开展人工智能和芯片设计的交叉研究。2015年,兄弟二人携20人的团队,研发出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
次年,陈天石与中科院旗下中科算源共同出资成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由陈天石担任董事长及总经理一职。
2020年7月,成立仅四年的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国产AI芯片第一股”,首日市值便突破千亿。彼时,寒武纪年营收仅4亿元。
从成立到上市,亏损一直伴随着寒武纪。根据上市前发布的招股说明书,2017年-2019年,寒武纪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1亿元、-4104.65万元和-11.79亿元,寒武纪表示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支出较大。
上市以后,寒武纪也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2024年,寒武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4.35亿元、-8.25亿元、-12.57亿元、-8.48亿元、-4.52亿元。
据此计算,创立后的8年时间,寒武纪累计亏损达54.18亿元。
半年10亿利润的背后
事实上,寒武纪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仅仅是两天前的事。
根据8月26日寒武纪发布的半年报,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寒武纪称,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主要系公司持续拓展市场,积极助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上半年公司的训练软件平台拓展了对DeepSeek系列、Qwen系列、Hunyuan系列模型的支持。
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寒武纪的云端产品线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4600.44%;边缘产品线收入156.21万元,同比减少54.38%;IP授权及软件收入13.63万元,同比减少38.4%;其他业务收入924.24万元,同比增长13506%。据此计算,云端产品线贡献了寒武纪超9成的收入。
研发投入层面,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的研发费用为4.56亿元,同比增长2.01%。
截至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在云端智能芯片的累计投入金额达25.01亿元;边缘及车载智能芯片累计投入12.99亿元;硬件平台累计投入5.14亿元;基础系统软件累计投入22.95亿元,以上项目累计投入已达到66.09亿元。
在营收大幅增长后,寒武纪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已经由上年同期的690.92%降至15.85%。
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纪半年报带来的另一个重要信号是经营性净现金流的转正。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9.1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31亿元明显改善。
尽管实现了净利润的正向释放,但寒武纪也在半年报中提示了多方面的不确定性。
寒武纪在报告中明确表示,该公司综合毛利率可能受产品售价、原材料及封装测试成本、生产工艺水平、产品组合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波动,同时与市场竞争程度、国家政策调整、全球供应链稳定等情况高度相关。
此外,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存货余额达到2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64%,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三成。
今年上半年,寒武纪合同负债达5.43亿元,相比上年末的88.62万元,大幅增加600余倍。
在半年报的风险提示中,寒武纪也直言近期股价上涨背后存在市场不实传言,并提醒投资者理性看待股价波动。
在资本层面,寒武纪正在积极谋划新的资金补充。8月,寒武纪发布公告称,其定向增发A股股票申请获上交所审核通过。此前,寒武纪披露其定增方案,计划募资不超过39.85亿元,用于投资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