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2018年,广西玉林某偏僻村庄突然登上热搜——全村500余人集体“撸遍”全国网贷平台,借出数百万却分文不还。当催收公司带着GPS定位杀到村口,竟被村民用锄头赶进稻田。这场荒诞的“金融游击战”,撕开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隐秘裂缝。
【金融蝗虫的狂欢盛宴】
凌晨三点,村民老李家的平房里还亮着灯。桌上七部手机同时震动,屏幕上跳动着“秒过审”“无抵押”的弹窗。他熟练地在20个APP间切换,身份证照片早被摸出了毛边。
第三方数据显示,2018年超60%网贷平台采用“三无审核”(无面签、无担保、无征信)。某倒闭平台CEO苦笑:“我们设计的风控模型,算不过村民的‘人海战术’。”
【反催收兵法实战录】
村口大榕树上贴着《反催收作战指南》:
1. 催收电话开免提,全村大妈轮流骂
2. 定位到村就放狗,GPS拆了卖零件
3. 律师函垫桌脚,法院传票折纸飞机
更绝的是“养卡流水线”:村民批量办理电话卡,互相存为“亲属”,每天制造虚假通讯记录。曾有催收员被策反,辞职加入“撸贷大军”,直言:“他们教我月入三万,比公司给的十倍还多。”
【灰色地带的降维打击】
法律顾问陈锋带着厚厚案卷进村普法,却被村民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怼得哑口无言。原来早在2017年,国家已明令取缔36%以上年化利率的“超利贷”。
吊诡的是,村民专挑违法平台下手。某村民展示记账本:“借了82家,63家已倒闭,19家不敢催。”这场“黑吃黑”的狂欢,意外加速了网贷行业整顿——当年全国关闭违规平台达2873家。
▌结语
当“信用”成为博弈工具,当法律变成自卫武器,这场魔幻现实主义的金融博弈留给我们的,远不止茶余饭后的谈资。你在生活中见过这类“钻空子智慧”吗?是生存所迫还是人性之恶?欢迎在评论区展开讨论。
*本文仅作现象记录,不鼓励任何违法行为。金融借贷请认准正规机构。*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trl + Enter 发送] 在APP内通知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