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41|评论: 0

[生活资讯] 《西昌同盟会“四君子”之陈希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31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昌同盟会“四君子”之陈希曾 https://www.xdshi.com/news/images/shanhe1.png

原创


摘要: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与考述西昌籍同盟会员陈希曾先生的生平事迹,着重展现其作为革命先驱、司法干吏、教育先驱及桑梓赤子的多重身份与卓越贡献。通过发掘散落的史料、口述回忆及实物佐证,力图拂去历史尘埃,还原这位被时光淡忘的“西昌同盟会四君子”之一的光辉人生,彰显其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不朽的人格魅力,以期激励后世,为祖国统一大业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同盟会员;陈希曾;西昌;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司法公正;教育贡献

序章:尘封的记忆与追寻的缘起

孩提时代,常闻家中长辈提及西昌市经久乡马鞍山陈氏一族曾有位“当过大官”的显赫人物,懵懂之中,未能深究。成年后,偶从文史爱好者口中得知其名——陈希曾,字省吾,同盟会会员,民国政要,与高尚志、李馥、杨肇锡并称为西昌同盟会“四君子”,曾为国家民生多有建树。然其具体行状,却语焉不详,宛若迷雾。

这份对先贤的模糊印象与好奇,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我开始急切地向族中长辈探寻,得到的却多是摇头与茫然,甚至有人从未听闻其名。网络搜索“西昌陈希曾”,乃至借助DeepSeek等AI工具,亦皆无所获。一股怅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一位或许曾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过波澜的人物,竟已被岁月冲刷得如此淡远,渐至湮没。

我执拗地认为,这样一位先贤不该被遗忘。作为陈氏后人,厘清其生平事迹,记录其光辉人生,不仅是对先祖的告慰,也是对后世的激励,激励他们为祖国统一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一份力量。否则将是我辈无法弥补的遗憾。这份责任感,驱使我踏上了艰难的寻访之路。

一、艰难寻索:拨开历史的迷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奔走与不懈努力,我终于寻觅到一些关于陈希曾的零星却珍贵的资料,并幸运地联系上几位了解或持有相关材料的人士。

首先,通过友人协助,我查阅了《西昌县志》、《西昌市志》以及《西昌师范学校校志》,其中对陈希曾有简略记载,虽笔墨不多,却为我提供了最初的线索。更令人振奋的是,我找到了陈希曾先生的几张珍贵照片,得以一窥其当年风采。

随后,我联系上了陈希曾先生的二孙子,现居隆昌地区的退休教师陈泽群先生、大孙媳妇杨开愈女士、外孙女西昌二中退休教师张宗媛女士(其母为希曾女儿陈志壁,其父为西昌名士张剑波先生),以及希曾先生家乡——西昌市经久乡马鞍山村现年82岁、对陈氏家谱颇有研究的陈志善老人。他们听闻我欲为希曾先生立传,无不热情相助,尽其所能提供所知材料与线索。

然而,岁月的无情侵蚀,使得许多一手珍贵资料遗失,幸存的亦多为口耳相传,片段零散。即便如此,通过这些碎片化信息的精心拼接和互证,陈希曾先生那跌宕起伏、卓然不凡的人生图景,已在我眼前缓缓展开,轮廓日渐清晰。

二、早年时光:钟灵毓秀,少年英才

西昌市经久乡马鞍山村,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明洪武年间,陈氏先祖自福建福州府福清县青石桥为平定西昌月鲁帖木儿叛乱随军而来,一支便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逾六百年,村中居民多为陈姓。1868年,陈希曾便诞生于此。

据马鞍山陈志善讲述,希曾先生家在陈氏家族中素以家风醇厚、乐善好施著称,其事迹至今仍为族人津津乐道。虽家境殷实,却无骄横跋扈之气,反而对族中亲友体恤有加,凡有困难,必倾力相助。尤为可贵的是,希曾家人极富远见,对后代教育极为重视,这为陈希曾早年的学业精进奠定了坚实的家庭基础。

希曾先生自幼聪慧敏捷,勤奋好学。启蒙之年,父母先是送希曾到西昌经久马鞍山拜私塾陈斗山老先生为师,后又倾尽全力,送他远赴西昌城内的泸峰书院(旧址位于今凉山州歌舞团)求学,随后又转入研经书院——西昌二中前身。据研经书院及西昌二中的相关史料记载:“研经书院尽管存世时间不长,却人才辈出,科举兴旺,每试高中者不乏其人,如屈之春、傅光逊、陈希曾等,皆是其中的佼佼者。”此记载足见希曾先生当年学业之优异,并已崭露头角。

他“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即二十岁便考取秀才,并取得了进一步深造的资格,随即晋升为廪生,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食宿与月银补助,得以安心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为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基础。1894年,他不负众望,考中法科举人,并取得一等成绩,并成为西昌历史上最后一位举人。这在当时的西昌,无疑是光宗耀祖的盛事。

三、走出山乡:东渡求学,投身革命

青年希曾,并未满足于科举功名所带来的安稳前景,而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目睹清末国势日颓,外侮频仍,遂萌发出探求新知、挽救危亡之念。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成都东文学堂(清朝末年中国为培养日语翻译人才和学习日本新学而设立的教育机构,旨在培养赴日留学预备生),后被保送至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法学部公费留学。正是在东瀛求学期间,他结识了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深受其革命思想的感召与洗礼,立下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面貌、为民族独立富强而奋斗的远大志向。期间,他毅然加入了“兴中会”(后改组为“中国同盟会”),从此踏上了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的革命道路。

当时,能从相对闭塞的西昌走出国门,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实乃凤毛麟角之举。其中,高尚志、李馥、陈希曾和杨肇锡四人为同盟会俊杰,史称西昌同盟会“四君子”。他们的壮举,在当时的西昌乃至四川,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偏远的川西南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学成归国后,陈希曾先生又以优异成绩考取民政部七品京官,真正意义上走出了大山,迈向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笔者曾有幸得见并保存希曾先生当时的一张名片,其正面为先生西装革履、戴金丝眼镜的照片,眉清目秀,双目炯炯,一派儒雅学者之风范;背面则清晰印着:“民政部七品小京官、日本大学法科毕业生省吾,四川西昌”。其后,他受聘于山东政法大学和四川政法学堂任教。这些经历,足以让家乡父老引以为傲,也展现了他学贯中西、学以致用的扎实功底。

四、卓著功勋:家国情怀,革故鼎新

陈希曾先生更值得后人敬仰的,是他深厚的家国情怀以及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所建立的卓著功勋。他的一生,与清末民初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连,在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

(一)保路烽火: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之一

1911年5月,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之下,悍然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出卖路权。此举激起了湘、鄂、粤、川等省民众的强烈愤慨。同年6月17日,成都率先成立“保路同志会”,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由此爆发,迅速席卷全川。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中,陈希曾与同乡高尚志等人成为骨干力量。高尚志与在蓉求学的同盟会员刘次平、王西平,以及西昌乡人贾毓焕奉命返回西昌,与朱用平共同发起组织西昌保路同志会,公推刘芷汀为会长,通电响应成都,并分赴县内各地宣传鼓动,宁远中学及两所小学亦举行罢课示威。其间,刘芷汀曾率学生走上街头,痛斥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积极宣传孙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主张。

陈希曾先生亦返回西昌,与西昌籍同盟会员高尚志、李馥、杨肇锡及刘次平、王西平、朱用平等秘密谋划,通过王经明(清末秀才,在张国正家办私属)策动张国正(字耀堂,中坝人)部武装起义,策应保路运动。他们的积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西昌地区推翻帝制、追求共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由陈希曾积极参与并策划的保路运动及其相关革命活动,最终成为点燃辛亥革命导火索的重要火星。孙中山先生曾高度评价:“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许要迟一年半载。”此评价足见保路运动在辛亥革命史上的关键地位,亦间接彰显了陈希曾等人的历史贡献。

(二)反正洪流:剪除元凶与建立共和

辛亥革命爆发后,陈希曾先生返回四川成都,与董修武、龙鸣剑等革命党人策动赵尔丰部下尹昌衡密谋举事,旨在推翻清末四川总督赵尔丰的残暴血腥统治。赵尔丰因镇压会党起义手段极其酷烈,素有“赵屠户”之称。1911年12月22日,陈希曾协同四川军政府都督尹昌衡公开审理赵尔丰,随后将其处决,将首级示众。此举大快人心,成为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在四川统治土崩瓦解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据说,事成之后,尹昌衡妄图一统军政府大全,排挤革命党人。陈希曾率领革命党人与之做坚决斗争。他在成都盐市口登台演讲几个小时,迫使尹昌衡让步,终于为革命党人在军政府争取到了许多职位。仅仅十天之后,即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清王朝的统治基本瓦解。

民国肇建之初,陈希曾先生成为四川军政府的骨干成员。他先是担任四川民政部次长,后又升任上川南宣慰使。在宣慰使任内,他不畏强权,不计个人得失,秉持除暴安良之宗旨,政绩卓著,深受百姓拥戴。他曾调兵遣将,扫荡西昌云雾山(今西昌泸山卧云山)李牛吽为首的匪徒,竭力保护一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为地方营造了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至今,我仍能从一些老人的口述中,听到关于他当年机智勇敢、清剿匪寇的传奇故事。

(三)司法公正:铁面无私与为民做主

在任“上川南宣慰使”期间,陈希曾先生展现了其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一面。据马鞍山相关资料记载,当时某些基督教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在地方强占土地,包揽词讼,鱼肉百姓,民愤极大。西昌高草坝教霸曾全修就是其中的典型。曾全修与陈希曾曾经一同在西昌经久马鞍山陈斗山老先生门下学习,二人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后来曾全修走上邪路,依仗基督教会在西昌高草坝一带为非作歹、抢劫民女,掠夺民财,无恶不作,成为地方一霸,民愤极大。控诉状纸如雪片般飞到相关部门,仅转到省上陈希曾处的状纸就多达一尺多厚。由于教会袒护,地方府县无能为力,曾全修更加骄横跋扈,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面对此情此景,陈希曾先生依据事实与法理,不畏洋人之淫威,将曾全修等逮捕归案。希曾在当时的西昌仓街东仓巷高等小学堂设立临时法庭公正公开审理,最终果断判处斩杀民愤极大的西昌基督教教霸曾全修。此前,希曾启蒙老师陈斗山受曾全修家人委托,向希曾说情,希曾将一尺多高状纸展示给老师看,斗山老师深明大义,不仅未再求情,反而全力支持希曾,表示“此子应速杀”。于是果断推出将其斩首。教会闻讯方欲插手,但为时已晚。此举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彰显了国威,民众拍手称快,奔走相告。

此外,他还为蒙冤的反清志士王经明平反。王经明是西昌晚清秀才,早年曾在乡学任教,后来在张国正(张耀堂)家开办私塾为生。他深受民族主义思想影响,对清政府的统治不满。1911年夏,在陈希曾等人的引领和感召之下,王经明成功劝导张耀堂响应王国宾起义,并负责策划具体行动。后起义失败,王国宾、张耀堂被杀。王经明前往清军大营劝降,后也被杀。此间,因信息闭塞及复杂局势,王经明在一定范围被误会为私下勾结清军,因此蒙冤。希曾先生在掌握充分事实后,以事实为依据,还原历史真相,为他平反昭雪,肯定了他在反清斗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定他为反清志士,追认为烈士,被收入《民国人物大词典》。此举受到民众的广泛拥护和热烈欢迎,也体现了他尊重历史、主持公道的品格。

此后,他又调任四川高等检察厅厅长。在任期间,他致力于司法公正,在邛崃等地清理积案,平反冤狱,深得民心。1919年,他奉命“南巡”,沿途清剿匪患,处理积年旧案,平反无数冤屈,所到之处,无不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与交口称赞。我曾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邻居讲述,某次一“刁妇”,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令许多地方官员束手无策,案件久拖不决,成为积案,不少官员都视之为烫手山芋。陈希曾先生听闻后,主动接办此案,凭借其渊博的法律专业知识与高超的审理技巧,最终使“刁妇”心服口服,案件得以迅速审结,正义得以伸张。此类事例,不胜枚举,足见其司法才能与为民情怀。

五、桑梓情怀:情系故土,泽被乡邦

尽管身居高位,政务繁忙,陈希曾先生却始终心系桑梓,对故乡西昌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许多感人事迹至今仍在族人与乡民间口耳相传,成为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筑碉御匪,守护家园。

1916年,匪首海石纠集悍匪数百人,妄图血洗马鞍山,抢掠财物,戕杀族人。希曾先生闻讯,心急如焚,深为家乡父老安危担忧。他当机立断,决定自掏腰包,在马鞍山为乡民修筑碉堡抵御匪患。

他亲自绘制碉堡图纸,倾尽积蓄,委托其弟陈希孟、陈希哲负责监造。这座凝聚着希曾先生心血的碉堡,历时三年方始建成,此后,马鞍山父老得以凭此屏障,有效抵御了多次匪寇侵扰,安居乐业。这座碉堡,不仅是一座物理上的防御工事,更是陈希曾心系故土、保护乡梓的有力见证。

(二)兴学育才,奠定根基。

为培育宁属(西昌地区旧称)人才,改变家乡教育落后的面貌,陈希曾先生力排众议,积极奔走,最终于1916年将原设于越西的四川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迁至西昌(原校址位于今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处),为减少反对者施压,他亲自“屈尊”兼任校长一职。他独具慧眼,多方搜寻反复对比,最后选定将晚清学政、大书法家何绍基于1854年到西昌主持选拔考试时所撰并亲自书写的楹联——“为万流所归仰,得天下之英才”——制成木刻,悬挂于学校大门之上(大门位于顺城街与石塔街交汇处)。这副楹联字体豪迈奔放,镌刻深峻有力,光彩熠熠夺目,历经岁月流传不衰,始终激励着无数有志学子,点燃了他们一代又代的求学热情。1923年川边镇守使军阀陈遐龄试图介入并控制学校事务,委任军方代表孙述尧(原名孙德明)为校长。陈希曾与川西道道尹杨宙平认为,此举将开创军阀干预教育的先例,坚决表示反对。二人遂向省府举荐由法国留学归来,既拥有现代知识又具开明思想的饱学士绅李和(号致中),接替孙述尧出任四川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这一举措不仅维护了学校的学术独立性与教育品质,也为其后续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自此,四川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不仅成为当时西昌地区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更成为传播革命思想的摇篮,培养了一大批日后在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杰出人才。例如,革命先驱陈野苹(曾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廖志高(曾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教育界杰出人士梅雨(黄绍勋)、雪辉(朱明筠),文化社会活动家代大勋、刘裕芳,新华社原副社长缪海稜等等,均毕业于此校。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希曾先生的远见卓识,也是他对故乡西昌教育事业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贡献,寄托了他对桑梓后辈的殷殷期望。

(三)兴办实业,启迪民智。

当时的西昌,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民众生活困苦不堪。希曾先生走出山乡,游历海外,目睹了外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对家乡的贫穷落后面貌痛心不已,立志要为家乡的经济文化发展做点实事,以改变家乡面貌,改善民众生活。为此,他曾先后筹创“宁远拓植公司”与“印刷厂”等实业。前者旨在开发地方资源,发展农业与相关产业,开创了民国时期屯垦边远之地、发展地方经济的先河,可惜因当时地方不靖、社会动荡,加之经费拮据,不得不中途夭折;后者则已购置设备,拟引进先进印刷技术,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却因交通阻塞、运输困难而未能如愿。这些尝试虽未竟全功,实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憾事,但他敢为人先,为家乡发展殚精竭虑的赤子之心,感人至深。

(四)传播新知,引领潮流。

民国时期的西昌,不仅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文化思想亦相当闭塞保守。希曾先生深感在故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唤醒民众积极向上的意识,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当务之急。1926年,他积极支持并资助在成都求学的同乡戴从龙、何毓沛等人,以“西昌同乡会”名义创办进步刊物《邛海新潮》,并亲自为该刊撰写发刊词。《邛海新潮》在成都编辑出版,除在省城赠送有关人士外,主要运回西昌发行,它是西昌人创办的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型杂志。刊物内容主要宣传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反映了西昌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因其内容新颖,文词犀利,刊物所到之处,争相传阅,在传播新思想、启迪民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尤其在四川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等学校的进步青年中影响深远,为日后中国共产党在西昌地区开展工作、建立组织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这无疑是希曾先生对故土文化思想进步的又一重要贡献。

(五)翰墨飘香,情重宗亲。

据今安宁镇佑所和孔家堡子族谱记载,陈希曾南巡到西昌时,恰逢宁属地区陈氏总祠(原址在今天西昌第三小学)成立,希曾欣然前往参加成立大典并发表热情洋溢饱含深情的贺词。至今,希曾先生对亲情的重视仍在族人中传为美谈。

另据马鞍山族谱记载,民国初年,马鞍山族人重修村寨西大门,陈希曾虽身为“上川南宣慰使”却不顾公务繁忙亲自过问,积极参与,并为大门撰写对联一副。对联内容如下:

居民皆妫汭遗黎阅尽兴亡惟凿井耕田犹见尧天舜日

兹地扼川滇孔道交通文化看泸山孙水永消瘴雨蛮烟。

这副对联以为史为骨、以地为脉、以文为魂,将边陲之地西昌的野性与中原文明的雅正溶于一炉,堪称地域文化对联的典范。其价值不仅在于工整的格律,更在于通过方寸文字,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宏大叙事。这副对联以“妫汭遗黎”用典开篇,盛赞族人历经兴亡变迁,却仍始终坚守“凿井耕田”的朴素坚韧,体现了族人在历史动荡中的生命力,最后以“尧天舜日”,暗喻族人对太平盛世理想生活的祈愿与期许以及对古圣先贤的追慕。这是一副优秀的对联,展现了希曾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族人浓浓的故土深情。

在西昌市经久乡合营村陈忠校(其女现为凉山州冕宁中学校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陈绍燕)家祖坟里今天仍然完整保存着他的祖爷爷陈斗山及其妻子的墓碑,这些墓碑都是陈希曾所立。墓碑蕴藏着十分感人的故事。陈斗山老先生当年在马鞍山办私塾,幼年陈希曾在陈斗山老先生门下接受启蒙教育。希曾是陈老先生的得意门生。斗山先生仙逝时,希曾已经身居高位,但是他却谨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亲自前往参加老先生葬礼,并为老先生树碑立传,盛赞老先生高尚品德深厚学养,感谢老先生的启蒙培养。碑文落款,“四川高等检察厅厅长前川南宣慰使门下生陈希曾顿首恭撰”。更为令人感动的是老先生妻子过世时,希曾也为她撰写碑文。碑文落款历经一百多年风雨依然清晰,“宁远府西昌县学痒生 陈希曾顿首跽”。斗山先生后人每每提及此事,无不对希曾先生尊师重情的高尚品格敬佩不已感动万分。

在西昌市马道镇李家,至今也保存着一块墓碑,系其祖上李光春之墓。因李家祖上与陈家祖上一同由福建省福州市迁徙至西昌,故互认为亲戚。该墓墓志落款“宁远府庠学生戚再晚陈其珲顿首拜撰”;“西昌县儒学生再晚戚陈希曾拜读并书”。书写者正是陈希曾先生。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陈希曾先生留存于世的珍贵手书真迹。其书法作品俊秀优美,遒劲有力,端庄雄浑,字里行间蕴蓄着浓浓的书卷气与文人风骨。“字如其人”,这些墨迹不仅展现了希曾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与儒雅气质,更反映了他虽身居高位,却依然珍视亲情、礼待乡邻的高尚品格。

六、魂归故里:百年沧桑,丰碑永驻

天妒英才,壮志未酬。1926年,陈希曾先生当选为四川省议会议员,正当其人生与事业处于蓬勃发展的大好时光,却于1927年不幸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仅59岁。更令人扼腕的是,先生去世后最初埋葬于成都凤凰山,但是岁月流逝,社会变迁,其墓葬之地竟逐渐湮没,无处可寻。

历经近百年的岁月变迁,物换星移,沧海桑田。陈希曾先生的卓越贡献、丰功伟绩、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桑梓深情,渐渐只存留于《西昌县志》《西昌市志》《四川省西昌师范学校校志》等的寥寥数语,以及陈氏族人的模糊记忆与简单口耳相传之中。

幸而,故土与族人并未忘记这位为国家、为家乡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贤。2016年4月5日清明节,在陈希曾先生的出生地——西昌市经久乡马鞍山,陈氏族人怀着崇敬之心,为他垒筑坟冢,并举行了隆重的家族纪念仪式。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陈希曾先生的英灵,终于魂归故里。

族中耄老陈志善先生为希曾先生撰写了墓碑碑文,客观而精炼地概括了其不平凡的一生。

题名:

民国上川南宣慰使高等检察厅厅长四川民政厅长陈希曾冢

左碑:

公字省吾,生于一八六八年,清廪生,法科举人,七品京官。官费保送留学日本帝国大学专攻法学,其间结识孙中山加入兴中会(后为同盟会),毕业回国受聘山东政法大学任教授。保路运动事起,回川与董修武、尹昌衡等组织推翻清末都督赵尔丰,出任四川高等检察厅厅长、民政厅长、上川南宣慰使等职。民国五年,闻匪首海石纠集悍匪数百欲血洗马鞍山,即绘高碉图纸,倾其所有,委陈希梦、陈希哲弟历三年监造建成,方使家乡免遭匪患。民国八年南巡,沿途清匪除患,处理积案,平反冤案,大得民欢。为培育宁属人才,力排众议,将省二师范校由越西迁来西昌,屈尊校长。开办拓殖公司,创开发边地先例。1926年,支持资助进步乡友戴从龙、何毓犻创办《邛海新潮》,亲撰发刊词,启蒙传播新思想新文化。1927年不幸病故于成都。为缅怀其丰功伟绩,弘扬其精神,特建冢纪念。

右碑:

公自小受家风熏陶,立下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舍生忘死为之奋斗。在四川发动组织保路运动,继而积极投身到推翻帝制创建民国的革命洪流中。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个人荣辱皆忘;他的人格伟大,成为撑起民族的脊梁并树起了时代的楷模。他身肩重任,勇于担当,斩基督教霸以彰国威;清匪除恶稳定四川;迁学校来西昌为国育栋梁;开公司发展地方经济;支持创办进步刊物促进社会进步。他爱国爱民,是民族精英族人典范,他功勋盖世垂千古,精神不朽永传扬。

https://www.xdshi.com/uploads/allimg/250830/1-250S0232305208.jpg


https://www.xdshi.com/uploads/allimg/250830/1-250S023232UK.jpg


https://www.xdshi.com/uploads/allimg/250830/1-250S0232342S9.jpg


https://www.xdshi.com/uploads/allimg/250830/1-250S023235K17.jpg


https://www.xdshi.com/uploads/allimg/250830/1-250S0232410T1.jpg


https://www.xdshi.com/uploads/allimg/250830/1-250S0232440596.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