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758|评论: 3

古临邛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之六——铜官山麓的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2 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临邛历史文化核心区域之六
铜官山麓的传说

凡丁

       这是一个久远的传说,流传于铜官山麓的十方堂一带,大意是说冠顶山下的十方堂一带是一块风水宝地,其中有一处墓穴,如果哪个死者葬到,其后人会代代出王侯。
       2018年6月,笔者调查史籍所记铜官山麓之纪念卓王孙的《铁祖祠》时,无意中分别从三个髦耋老人口述中获知,分别为三首大同小异的七言诗。
       其中

       杨本遇(原十方村“严坝”人,2018年6月时84岁)他说:“冠顶山的出名,是上了志书的。相传有一个风水师从雅安撵脉气到此处,留下七言八句古诗一首,被传播得沸沸扬扬:
       雅州一脉吊临邛,横有烂田二三丘,西河南河潮海水,鹤林文笔锁咽喉。
       中间铁牛九州镇,还用冠顶做枕头,如果哪个来葬到,保他代代出王侯。
       〔注〕
       志书:指地方志。
       冠顶山:又叫冠子山,因山形如头冠而得名。
       查清嘉庆《邛州志.诗卷》1209p有明.张石塘《九日登冠子山》诗,末联诗为:“把笔为纪登临时,壬寅之年九月九。”


       黄树明(十方村“陈巷子”,公社化时曾任十方大队大队长,2018年6月时86岁)亦提供以下诗:
       雅安一脉吊临邛,吊到烂泥二三丘。左有西河锁斗口,右有鹤林锁咽喉。
       上有冠顶做枕头,下有文笔作案头。谁人葬到这处地,儿子儿孙出王侯。

       邓大友(土陶村村民,家居土地坡上,2018年6月时83岁)又曰:
       雅安一脉吊邛州,吊到邛州烂泥沟。前有金牛对竹叶,后有黄鹤做枕头。
       右有文笔锁水口,左有鹤林镇九州。如若有人得此地,儿子儿孙做诸侯。

       以上三首大同小异诗的大意
       大约在清初,(因为现今邛崃人绝大多数为清初“湖广填四川”时的外籍人后裔,民间人士不可能知道清代以前发生的事)有一位风水师替人寻找一处最佳墓穴,他根据山脉的走向,从今雅安市的荥经县之铜官山,自南而北撵到铜官山麓的邛崃十方堂一带。
       据这位风水师说,这处墓穴点在一片沼泽之中,要入葬很难,于是留下一首《堪舆》诗,在传播过程中成为版本略异的以上三首诗谜。
       〔注〕
       风水师:也叫阴阳先生,具备包括天文地理在内的《易》知识,大到城市规划,小如宅基地和坟地等进行评估、分析、计算、规划、选址以及处理的一种职业,是古人研究人与自然如何融洽相处的学问。
       堪舆:即风水。堪,天道;舆,地道。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撵脉气:即风水术中的“寻穴”。有的山脉来脉(即龙脉)很远,风水师寻找这条龙脉的结穴,叫“寻穴”。
       龙脉:即山脉的来势,墓穴地要选择重水交汇之处,以利藏风聚气,死者后人方会出大富大贵的人。
       那个风水师不辞辛苦,从荥经的铜官山撵到邛崃土地坡的铜官山麓,终于找到了这处“谁人葬到这处地,儿子儿孙出王侯”的风水宝地,可惜这处墓穴点在一片烂泥潭中间而难以下葬。所以先生当即口占一首七言古诗,告诫传播此诗者说:“诗都说破了,没有意思了。”意为天机已经泄漏,不灵了,所有听者尽都别瞎想了!
       【特别说明】
       笔者无意宣传封建迷信,只是借用以上传说说明:铜官山麓的十方堂一带不仅是一处风景风水宝地,更是临邛历史文化的根脉区域,在开发这片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时,应当具有历史的眼光进行保护性开发。
       又
       据笔者所知,邛窑遗址公园以南一带老地名叫:深基坝。即古代的坟场。
       〔注〕
       深基:邛崃民间称古代墓葬为“深基”。
       再
       土地坡脚下即《竹叶寺》历代的和尚瓮棺之坟场。
       所以,如果打造历史文化公园很好,假若进行房地产开发则不宜,因为那个风水先生留下的八句诗意是:这里适合埋死人!
       除此而外
       十方堂一带的原先房屋和表土之下,多为秦汉以降的“陶铸之所”,包括卓王孙之“水鞲法”生产基地,此外还有《铁祖祠》及《金牛庵》等古庙或官府遗址,不乏秦砖汉瓦。
参见2018年《十方堂考古工地图片》(部分)
        
1756765488568.jpg
       1756765596289.jpg       1756765680693.jpg

       1756765786841.jpg                 1756765857834.jpg

                       1756766065082.jpg

      1756766133782.jpg     1756766272783.jpg
     另外还有清.罗衡斋《川南第一桥图》中标识的竹叶寺、金牛庵、铁牛、铁祖祠、邛崃山、铜官山、文笔山等历史地名及遗迹。
            1756766491539.jpg
       《川南第一桥图》

       佚名《冠顶山.三首》综合考释
       〔三首诗大意〕
       风水先生说,这处墓穴的脉气发源于雅安地区的铜官山,墓穴点在铜官山麓的邛崃十方堂一处附近有几个小土丘的沼泽之中。因这儿周边被西河和南河环抱,白鹤山和文笔山又将这处好风水锁住,中间还有一头铁牛镇守。
       更妙的是冠顶山像一个高枕无忧的枕头,文笔山又像读书人的书案。其地理风水极佳,如果哪个死者葬到这处墓穴,他的后代中肯定会出高官!
       〔诗联分考〕
       雅州一脉吊临邛,横有烂田二三丘:风水师说,荥经的铜官山山脉一直到邛崃的土地坡为止,山脚下有一片烂田,周围还有几个小山丘,他认为最好的墓穴点就在那一片烂田的中央!
       雅州:历史上为直隶邛州下辖的散州,相当于县一级地方行政区划。雅州下辖荥经县、名山县、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即今雅安市范围。
       隋代的临邛郡,治所设在今雅安,临邛郡管辖今雅安市、西昌市和四川省最南端的攀枝花市地区。
       唐代开始,郡县与军镇并行直到清代。
       明代的上川南道开府邛州,领三州——眉州、雅州、邛州,以及八县、六卫、二司,范围广至四川西部和南部。
       所以,历代诗人歌吟邛州的诗,所描述景物和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历史事件等,大大超过今人对古邛州的认知。
       宁缃《邛来县》诗〈序〉:“三代时制,分州贡赋,郡县而后,州乃军镇之名。邛州自唐以来,郡县与军镇并行。元人废郡县,专用军镇之名,到今称之。”
       军镇:指镇守边地的驻军,唐代时的邛州为拱卫成都乃至中原的边关。《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诸军镇,每五百人置押官一人,千人置子总管一人,五千人置总管一人。”
       唐.白居易《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
       烂田:因地下水丰富而常年积水的田块称为“烂田”,栽秧或收割时要坐在秧盆中进行。
       原因
       明末清初战乱期间,东河水利工程—王沱封堵后,东河和西河泛滥,使下游胡山碥(土旁)下的南河改道后,南河故道形成为一带烂田。
       过去,农人插秧曾用脚探到过烂泥中有一段石梯,可能是登上冠山寺的石梯坎,亦有可能是南河故道的一处码头,因汪山脚下有一道《乾隆修路碑》,此路通往孔明和平乐以南。
       烂田以北三、四百米处,有一个叫“龙凼子”的泉眼,据说旁边一块名叫“泉水烂”的烂田中,有一扇水碾磨坊中的大磨石,似乎昭示现代人:南河故道在此一线。
       1958年,公社号召广大社员在这一带挖泥炭当肥料使用时,出土过一些妇女首饰。
距离那块“泉水烂”的烂田以北三、四百米处,还有一个叫“龙凼子”的泉水凼,周边有几个土丘。池中泉水长年流淌不竭用于灌溉周边稻田,常有当地人在“龙凼子”中钓捕到雅鱼,但是,大家都不知道这种本地绝无的细鳞鱼,为何会出现于此!
       雅鱼:为雅安河特产,体形似鲤,鳞细如鳟,肉质细嫩,口感爽滑。
            1756766638514.jpg
       《雅鱼》网络图片
       释者认为:雅安至临邛之间的地下,可能确实有一条地下水脉相通。
       脉:像血脉那样连贯而自成系统的事物。如山脉、水脉。
       例如
       释者家住学道街54号,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内居民盛行打压水井,当时家兄请人将钢管打至出水层时,第一管水中竟有几只通体透明的白色虾子游动!
       众人惊愕之余,分析钢管正好打在西河水脉上,过去的西河又盛产虾子,当虾子卵粒随地下孔隙进入地下水脉孵化后,因长期不见天日而通体透明。
       比如
       科学家探测地下洞穴时,亦时常发现白色透明的生物物种。
       另外
       汪山脚下有一口古井名叫《桂花井》,圆形井口径约2尺,井腹部径约4尺,深约4尺,井壁用卵石砌成。与《文君井》形制极似,分析为西汉时期古井。
       1756766731034.jpg                       1756766826499.jpg
       《桂花井口》拍摄:大石                 《桂花井壁》拍摄:大石
       此井水源据说来自雅安河,过去淘井人发现,井壁洞穴内涌出的砂粒,为雅安特有的暗红色沙子。井中还不时出现雅鱼,下井捕捞则钻进井壁缝隙之中。
       该井水质极佳,过去每遇天干之年,周边州县皆来此井取水用于求雨仪式。上世纪八十年代,临邛酒厂和南河公社数家乡办酒厂,皆来此井取水直接勾兑白酒之用。
       可惜该井于2018年6月被开发商用砂石填埋!
       吊:多义之至;来。
       丘:多义之1、小山;土堆。2、量词。由田埂隔成的水田,一块叫一丘。

       西河南河潮海水,鹤林文笔锁咽喉:风水师站在土地坡一线山上往北观看,西河汇入南河后波涛如海潮一般东涌。而上游的白鹤山头和下游的文笔山头之间为重水交汇之区,这一片区域都为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西河:发源于今大邑县䢺江镇花水湾的䢺江下游称为西河,位于大雁迁徙所经之道,所以,西河坝过去为临邛八景之《䢺水寒雁》景区。
       清.熊维芳《䢺水寒雁》诗:“好将雁字写秋寒,水问源头䢺坝宽。几阵冲开红蓼草,一书催出白萍滩。”
       西河的“喻坎”处,即古蜀国时期的《䣢罂古渡》,为古蜀国通往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门户。
       北宋.范镇《䣢罂古渡》诗:
       䣢罂古渡水西头,东面一亭无限幽。火井江潮盘附郭,浮屠天际表吾州。
       范镇:(1007~1088)华阳县(今双流)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状元,翰林学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与范祖禹、范冲修编《新唐书》。
       南河:白木江和火井江在齐口汇流后称为南河,东流合新津的南河,旧称:邛江。先秦时期,土地坡一线以南的邛都国 与 临邛县各自划江而治,故名:邛江。邛都国:秦惠文王五年(前315)古蜀开明王朝被灭亡后,鱼凫王一支所建的“邛都国”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君长被汉军所杀,邛人迁到今西昌地区降为:邛都县。此后在各典籍中被称为“西南夷”,并以“夷”为姓。1956年,毛泽东改“夷族”为“彝族”。
       〔按〕
       邛都国都城原本在邛崃县宝林公社境内,今蒲江县汉代属于临邛地,建国后并称:邛崃蒲江县。1962年,邛崃蒲江县分县时,将邛崃宝林公社的四个大队划属蒲江县。
       所以
       邛都国都城在今西来镇白马村山腰,但被蒲江文物管理所误认为是两个“古临溪县城遗址”之一,而另一个则在西来镇上!
          1756767160094.jpg
       这座位于西来镇白马村中的土筑城被当成两个“临溪县遗址”之一

       所以,改革开放后,上辈邛崃人按历史记载在今称的土地坡一线寻找“古城山上的古城”未果。
       按
       古代城墙主要使用“夯土”作为基础材料,砖、石城墙则在后期逐渐普及。
夯土城墙因成本低,是中国古代最早广泛使用的城墙建造方式,比如郑州商城遗址即夯土结构。
       况且
       临溪县始建于南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历经北周、隋、唐、五代至北宋,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撤销县制,存续时间517年。现存遗址地表可见宋代砖瓦、陶器及瓷器残片堆积。1982年10月,被蒲江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
       今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之山腰上的邛都国古城为典型的土筑城墙,1982年却被蒲江县当成早期的“古临溪县城遗址”。
       释者认为,一个西来镇不可能有两座风格迥异的临溪县城遗址!
       按
       “古城山”泛指土地坡一线的山,因有古邛都国都城而名,东达邛崃市的回龙镇。
       清康熙《邛州志.山川》39p:“古城山(今称五面山),州治南七里……邛来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沈、黎(汉源、荥经)之地,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

       蒲江文博宣传
       1、“临溪县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白马村12组       南北朝时期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置临溪县。唐天宝末(756年)在此置“行嶲州”,大历四年(769年)正式设置嶲州,将邛州临溪、蒲江两县划属嶲州41年。
       贞元十三年(797年)唐军收复嶲州,嶲州迁回凉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年)南诏军队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年)嶲州再度迁此,仍“以蒲江、临溪隶嶲州”。太和六年(832年),始移嶲州于台登城(今凉山州喜德县泸沽镇)。
       2、2016年9月蒲江县发现战国晚期高等级大型船棺墓葬群
       2017年2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这一考古成果。据介绍,此次考古共发现60座墓葬。在已经发掘的43座墓室中,共出土了300多件铜器、漆木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专家推测,这批墓葬极可能是蜀地最高权力机构派驻蒲江控制盐矿的高级官员们的家族墓地或聚落公共墓地。出土的11枚刻有神秘图案符号的“巴蜀印章”,将为解答古代蜀国是否拥有文字提供研究实物。此外,出土的“蜻蜓眼”饰品,也再度证明四川早已对外展开经贸和文化交流。
       又
       沐川《夷太平暨安人安氏墓志铭》载:“夷之先,鱼凫支子,割封沐川。秦并蜀,绝弗通。以汉唐,惟羁縻,以贵种自居其地。”
       依据以上史料推知:
       “夷之先,鱼凫支子”的“邛人”所建之“邛都国”,在今蒲江县西来地方。
       当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邛都国灭亡后,在今蒲江县西来镇东南六里留下“古城山”地名。而相邻的邛崃市回龙镇境内则有一处“古城庵”祭祀邛都国的君长。
       清嘉庆《邛州志.祠寺》312p:“古城庵,在州东六十里。明天启七年,邑人傅儒林舍宅为庵。”
       〔特别引证〕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沿革》34p:“邛为古蜀国,《禹贡》梁州之域,周职方(掌天下地图及四方职责)以梁(古代九州之一的梁州)合(并)雍(州),其地为蜀国。慎靓王五年(前315),秦惠王置蜀郡,(古蜀国)地属(蜀郡)之。”
       晋《华阳国志.蜀志》:“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四渎(河川)则汶江出其徼。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媾姻则黄帝婚其族……”
       人皇:上古时为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一位部落首领。《春秋纬命历序》:“人皇出暘谷,分九河。”九河是古代黄河下游支流的总称。
       奄:覆盖;包括。
       峨嶓:指险峻的邛崃山脉。
       鹤林:指白鹤群山之首的鹤林寺山头。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寺庙》288p:“鹤林寺在州西七里,汉建。明天顺六年,僧心昱重修。”
       文笔:指南河边的文笔山,又名:南山。山有文笔塔。
       民国《邛崃县志》113p:“文笔山在土地坡之东,昔人以此为‘南山’而建石塔;以鹤林寺为西山而建砖塔,风水之说也。”
       清嘉庆《邛州志.艺文志》1087~1090p:王采珍《邛州捐修城垣记》:“郡城城开五门,水洞五,其一通学宮(文庙)泮池,名文脉堰……文笔倚天云烟苍霭……东西南北四门楼櫓俱二起。以巺门关文明形胜,起三层,依八角式,肖奎神(即魁星)像于其上。栋梁檐楹,巍然煥然……
       东曰《涌泉》曰《环江沃野》;西曰《鉴湖》曰《瑞靄云吟》;南曰《挹翠》曰《崃山拥秀》:北曰《跨鹤》曰《灵绵雾岭》;东南曰《聚奎》曰《文笔擎天》。”
       巺(音迅)门:指小南门。风水学观点认为,有利的气场通常来源西北角而流向东南角。西北角称之为天门,东南角称之为地户,为生气方,大吉大利。
       锁咽喉:比喻扼要之处。

       中间铁牛九州镇,还有冠顶做枕头:风水师站在土地坡一线山上观看,白鹤山头和文笔山头之间有镇水的铁牛,与铁牛相对的冠顶山像枕头一样安稳。
       铁牛:西汉文帝时期(前179~前157年6月),卓王孙以邓通的名义在金牛庵背后铸造铜钱和铁钱并流通于天下,汉景帝即位(前156)后禁止民间私铸钱币,其中有一炉铁水凝固后倒伏土中仅露一点于地面,被传为镇压南河水患的“铁牛”。
       1958年大炼铜铁时被南河学校师生挖出,因数次欲搬走时皆遇下雨,故而舍弃于原地,后经专家鉴定为西汉冶铁遗址的信物。2018年6月,当十方纳入城中村改造原住民搬离之后,此“铁牛”被盜!
        
1756767356386.jpg
       《被盗前的铁牛》拍摄:董伟
       1993版《邛崃县志》第二十五篇 文物 第一章 古迹、遗址733p 五、冶铁遗址:《史记.货殖列传》云,秦始皇灭六国后,大徏天下豪户入蜀时,卓氏从赵国迁到临邛,“就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程郑 亦冶铁,贾(雇)椎结之民,富埒(音列,即等同、相比)卓氏,俱居临邛。”当时临邛冶铁工业兴旺,并专置有铁官。据考察,邛崃今存冶铁遗址多处,略述如次:
       1、铁牛坎冶铁遗址
       铁牛坎 位于南河南岸十方堂附近,铁牛坎山地到处呈现有古代遗留的冶铁炉渣和混杂的木炭屑,南河岸边还遗留有一块重达一吨多的炉渣铁,陷入土中,俗呼“铁牛”。
       2、铁矢坝和常乐坝冶铁遗址
       铁矢坝和常乐坝(又叫善恶坝)即今之“铁花村”,这一冶铁遗址自西南城垣横跨天庆街、西街善恶坝至西北城墙以外之菜圃……
       3、平乐镇闰镇子冶铁遗址(略)
       4、铁炉沟冶铁遗址
       1982年7月版《邛崃县地名录》〈新安公社概况〉99p:“新安公社北倚固驿,东临战斗,西同宝林接壤,南与蒲江县西来等公社交界。”

bce48ce5931e880af1f073982631f45.jpg
       1982版邛崃县地图(局部)
       同版100p:“高炉嘴,在山口之上,曾置高炉故名。”
       同版102p〈南京村铁炉沟〉:“早年,传说有人在山沟里炼铁,故名。”
       清嘉庆《邛州志.属志》:“铁炉沟,州治东三十五里,在五面山下。”
       清乾隆《蒲江县志》记,“废临溪县有临溪河,一名铁溪河……山中久产铁也。”
       〔释者〕
       铁炉沟冶铁遗址原本在宝林公社,因与蒲江县西来镇接壤,1962年,邛崃蒲江分县时划属蒲江县。2007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蒲江西汉冶铁遗址”,证实了史料关于卓王孙在古石山开矿的相关记载。
       【摘录】
       蒲江文博《西来镇铁牛村:冶铁遗址 述说千年古村情》
       蒲江地域,古代属蜀国地。秦灭蜀后,隶蒲阳县,汉属临邛县。这里傍着河流、背倚山林、蕴藏着铁矿石的山峰伫立千年。
       据目前考古发现,其冶铁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当地官府实行盐铁专营政策,并在临邛设置铁官,蒲江冶铁业得以长足发展。
      2006年起,成都博物院、四川大学、日本爱媛大学联合首次对成都平原古代冶铁进行系统研究,果然就在蒲江西来马福村、铁牛村等地发现了多处大型冶铁遗址,证实了史料关于卓家在古石山开矿的相关记载。
       西来镇铁牛村位于西来镇东北方,地处蒲江县大五面山山顶,平均海拔530米,村内现存较大的一块冶铁,全长1.67米,宽0.5至1.07米,高0.37至0.92米,形状似牛,被村民习惯称之为“铁牛”。1981年,铁牛村因此得名。
       2007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日本爱媛大学的联合考察根据铁牛这个的线索,在铁牛村发现了7个西汉时期的“炒钢炉”,证明当时成都地区的冶铁工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8年至今,《四川文物》、《成都史志》、《四川日报》、《中国文物报》等多家刊物报道了此处遗址。
       2019年11月,日本NHK到此拍摄“铁牛”靓照后,在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冶金技术的起源与传播暨临邛冶铁试验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展出。
       2012年12月,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铁牛村“铁牛”冶铁遗址为第三处不可移动文物点。
       参见下图
        
1756723539453.jpg
       蒲江铁牛村的“铁牛”
       来源:福从西来
       5、临济乡铁矢冲冶铁遗班(略)
       晋.常璩《华阳国志》:“临邛有古石山(铁矿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因置铁官。有铁祖庙祠。汉文帝时,以铁、铜山赐侍郎邓通。通假民卓王孙,岁取千匹。故王孙赀(资)累巨万亿,邓通钱亦布天下。则是卓之富,又借之于邓也。”
       通假民卓王孙:卓王孙每年交给邓通一千匹绢后,以邓通的名义生产“五铢钱”在全国流通使用。
       冠顶:与邛窑遗址公园相对的胡山碥(土旁),有一座山头形如头冠,因而名叫:冠顶山。山上原先有寺名叫《冠山寺》,与《鹤林寺》、《竹叶寺》、《云居寺》齐名。冠山寺内有砖塔一座,明末清初,冠山寺及砖塔与《竹叶寺》同毁于张献忠剿四川的战乱中,2018年尚可辨识塔基残址并且遍地残砖,是否有地宫不得而知。

       左有西河锁斗口,右有鹤林锁咽喉:西河在石灰垉处汇入南河,好像榫头楔入榫口中一样,而白鹤山又紧紧锁住这处墓穴要地。
       斗口:中国古代建筑专业术语。即平身科斗拱坐斗,在面宽方向的刻口。直白地说,南河像榫口,西河像榫头。
       咽喉:比喻重要。

       上有冠顶做枕头,下有文笔作案头:风水师站在土地坡一线的山上观看,左边的冠顶山正好当成枕头,右边的文笔山正好做书案,墓主后代一定是一块读书的好材料。
       冠顶:下封营《黄鹤堂》寺庙始建于明代,这一带山叫黄鹤山,黄鹤山的山头像人戴的冠帽。
       文笔:指文笔山,见下注。
       案头:比喻文筆山像书案,文筆塔如文笔倚天。

       前有金牛对竹叶,后有黄鹤做枕头:风水师站在土地坡一线山上观看,这处墓穴点前边有古金牛庵与古竹叶寺,两寺之门相对;墓穴点后面即上封营的黄鹤山,黄鹤山的山头形如头冠,墓葬死者头南脚北的话,头部好像枕在黃鹤山头的冠顶山上!
       金牛:指金牛庵,位置坐北朝南。
        
1756767816556.jpg
       金牛庵祭祀的蜀王杜宇(中);川王李冰(左);蛮王孟获。
       黄鹤:指封营的黄鹤山,黄鹤山因有黄鹤堂古庙,故名。
       黄鹤堂:清嘉庆《邛州志》291p:“在州西南七里。明进士任常州府知府黄得贵遗宇,僧鉴随始建寺名。”
       竹叶:指始建于晋代的竹叶寺。位置在土地坡上,山门开在坡下,斜对金牛庵,毁于明末清初张献忠剿四川。
       民国《邛崃县志.寺塔桥渡》110p:“城南二里为南河南……山边有竹叶寺,河边有金牛庵,皆古庙也。”

       右有文笔锁水口,左有鹤林镇九州:风水师站在土地坡一线山上左右观看,右边的文笔山锁住了蒲江河合南河的水口;左边的鹤林寺之白鹤山头,把守发源于大柏树沟和小柏树沟之竹溪水,使之归入南河中。而白鹤群山则镇守在夏禹时所划九州之一的梁州大地上。
       文笔:指文笔山和文笔塔,山顶有南山寺,今存。现今之文笔塔原为石塔,分析始建于宋代,清道光时因石塔歪斜,重建时改用青砖,明清时期象征临邛文风。
       水口:指重(音从)水交汇之处。即两条水流交汇的地方。
       镇:把守、控制。
       九州:大禹所划的九州,《尚书.禹贡》说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2025/9/1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9-2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那有洞的老坟也叫深基洞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妈妈怎能这样 发表于 2025-9-2 08:59
我们那有洞的老坟也叫深基洞

你们“那有洞的老坟”在哪里呃?

 楼主| 发表于 2025-9-3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25-9-3 21:34
你们“那有洞的老坟”在哪里呃?

你们那“有洞的老坟”应该是遭盗墓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