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地铁爱好者,我留意到不少城市都开通了地铁。近期,在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多次出现因地铁工作人员操作疏忽而引发的乘客“逃票”现象,其中大部分问题都源于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部分车站无障碍电梯的设计存在特殊之处:这类电梯的上一层通常连接地面的“非付费区”,下一层则位于“付费区”内。按照正常流程,乘客需经过安检、购票(如使用二维码刷闸机等)后,才能进入付费区乘坐地铁。处于付费区内的乘客抵达目的地车站后,通常会依照正常流程,通过出站闸机插入单程票完成出站,或者使用扫码方式出站。然而,无障碍电梯之所以会变成“逃票通道”,关键在于工作人员在服务完前一位残障人士后,可能忘记禁用付费区内所在楼层的电梯功能。这样一来,后续使用无障碍电梯的乘客便可能绕过安检和刷闸机环节,实现“免费”乘坐地铁。虽然逃票行为本身已违反《乘客守则》,属于违法行为,但相比逃票,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人可能利用这一漏洞携带危险品上车,进而引发不可控的安全事故。因此,地铁运营方必须高度重视此类管理漏洞,确保无障碍设施既能服务特殊群体,又能维护正常的运营秩序和公共安全。希望成都地铁能警惕无障碍电梯沦为“逃票通道”的风险。(热心网友“地铁达人守望者”特别建议,电话回访请安排14:30-17:00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