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窑遗址公园里的柴窑里喷出熊熊烈焰,正在烧制一批窑器。其制作者,正是面前的忙着不断地向火膛里添柴的一个外国人,来自土耳其的巴哈迪尔。他系着印有邛窑字样的围腰帕,用铁条,洋铲管火,炉火映红了他的脸庞,我称他是窑工,是因为公园内有一个窑工人家。著名收藏家尚崇伟向我介绍过古代窑工,巴哈迪尔可以做泥塑,还能在窑工之家里使用中国工具拉胚。我觉得巴哈迪尔在烧窑时,像一个中国窑工。其实。巴哈迪尔是一名大学教师,祖上四代都是陶瓷世家。对陶瓷艺术十分热爱。他正在邛窑里烧制他的作品,听说体量都比较大。我在那里待了几个小时,对古代的烧窑,有了些感性的认识。烧窑,这是一个高强度的体力活,而且烟熏火燎,热气烤人,烟灰弥漫,确实是又脏又累的活路。巴哈迪尔吃得苦,而且敬业。我发现,巴哈迪尔每5分钟就要向炉膛内添加柴火,很频繁。窑炉不断吞噬那些柴火。几分钟就华为灰烬。巴哈迪尔有时候还要跪在地下铲火。他不断地在喝水。我看到他烧窑的过程,想到了过去窑工的辛苦。 我另外还发现,陶瓷的烧制对柴火的消耗量是巨大的,远超我过去的想像。我想,邛窑之所以能够成为邛窑,能够延续数百年,能够扬名天下。是与五面山区能够提供大量的优质的燃柴,速生树种松树分不开的。 我甚至认为,邛窑的形成,燃料是基础,过去五面山漫山遍野的松树是支撑邛窑的关键因素。 中国和土耳其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由来已久,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000 多年以前。中国陶瓷通过丝绸之路传至土耳其,对土耳其的陶瓷工艺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奥斯曼帝国时期,青花瓷就已经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宫廷珍品,苏丹常用青花瓷餐具进餐,并宴请外国使臣。位于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皇宫珍藏了大量中国古代青花瓷精品,成为海外收藏中国青花瓷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巴哈迪尔在邛窑公园烧窑,这是两国间陶瓷文化交流的历史延长线。
巴哈迪尔高直鼻,大络须胡子,尚崇伟有一个千年前的邛窑外国人人像的藏品,与 巴哈迪尔很是相像。十分有趣。巴哈迪尔捧着它,与大家合了影。我也记录了他烧窑的几张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