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起来喝‘鸡汤’了!”和往常一样,长宁公司宁201中心站工作群里早早地就热闹起来。中心站党支部书记吕泽龙,将精心挑好的正能量视频往群里分享。
大伙儿都习以为常,在群里打趣道:“鸡汤好喝!”“干了!”
201中心站坐落乌蒙山脚下,早上格外的幽静。只有旁边那地里的玉米被晓风吹醒,时不时发出沙沙声。
在群里吆喝完后,吕泽龙很快从宿舍“闪现”中心站门口,往两公里外的长宁H4井站方向晨跑。杨云川、刘涛、赵刚、谢显锐等中心站成员也早早起床,陆续加入晨跑队列,个个精神饱满。这是他们开启新一天工作特有的仪式感。
很难想象,一年前这里大多数人心力不足。由于工作重心是确保井站安全平稳运行,一般不会考虑气井的生产效果如何,所以工作内容相对单调重复,加上大家各干各事交集点少,这里的氛围就略显沉闷。直到去年年底,中心站接到长宁公司下发的“一井一策”工作部署,大家的精神面貌开始发生变化。
长宁公司共有600余口生产气井,其中老井占4/5以上。而气井产量递减率快且水淹频繁,连续稳产难度大。长宁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从事气井动态管理的王虹权介绍,“页岩气变化莫测,每天大概有10到20多口气井,会因各种原因停产。”生产指挥中心的职责,便是找出这些“异常井”并解决它。
“一井一策”则是将这份责任同步下放至中心站生产第一线。当气井出现异常时,鼓励一线员工根据气井实际情况和丰富的现场经验,建言献策提出解决方案,并为每口气井建立“诊断档案书”,进行完整生命周期管理。为此他们还组建了“一井一策工作群”,开发管理部、生产指挥中心、中心站人员都在群里,一线采气工发现问题直接在群里反馈,大家从上至下群策群力一起解决问题。
刚部署那会儿,中心站人手紧张稳产压力大,一线采气工也普遍缺乏采气工艺专业知识。当大家因压力山大而畏难时,吕泽龙却如获至宝。八年前,他还在江安属地井站工作,就曾采取过“一田一策、一井一法”,有着丰富的动态工艺经验,也深知“一井一策”的利好。
吕泽龙在宁H14处理井筒积液,同时培训采气工艺知识
“动起来撒,甩开膀子干。”吕泽龙一口自贡腔,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采气工人们无从下手,他就亲自带头,带着他们一口口气井挨个跑,现场传授气井动态分析经验。大家情绪不高,他就不停地软磨硬泡,又是激将法,又是搞颁奖等仪式感,像谈恋爱一样,给足情绪价值。
经过全方位“渗透”,工人们慢慢掌握气井动态分析方法。开发管理部、生产指挥中心的员工也时常在“一井一策工作群”里鼓励一线工人:“不要怕失误,就怕你不去做。”大家都把这些话听进心里,一步步摸索。2025年1月长宁公司“一井一策”正式推行,中心站执行工作渐入佳境。
3月的一天,采气工杨云川轮值巡检时,长宁H33-5井因积液逼近停产。和以往一样,他第一时间在“一井一策工作群”反馈,并附上处理方案。经生产指挥中心论证可行后,早上8点他便前往处理,中午回站发现数据还是异常,又折回现场处理;傍晚数据仍异常,又马不停蹄赶去,归来已晚上10点。就这样,一个来回路上就要花2小时,他辗转了3趟。
比起奔波的疲惫,这种“方气必争”的成就感更占据杨云川身心。他主张的“调整压缩机”策略,不仅节约了气举成本,也让长宁H33-5井的产量恢复至8、9万方/日。
早出晚归是他的常态,一天最多跑过5趟。“我不怕繁琐,就当锻炼身体了。”他说这句话时云淡风轻,早已习惯山高路窄、酷暑风雨。
杨云川正在对宁216H1集气站-宁216脱水站管线进行清管作业
“莫看他黑瘦黑瘦的,身上全是肌肉。”吕泽龙嘴上调侃,心里很是欣慰。不止杨云川,很多人的主观能动性都被调动起来。像平时不爱说话的邓子铭,现在会主动交流经验心得。四十多岁的老刘,以前当天和尚撞天钟,如今找到新的工作意义……普通采气工们纷纷化身气井“医生”,为每口井“把脉开方”。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目标:为西南油气田高质量“上产500亿”贡献方寸之力。
在开发管理部、生产指挥中心连同201、209中心站的共同努力之下,长宁公司“一井一策”效果已开始显现——今年一季度共记录异常发现和措施处理124井次,其中宁201中心站79井次,宁209中心站33井次,维护产量200余万方,整体产气量实现超产。原来,“一井一策”就是那让老井“焕新”赋能的四字秘方。(供稿:长宁公司 杨旸 牟乃渠 谢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