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潼川古城,石板街巷蜿蜒,红灯笼在穿斗式民居间轻轻摇曳。古城墙巍然矗立,廊桥静卧水上,如一幅徐徐铺展的古画,无声诉说着千年的风华。 这不是一座被时间凝固的博物馆,而是一座“活”着的城。指尖触摸城墙斑驳的石壁,耳畔回荡着非遗馆飘来的豆豉醇香,眼前是雕梁画栋与青砖黛瓦——历史在这里并非遥远的回响,而是一种可触、可感、可品的存在。
千年城基,一部活的建筑史 潼川之名的渊源,可追溯至北宋。《华阳国志》记载其名源于郪江,梓州、潼川皆取自“梓潼水”。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梓州升格为潼川府,从此,“潼川”二字载入史册,名动一方。 更难得的是,这片城址自建城以来,历县、州、郡、府、路,治所虽屡经变迁,城池基址却千年未移。从北宋的土筑城垣,到明朝天顺年间的“石头城”,再到清代乾隆年间修缮加固的城墙与谯楼,直至近代的扩建,潼川古城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南方城市建设的实物编年史。现存的2500米明代城墙和保存完好的东、南城门,已于2013年晋升“国保”,其价值不言而喻。
非遗烟火,照见古今交融的活力 保护历史,并非将其封存。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文脉融入现代城市的呼吸。 面对南外街那些在风雨中飘摇数百年的木构院落,三台县的选择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简单的仿古造假。2018年启动的潼川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是一场以 “文物原真性为魂”的再生实践。 如今漫步于此,古老的肌理得以保留,但内在的生命已被激活。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南外街,化身非遗保护的活态基地。这里汇集了1项国家级、4项省级、8项市级及90项县级非遗保护名录。游客不仅能品尝到国家级非遗潼川豆豉的醇厚、省级非遗杜智华皮蛋的Q弹,还能亲眼见证木工、泥塑、雕刻等传统技艺在传承人手中焕发新生。 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可品尝的味道、可动手体验的工艺、可带走的文创产品。这正是潼川古城最引人的“卖点”:它让深奥的历史文化变得生动可亲,成功叩响了年轻一代的心扉。
看点何在?一座城的“人文精神地图” 潼川古城的魅力,远不止于一条古街。 它的看点在于整体性的历史空间格局。修复后的古街巷与不远处的省级文保单位琴泉寺、千佛岩唐代造像艺术群遥相呼应,共同串联起一条从北周、盛唐至明清、民国的时空走廊。 它的看点在于沉浸式的文旅体验。这里既是研学旅行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节假日的文化大观园。特色美食、非遗展示、沉浸式活动,让游客在游览中自然沉浸于地方文化之中。 它的看点更在于古今交融的和谐共生。老南桥上车水马龙,新街巷里人声鼎沸,历史余温与现代繁华在此无缝衔接,完美诠释了“活着的历史”该有的样子。
观点:潼川模式的可贵启示 潼川古城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潼川模式”:它超越了“拆旧建新”或“冻结保存”的二元对立,选择了第三条路——在敬畏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用创意和现代需求为其注入崭新的生命力。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复刻一个虚假的过去,而是让积淀千年的文脉,以一种充满烟火气的、繁荣的方式,继续生长在城市的心脏里,流淌在市民的生活中。 这座千年古城的故事证明,历史与未来从来不是对手。保护好历史遗产,就是打造最独特、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未来。潼川古城,这座“活”着的博物馆,正等待着人们去阅读、去体验、去感受那历史长河中不灭的温度。□ 童铃 苏东华
本网成都9月3日电 照片:涪江观察 责任编辑:李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