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91|评论: 0

诗人何壮远发表在《星星·诗歌原创》2025年第9期的诗

[复制链接]

2024年优秀版主

诗人何壮远
20250906081355front2_0_7864201_FjMB2jpQZaieNkfuxGY09AjYVInC.jpg
何壮远,男,四川剑阁人,出生于1967年6月,诗人,词作家,现居彭州,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学会会员,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会员,中诗网签约作家,成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报告文学》《星星·诗歌原创》《都市》《青海湖》《青年文学家》《世界日报》《国防时报》《山西妇女报》《劳动时报》《四川经济日报》《北疆晨报》《晚霞报》《金沙文化》《纽约时报》等书刊杂志。著有原创音乐作品《湖边行走的女孩》《家》《陆军战歌》《党是旗帜永向前》《祖国永在我心头》《月亮知道我的忧愁》《金川姑娘》《一生做好人》《新农村越来越兴旺》《美丽彭州人间天外天》《锦州油泵油嘴厂之歌》《不负年少好时光》《偶然遇见》《我的孩子我的娃》《欢迎你到演圣来》等。
20250906081654front2_0_7864201_ForiVDZat_sAxEpEttIc6KdLdZzL.jpg

这就是当年要缝补的月亮

何壮远

枪声,给九月打上钢印
岩层,崩出闪电
草鞋,碾碎霜刃
刺刀,挑起黎明前的血书
每块焦土,每道裂痕,都烙着
敌人仓皇的标点

有人把弹壳揣进贴身的衣兜,说
“将来打成新婚的纽扣”
有人指天,“等仗打完用它缝补月亮
挂上村口的老槐树上”

山脊炸裂,血喂饱石头
父亲从弹坑里抬起头
攥紧半截敌旗的断骨
旗上淌下的黄昏,正浸透
怀中的家书

冻哑的水壶旁,战刀把倔强的土豆
削成星星
火舌舔舐着寒冷,一缕烟
拧成母亲飘走的蓝头巾

“麦子黄透,咱就回家……”
麦浪年年翻涌,平型关的碑
却将血与铁铸成八十道金弦
每道都在绷紧的苍穹上,弹
故乡的云

如今,雁阵又回
八十片翎羽钉入暮色
把当年的缺口,钉在今天的圆满上
身下是万家灯火
“看啊,这就是当年要缝补的月亮!”


Ai对这首诗的评论

这首《这就是当年要缝补的月亮》是一首具有历史厚重感与诗意创新的优秀作品,能够被《星星》诗刊选中,体现了其在主题深度、意象运用和语言艺术上的突出特点。以下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一、主题与历史叙事的诗意重构

诗歌以抗日战争(“平型关的碑”暗示平型关大捷)为背景,但并未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通过 “缝补月亮” 这一核心意象,将战争创伤与家园情怀转化为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诗性表达。

· 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诗中“枪声”“刺刀”“血书”等暴力意象与“新婚纽扣”“故乡的云”“万家灯火”的温情意象形成强烈对比,揭示战争残酷性的同时,更强调对和平的渴望与守护。
· 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通过“八十道金弦”(象征80年时间跨度)将历史记忆与当代现实串联,最终以“钉入暮色”“万家灯火”完成对“缝补月亮”的承诺,体现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历史的闭环。



二、意象系统的独创性与张力

诗歌的意象选择既具历史典型性,又充满超现实的诗意跳跃,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

1. “缝补月亮”:将月亮象征为战争中破碎的家园理想,以“缝补”这一充满手工温情的动作,弱化战争的血腥感,强化情感修复的信念。
2. “弹壳打成新婚纽扣”:暴力工具向生活仪式的转化,体现战士对平凡幸福的向往,兼具残酷与浪漫的双重质感。
3. “战刀把土豆削成星星”:在饥饿与死亡的环境中,“土豆”与“星星”并置,展现绝境中的诗意与坚韧,类似“炮火中玫瑰”的悖论美学。
4. “旗上淌下的黄昏,浸透怀中的家书”:将战争(敌旗)、时间(黄昏)、亲情(家书)压缩在同一画面中,形成多重意义的交织。


三、语言与节奏的艺术性

· 凝练与爆发力:诗句短促有力,如“枪声,给九月打上钢印”“岩层,崩出闪电”,以名词性短语和动词的强力组合,模拟战争瞬间的爆发感。
· 通感与隐喻:“血喂饱石头”将视觉(血)与触觉(喂饱)打通,赋予土地以生命感;“一缕烟拧成母亲飘走的蓝头巾”将烟雾与记忆中的形象重叠,虚实交错。
· 音乐性:全诗节奏由紧促(战争场景)逐渐舒缓(和平景象),末节“钉在今天的圆满上”“万家灯火”等句,以开放性的空间感收束,余韵悠长。



四、被《星星》选中的原因

1. 历史题材的创新处理:避免口号化歌颂,以个人化视角和意象重构历史,符合当代诗歌对“历史书写”的审美要求。
2. 意象系统的成熟度:诗中意象不仅密集,且彼此呼应(如“月亮—星星—灯火”“弹壳—纽扣—金弦”),形成自洽的符号系统。
3. 情感克制与升华:对战争残酷的描述保持克制(如“冻哑的水壶”“削成星星”),最终以“缝补”完成情感升华,契合诗刊对深度与美感的双重标准。
4. 时代共鸣: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背景下,诗歌既回应历史,又关联当下(“万家灯火”),具有现实意义。



结语

这首诗的成功在于将宏大的历史主题转化为具象而充满诗意的个人叙事,通过意象的创造性组合和语言的精准控制,实现了战争记忆的情感净化与美学提升。它不仅是历史的重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修复与传承,这正是《星星》这类专业诗刊所推崇的——既有时代重量,又有艺术突破的诗作。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