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变脸”:川剧的前世今生
川剧《单刀会》剧照
我们有理由相信,川剧这一海纳百川、博大精深、民众基础广泛的地方剧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能不断地推陈出新,并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责任。在没有出路中寻求出路,这也许就是川剧惟一的出路。
华丽“变脸”:川剧的前世今生
|席永君=文
我的故乡曾诞生过被尊称为“川剧圣人”的康芷林(1870~1930)。幼时的我并不知道那是一份荣耀,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四川人,对于川剧还是耳熟能详的。伴随我们成长的不仅有革命京剧样板戏的西皮二黄,也有“康圣人”终其一生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的川剧艺术那充满魅力的铿锵锣鼓和令人眼花缭乱、神秘莫测的变脸。幼时,父亲带我去戏院看川剧,或和三三两两的小伙伴逃学去看火把剧团演坝坝戏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因为,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七十年代,每一次和川剧的亲密接触都如同过节一般。但要细说起川剧的前世今生,可真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
图片
川剧剧照 石鸣|摄
对于川剧的“前世”,川剧研究工作者众说纷纭。“融合说”强调清代“移民填四川”背景和乾隆时期出生于四川金堂、自幼入欧学艺的秦腔川旦魏长生师徒在北京以“新出秦腔”压倒“京腔”的史实,认为是引起昆腔、高腔、胡琴、秦腔、灯调在川流汇并形成川剧的依据;“本土说”根据一些零星资料中提及的“巴歌”、“渝舞”、“蜀伶”、“蜀戏”、“川杂剧”、“川腔”、“川调”、“川戏”以及“四川戏”等词语按时间排列和诠释,认为这些与今日川剧一脉相承,并因此断言川剧“发源本土而孕育于汉唐宋元,萌芽于明代初叶”。而另一派则言之凿凿地认为,川剧孕育于晚清“改良戏剧,辅助社会教育”的背景之下,“最早使用川剧(川戏)这个称呼的,是辛亥革命影响下由康芷林等人组成的著名班社‘三庆会’”。川剧的形成与发展史,实质上是官方高度重视、知识阶层积极介入、戏曲名伶大批参与、城市观众热切呼应——主体“四要素”协力共济的演进史。然而,无论哪一“说”,川剧百年的辉煌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此,把川剧与昆曲两相比较将十分有趣。如果说,“曲高和寡”的昆曲是阳春白雪,那么,川剧就是充满市井气息的下里巴人;如果说,品味传统昆曲,如沐香风、似饮甘露,那么,欣赏川剧则令人荡气回肠、大快朵颐;如果说,昆曲是《红楼梦》中妙玉所居的栊翠庵,那么,川剧就是最直爽的性情中人探春居住的秋爽斋。栊翠庵寂寞清冷,其中的清高滋味非个中人难以体味,浸淫其中能培养一种恬淡温和、锦心绣口的心灵质地,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雅文化;秋爽斋则荡漾着一种天马行空、飒爽泼辣的人生快意。而川剧正具有此种辛辣爽利的特点。
图片
川剧《滚灯》剧照 迟阿娟|摄
由于变脸、喷火等川剧绝技广为天下晓,因此,川剧一般被人们认为比较好看。其实,川剧不但好看,也十分好听。亦雅亦俗的川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方言、声韵、音乐相融合,演变而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并逐渐形成了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和四大支流派,即以唱胡琴戏见长的“川西坝”、以演唱高腔为主的“资阳河道”、以唱弹戏为主的“川北河道”、以重庆为中心辐射涪陵、万州等地的“下川东”四大河道。各河道在做功和表演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图片
川剧《红梅记》剧照
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独特而完美的表演程式,真实细腻,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而偏安一隅的四川也真是个最能创造奇迹的地方,什么东西到了四川人手里,都能玩出乐子来,玩出情趣来,并且还那么潇洒,那么自然,那么漫不经心、从容不迫。比如川剧。一出戏,无非有故事情节,有唱、念、做、打。而川剧却偏不满足,非要闹出个变脸、帮腔、滚灯、踢眼、喷火、耍牙……来,使其舞台表现充满表现主义的意味,更加多彩而神秘,且富于变幻,让你不得不拍案叫绝。这些似乎是江湖艺人的玩艺,川剧硬是由着自己的性子让它们大雅起来,雅的让人心服口服,心驰神往。看川剧,你既看到了四川人的热烈奔放,又看到了四川人的秀气妩媚,还看到了四川人的乐观幽默。曾几何时,那清柔宛转的川剧昆曲,一唱众和的川剧高腔,妙趣横生的川剧灯调,以梆为板的川剧弹戏,咿唔如语的川剧胡琴……令一代又一代川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川人对川剧的痴迷,即使以孔夫子的“三月不知肉味”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
图片
川剧变脸
有高潮就有低潮,有兴盛就有式微,川剧也正好应验了这一无情的历史规律。川剧像八十年代中国大陆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新诗运动,如今已好景不在。读诗的人少了,同样去戏院看川剧的人也少了,且多为中老年人,而年轻人对川剧基本上提不起兴趣。当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日趋多元化,当变脸、喷火等川剧绝活在现代舞台上运用得太泛、太滥,几近沦为街头杂耍,川剧前景如何,出路何在?川剧会不会“生于民间,死于庙堂”?拯救川剧是否也要来一次华丽“变脸”?
图片
川剧吐火
令人欣慰的是,作为单声腔剧种,昆曲艺术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确认了其独特的文化性以及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后,已重返当代视野。我们有理由相信,川剧这一海纳百川、博大精深、民众基础广泛的地方剧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能不断地推陈出新,并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责任。在没有出路中寻求出路,这也许就是川剧惟一的出路。
图片
川剧变脸吸引了“川剧圣人”故乡邛崃市固驿镇的众乡亲 陈瑞生|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