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花轿
邓四平/文
骑大马,挂红花,坐花轿,跨火盆……如此古色古香的民俗婚礼,在农村早已成为历史,对久居闹市的人们而言,更是一种尘封的记忆。
坐花轿,这是旧时川北农村婚嫁礼仪中人们视为明媒正娶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明媒正娶,八抬大轿抬进门。女人们也只有出嫁到婆家这天最为光彩,坐花轿自然也就成为了女人们一生中最为荣耀的事情了。
披红挂绿的大花轿,轿顶上插有喜鹊、凤凰或者八仙过海等吉祥如意的花鸟人物,轿门的门柱、抬扛都用大红的油漆漆得光彩夺目,鲜艳漂亮。花轿有四人抬的,也有八人抬的,四人抬的较为普遍。轿围多用红绸或红缎制成,织锦刺绣,很是讲究。坐轿的新娘,上轿之前全身上下也都要穿戴一新,大多都是大红的颜色,喜庆吉祥,鲜艳夺目,上穿红袍,下穿红裙,腰系两面铜镜,前小后大,名曰“驱邪镜”,又叫“照妖镜”。据说如果花轿抬在路上遇见妖魔鬼怪,或遇其他人家死人出殡等等晦气之事时,那“驱邪镜”便可逢凶化吉、驱邪保佑平安等等。
抬轿子的轿夫、锣鼓手身穿长及膝头的绿色或青色彩衣,头戴斜插鸟翎的大帽,与喜轿相映成辉。敲锣打鼓的吹鼓手的数量也要成双成对,办喜事都喜欢双数,好事成双,图个吉利。轿夫是凭借力气和技术吃饭的活计,不仅要健壮有力,而且要训练有素,协调配合,团结一致。几名轿夫统一行动,快慢一致,步伐协调,配合默契。即使快速行进,也能不颠不晃,保持平稳。轿后的轿夫,视线为轿身遮挡,看不见路面,为防发生滑跌等事,轿前的轿夫时而呼喊,时而示意。他们之间有一套术语,前面喊一句,后面就会复述一句,以示“知道了”。如前面喊:“左门照”,意即左前方有障碍物。“右蹬空”,意即右前方地方有坑。“左脚滑”,意即左前方地面有水。又如,前面喊:“右边一朵花”,后面回应:“看它莫踩它。”实际上那是前面的轿夫提醒后面的轿夫,在花轿右边的地面上有一堆牛粪。这样喊的目的一是文雅,二是提醒抬轿之人不要踏在牲畜粪便上面脏了鞋子。
新娘坐在花轿里,从上轿到路上,有泪无泪,一路上都要轻轻地哼着,这叫“哭嫁”。表示用泪水去旧迎新。倘若不哭,那就不吉利,直到婆家下了花轿就可以不哭了。
新娘上轿以前,娘家的父母往往都要用红纸包上一些钱,叫“封红包”。轿子抬到路上,轿夫说要爬坡、上坎、下沟、过河等时,新娘便要将红包里的硬币“叮当”“叮当”地丢在轿里,轿夫听到响声就知道给了赏钱,便抬得更加稳当,更加起劲。如果没听到响声,轿夫就会故意作弄轿里的新娘,时而把轿子抬起歪斜起伏,时而把轿子抬起颠簸摇晃,坐在轿内的新娘就像在大海行船一般,上下起伏不定,难受极了。于是聪明的新娘便连忙丢“红包”,硬币落地,“叮当”之声不绝于耳。轿夫则高高兴兴地又改变抬轿方式,有节奏地缓慢而行。
由于嫁娶者经济条件各有不同,花轿的规模也有小有大。小规模者,一乘四人抬的小轿。中规模者,一乘八人抬的大轿。大规模者,新娘坐一乘八人抬的大红喜轿,送亲客、迎亲女宾又各坐一乘绿喜轿。花轿前吹鼓手鼓乐喧天,花轿后抬着嫁奁的相帮兄弟晃悠晃悠,欢天喜地,得意洋洋。富裕人家打发出嫁女儿,动辄就是几十台嫁奁,箱、柜、桌、椅,被子、蚊帐,锅、碗、盆、瓢一应俱全,甚至连便桶都有,漆得红彤彤的。热热闹闹,排场极了。即使小户人家也少不了十台八台,一生仅此一回,儿女都是父母心头肉,谁肯在男方面前丢了面子呢。
小时候,我在永兴街上常常看见嫁女抬嫁奁的队伍从我家大门前过路。有的人家嫁女打发女儿二十四抬嫁奁。抬嫁奁的相帮兄弟雄赳赳、气昂昂,个个都仿佛是上前线打了胜仗的将士在得胜回朝一般得意洋洋。抬嫁奁的队伍前后长达几十米,蜿蜒成一条长蛇阵一般壮观。街上的人们便站在路边羡慕不已地看热闹,看稀奇,嘴里不断地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我们这些碎娃儿便挤在人群里大声起哄:“新干娘,奶奶长,从兴隆一直扯到杜家场。新干娘,奶奶长,从兴隆一直扯到杜家场…….”
出嫁的新娘坐在晃悠晃悠的大花轿里,前边也专门安排有娘家的人负责“挡轿门”,并跟随一大队送亲的娘家人,叫作“送亲客”,这都是向男方表示新娘子的娘家人是有头有脸有势力的,这样新娘子今后在男方家中才有地位,才不会受到欺负。挡轿门的人往往是新娘家中最小的弟弟担任,被称之为“挑油罐的小舅老倌”。
时代在前进,人们对婚嫁礼仪的认识和爱好也渐渐变化了。解放以来,坐花轿的习俗逐渐改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即使农村出嫁的姑娘也改坐汽车客车了,现在城市里则改坐轿车或者车队游行了,看上去气派得很,这是过去的新娘子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如今,家乡人民正在全力打造嘉陵第一桑梓国家AAAA级旅游区,在嘉陵第一桑梓景区的周子古镇下河街里,每每一到逢年过节,那久违多年的大花轿便又披红挂绿光彩夺目地闪靓登场,抬轿子的人打扮得喜气洋洋,坐轿子的人也打扮得喜气洋洋地坐在那鲜艳漂亮的大花轿之中,在嘹亮的唢呐声中,在铙、钹、锣、鼓的敲敲打打之中,在喜气洋洋的人山人海之中,人们的心灵仿佛又回到了那遥远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