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名家肖德美出演《彩楼记》带动德阳川剧事业发展
2025-09-08 16:00 发布于:北京市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8日电 9月7日晚,作为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剧目,川剧“八大记”之一的经典大幕戏《彩楼记》在成都市锦江剧场上演。
《彩楼记》剧照。肖得美工作室 供图
川剧《彩楼记》由德阳市铜锣川剧院(德阳市川剧团)、四川省戏曲名家肖得美工作室联合演出,由陈国礼担任艺术总监、剧本整理,肖德美、刘谋远任传承导演,杨波担任制作人,汇聚了音乐唱腔设计何宾、司鼓赵会冲、领腔李秋华等主创,梅花奖得主肖德美、虞佳领衔主演。 作为川剧传统戏“江湖十八本”之一,《彩楼记》源出南戏《破窑记》,讲述了宋代宰相刘懋(张庆模饰)之女刘翠屏(虞佳饰)于彩楼抛球择婿,绣球端中穷秀才吕蒙正(肖德美饰)。蒙正随翠屏入府参拜,谁知刘懋嫌其贫穷,执意悔婚。翠屏不从,二人被逐出相府,同到寒窑居住,安贫度日。后来,蒙正上京考中状元,衣锦荣归、一家团聚。 “这部戏是川剧八大记之一,影响很大。”肖德美表示,他第一次《彩楼记》是在1984年。41年后,本次重新编排的《彩楼记》将原剧的3个多小时压缩为两个小时,在保留“穷生戏”精髓的基础上,对剧情节奏、音乐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改动,强化“手眼身法步”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等,更加贴合现代观众审美。 “作为地方剧团,我们求新求变,主动出击寻找名家工作室合作。”德阳市川剧团团长杨波表示,此次《彩楼记》“老戏新唱”,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希望能吸纳新人才,后继有人。 重排经典,绝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从项目一开始,以德阳市川剧团团长杨波和陈国礼、肖德美为首的主创团队便确立了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如何守正创新,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吸引年轻观众观看,是主创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杨波是本次复排《彩楼记》的项目负责人,专攻丑角的他,在剧中饰演了唐七一角,其滑稽的动作,诙谐的语言,令人捧腹大笑。杨波透露,德阳市川剧团已经有30年没有排演过大幕戏了,这些年一直只有折子戏、小戏,上一次排演大幕戏,还得追溯到1995年的《草鞋县令》。而排演大幕戏,最能体现一个剧团的综合实力,也一直是德阳川剧人这些年心底的一个梦。去年底,当肖德美找到德阳市川剧团,表达合作意向时,双方一拍即合。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杨波是有信心和底气的——德阳市川剧团有强大的人才班底,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 “大家心里有一个共识,只要能为德阳川剧的发展添砖加瓦、添柴加薪,只需要一声招呼,别的什么也不用说,这让我感动。愿这场时隔30年的大幕戏的排演,能够为德阳川剧的发展翻开新的一页。”杨波如是说道。 肖得美工作室是2022年公布的四川省首批戏曲名家工作室之一。用肖德美的话来说,这次与德阳市铜锣川剧院(德阳市川剧团)共同复排《彩楼记》,是一次“强强联手”,也是他继文华大奖剧目《草鞋县令》(饰演杨承祖)之后,与德阳方面的第二次合作。 “德阳市川剧团底蕴深厚,历史上有‘四大名丑’之一的刘成基、著名生角司徒慧聪、‘川西第一刀’尹华宣等名家,当代也涌现出李乔松、杨波等名角。”除此之外,这次合作,还被肖德美视为对其恩师蓝光临先生的一种怀念与追思——20世纪80年代,川剧泰斗蓝光临先生,与德阳市川剧团的优秀演员合作了八个经典折子戏,并录制成视频流传下来,至今仍是中青年演员学习的范本。 “德阳又是川剧之父李调元的故乡,发展川剧,振兴川剧,责无旁贷。”肖德美真诚希望,通过本次合作,借助其戏曲名家工作室的资源和影响力,带动地方川剧事业的发展。(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