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6|评论: 0

成都“主城区、二圈层、三圈层” 发展差距有多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1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都,这座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新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已在2025年突破2147.4万,2024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11.3亿元,但这个庞大数字背后,并非均衡发展的图景。
根据最新发布的各区数据,成都一圈层(传统主城五区)常住人口合计581万,而二圈层(龙泉驿、新都、温江、双流、郫都)已达846万,远远超过主城区。三圈层则面临人口增长停滞甚至减少的困境。
这座拥有21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内部正上演着一场惊人的分化大戏,成都各圈层之间的差距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一是人口规模:双流“一骑绝尘”,青白江新津被遗忘
从人口分布看,成都市域范围内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哑铃”形态。一端是双流的“单区独大”,另一端是青白江、新津的“灯下黑”。
2025年数据显示,双流区常住人口达到279万,这个数字不仅比第二名郫都区(169万)多出110万,更比一圈层人口最多的成华区(141万)多出近一倍。
青白江和新津则成为人口最少的两个区,分别只有51万和41万人口,合计不到双流区的三分之一。这种规模落差凸显了成都各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均衡。
二是人口结构:优质人才西南聚集,老龄化北高南低
成都不仅人口数量分布不均,人口质量也存在明显差距。根据2024年公布积分落户数据,锦江区、青羊区、双流区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占比(本科及以上+中级职称以上)分别为38.6%、36.4%、34.9%,远高于青白江(19.1%)和新津(17.8%)。
优质公共服务、总部经济、三甲医院、国际学校构成“隐形门槛”,把学历型、技能型外来人口牢牢锁定在锦江—青羊—天府三街—怡心湖这条“西南黄金走廊”。
年龄结构同样呈现明显区域特征。青白江60岁以上人口占比23.4%,新津22.8%,而双流仅12.1%。轨道交通3号线、19号线把大量年轻上班族送往城南,却把老龄人口留在城北远郊,形成了明显的“老龄洼地”。
301ba45b0e6e4118beb5763d089ce6fb~tplv-tt-origin-web:gif.jpeg

三是经济实力:GDP与创新能力的双重差距
成都各圈层经济实力的差距同样惊人。2024年GDP数据显示,双流达到2200亿元,龙泉驿1630亿元,而青白江和新津分别只有680亿元和560亿元。
地均GDP的差距更能说明问题:双流为2.2亿元/km2,锦江区高达12.4亿元/km2;而青白江仅0.7亿元/km2,新津0.6亿元/km2。这意味着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核心区几乎是远郊区的20倍。
创新能力各区域也存在显著差异。科研投入占GDP比例:双流3.4%、郫都3.1%,青白江1.6%、新津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双流1200家、郫都950家;青白江210家、新津180家。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双流46件、青羊52件;青白江9件、新津8件。这些数据表明,远郊区域的产业链仍停留在“港口+仓储+初级加工”阶段,缺乏高附加值环节。
四是房价与地价:市场投票的结果
房地产市场作为区域发展的晴雨表,也清晰地反映了各圈层的差距。2025年7月成都贝壳指数显示,一圈层锦江区二手均价3.4万元/㎡,青羊区3.2万元/㎡。
二圈层双流怡心湖板块2.8万元/㎡,而青白江主城区仅0.85万元/㎡、新津岷江新城0.78万元/㎡。低房价并未转化为吸引力,因为配套短板让“性价比”大打折扣。
土地市场更是体现了开发企业对不同区域的信心差距。2025年上半年成都楼面均价达到10986元/㎡,其中一圈层均价19460元/㎡,环比上涨10.6%,二圈层均价7280元/㎡,环比上涨4.6%,三圈层均价3258元/㎡,环比上涨8.6%。
五是公共服务:医疗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成都公共服务资源的分布差距也比较大。
例如千人床位数:锦江区9.8张、青羊区9.1张、双流7.2张;青白江4.1张、新津3.9张。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一圈层23个、双流4个;青白江、新津空白。对于高端人才而言,“拖家带口”首先问“有没有华西”。
教育资源同样分布不均。优质小学+初中密度(每10万人):锦江区5.4所、青羊区5.1所、双流区3.2所;青白江1.3所、新津1.1所。
省级示范高中:锦江区4所、青羊区3所、双流2所;青白江、新津各1所,且为近年新晋。国际化学校:锦江区6所、青羊区5所、双流3所;青白江、新津各1所。
六是交通设施:轨道上的“剪刀差”
交通基础设施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各圈层之间的分化。目前成都轨道运营里程652公里,其中城南片区(含双流、高新、天府新区)独占240公里,占全市37%。
城北片区(含青白江、新都北、彭州)仅41公里,占比6.3%。19号线二期、30号线一期将在2025年底贯通双流全域,而青白江仍在苦等S1线(宝成铁路公交化改造)批复。
0c445aee27fd41308a61ed367b0d78ce~tplv-tt-origin-web:gif.jpeg

面对各圈层之间的明显差距,成都市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以求再平衡。包括:
轨道北进——把S1、S6、D2线写进“十五五”开工清单,青白江必须靠市域铁路“破墙出圈”。
公服跨圈——由市卫健委牵头,2026—2028年在青白江、新津各落地1家三甲综合医院分院;市教育局统筹,在两地各引入1所K12国际化学校。
文化IP再造——青白江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打造“一带一路”国潮消费季;新津以“水城”为底本,开发沉浸式水上演艺、数字夜游。
教育提升——2026—2028年实施“名校北跨”计划:树德中学、七中育才分别在青白江、新津领办九年一贯制分校。
医疗政策切口——2026年底华西医院、省医院分别在青白江、新津落子“直属分院”,首期床位各1000张。
我以为,成都在下一轮能级跃升时,关键不在如何继续喂大双流,而在于如何让青白江、新津这样的“角落”也能发光。
只有把“哑铃”锻造成“橄榄”,成都才真正具备冲刺国家中心城市的底气。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