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极光新闻 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网络热议,配文内容为:
下班去捡菜,年轻人流行起“0成本生存”,商户还热情送,主打一个不浪费“,边角料”成了生活里简单的快乐。
视频后面的评论区热闹而清醒:
不少00后,甚至是更小的年轻人,当我下班后去菜市场,能捡到什么?商户还热情送,主打一个不浪费?“边角料”居然成了生活里简单的快乐?就连捡菜也被说的如此清新脱俗?都开始“上吊”了还以为在荡秋千?真是正能量满满啊!祖国的花朵都成叫花子了还一阵猛夸呢?主持人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竟然能忍住不笑场,很骄傲啊!照这样下去,早晚能把易子而食说成私房小菜了?
面对这段小视频,我琢磨了很久,还是感觉不吐不快。
这家官媒的无耻在于,捡菜这事被报道出来,居然成了很励志的“小确幸”?硬生生把年轻人的生存焦虑熬成一锅正能量鸡汤。
极光新闻这段“下班捡菜成年轻人快乐源泉”的视频,在网上激起的不是共鸣,而是满屏扎心的吐槽。镜头里,菜市场的残叶、断根蔬菜被年轻人弯腰捡起,商户递菜的动作被定格成“热情不浪费”,配文更是把这场景包装成“0成本生存的简单快乐”。可评论区里,00后的一句反问戳破了滤镜:“要是钱包鼓,谁愿意蹲在菜市场捡边角料?”
先别忙着给“捡菜快乐”贴“正能量”标签,让我们来拆穿这层精心缝制的“文字戏服”。所谓“0成本生存”,翻译过来不过是口袋空空的无奈。年轻人不是闲得没事干去菜市场寻宝,而是扣完房租和通勤费等支出后,工资卡上的余额比脸还干净,只能退而求其次捡点能下锅的边角料,就像饿到眼冒金星时啃馒头渣,没人会真觉得馒头渣比热馒头香。捡菜不过是“没得选”的现实困境罢了,可怎么一到了某些媒体嘴里,这没得选竟成了“主动拥抱低碳生活?”这是把生存压力熬成了“小确幸鸡汤”的节奏啊!喝起来确实很甜,但咽下去全是苦。
更滑稽的是这家媒体那股强夸的劲头。主持人一本正经的面对网友念“边角料是生活里的简单快乐”,观众就忍不住怀疑:是不是镜头外有人举着提词器,把“心酸”二字改成了快乐?把捡剩菜说成节约美德,把没钱买新鲜菜说成精致的生存智慧?我看,主持人这功力厉害到都把裸奔直接说成回归自然,把熬夜加班说成了奋斗人生。如果年轻人的现状都照主持人这逻辑推演下去,下次是不是该夸月光族是精准控制消费的理财达人?该夸租地下室也是贴近大地的居住艺术呢?网友调侃的那句“把易子而食说成私房小菜”,看似极端,却戳中了主持人这种美化术的荒诞,再难的现实困境,只要裹上“正能量”的糖衣,就能变成了值得炫耀的生活态度?
没人否认节约是美德,但捡菜和主动节约根本不是一回事。现在的年轻人,刚毕业就撞上个就业难,找到工作的,薪资可能还没十年前的前辈高,房租却翻了几番。有网友算过一笔账:在二线城市,月薪5000块,扣掉2000房租、500通勤费、300水电费,剩下的2200要管30天的饭,平均每天不到75块。这时候,菜市场的边角料就不是快乐,而是“能省一块是一块”的生存策略。可某些媒体偏要把这种策略包装成“年轻人的生活新选择”,仿佛他们天生就爱捡菜、不爱花钱,这不是媒体不懂年轻人的难,而是故意把他们的“难”藏了起来,只把“甜”的表象鸡汤端给观众看。里子都早已千疮百孔,烂的不行了,可面子上还在搞屎上雕花那一套,这难道不是另外一个视角的把伤口撕开给大家看么?哄鬼哟?
媒体真正该报道的正能量,不是把“上吊”说成荡秋千,把“拮据”说成“精致”,而该是让年轻人不用靠捡边角料也能吃得起新鲜蔬菜,是要去追问导致这个捡菜的背后的原因,是不用为了“0成本”而去牺牲的生活质量,是多关注就业市场的寒意,多呼吁薪资水平的提升,而不是拿着镜头蹲在菜市场,把年轻人的无奈拍成励志短剧,然后鼓励其他的年轻人也跟学捡菜市场的边角料。
我扯长说,如今是网络时代了,每天大家都在拿手机刷新闻,可忽悠久了,再傻逼的羊儿也不再是傻子,就像居委会的麻将馆打麻将的太婆太爷们的争吵,不可能回回都输,每次都怪手气和牌技不好,你敢说这麻将机没假?你几个联合起来“三打一”,真当我心里不明白吗?可不能老骗我吧?饿肚子的滋味,不会因为一句快乐就变甜,生存的压力也不会因为裹层正能量就消失。媒体,特别是官媒应当负起责任,少点文字美容,多点对现实的正视,才是对年轻人真正的关心。不然,下次再拍“捡菜快乐”,不如让媒体小编先去菜市场蹲一周,尝尝把边角料当晚餐的快乐到底是个什么滋味?透过这个短视频我才明白了,他们掌握着得天独厚的话语权却为什么也会有能力把纸媒做死的那么难看,倘若再这样忽悠下去,做纸媒死了,哪怕换了赛道做新媒体,也一样会死的梆硬,不信走着瞧。
关注“谢歌说事”,看热点新闻事件,给你不一样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