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四溢,笔走龙蛇。这不是古装剧现场,而是第四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的真实现场。提起书画,总有人觉得是“老先生”专场,但看看这群青少年比赛书画,玩得可能比你想的更潮、更燃! 比赛现场 图据川观新闻
青少年笔尖不仅流淌着墨色丹青,而且是文化的基因与民族的未来,传习之火必将绵延赓续,长久不熄。我们看看这滴墨落下,究竟能晕染到多远?
一
作为一场文化传承的现代转化实践,传习大会的意义,早已超越比赛本身。 以传统水墨为载体,锚定文化传承,辐射力持续提升跨越。“传习”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仅仅是学习、温习,更是践习和实习。本届传习大会通过全省决赛、书画公开课、优秀作品展、美育教育交流与嘉年华等丰富形式,吸引了历届最多的参与者;线上线下辅导培训,更是凝聚了近200万名师生关注的目光。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更多来自甘孜、阿坝、凉山等地的孩子们,也通过城乡青少年宫等平台,握起了笔,融入了这场文化的对话。
比赛现场 图据川观新闻
拿出“高考”的标准,构建权威评价体系。传习大会的目标,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严格参照国家教育考试标准要求,由省教育考试院按规定赛前1个月组织专家补充题库、赛前7天抽选考题,以高考试卷密级完成组卷、印刷、运送。组赛“实打实”,评审“背靠背”,监督“面对面”……不仅保障了赛事公平,更赋予传统文化传承与主流学科同等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传习并非空洞的口号,公平与普惠,是这场比赛最温暖的底色。比赛组织开展的书画创作比拼、课例推选等系列选拔及特色活动,吸引近23万名学生和2000余名教师参与。首次探索面向全国中小学生进行网络推选,吸引省内外2700余名青少年踊跃投稿、近1000万人次投票。当传统书画遇见“流量”,它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雅事,而成为可亲近、可触摸、可传习的活的文化基因。
二
传习的笔墨,正不断拓展着文化传承的渠道,丰富着美育的形式,更融入文旅产业,激荡出增强文化自信的层层波澜。 拓宽美育的边界,让书画成为生活的在场者。不同于其他赛事,传习大会坚持“技道并重、师生同行”,既比拼素养,也锤炼创作。为弥补中小学书法师资的不足,书画名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教育研究者走出书斋与工作室,共探美育新路径。公开课不仅传艺更传递学理与审美,笔墨之间见人格、见精神。
说走就走,跟着艺术赛事去旅行。今年,传习大会携手遂宁等地,推出文旅优惠套餐,尝试以赛事带动文化消费。参赛师生可享受景区免票、食宿优惠,至8月底,相关区域客流量增长约20%。一旁的非遗集市、农副产品展销,更让这场书画之旅,增添了几分烟火气与人情味。
比赛现场 图据川观新闻
三 真正的传习,并非刻板复制东方生活范式,而是让传统与现代深情相拥。 传统书画也能数字创新。本次传习大会统筹省直媒体开展书画公开课、嘉年华,创新推出《书画“星”动力》《书画传习进行时》《道义解字》等网络专题。同时还开展“笔墨当潮”书画短视频挑战赛,让水墨意境,为快节奏的数字生活按下0.8倍速键,美育的内涵与形式与时俱进。
多元拓展现场体验,点亮传统水墨之光。搭建“笔墨当潮”互动体验区,开设数字云展,开设书画非遗集市……笔走龙蛇间,书法刚劲与灵动跃然纸上;墨色浓淡中,山水意境与生机恣意晕染。
这是一座擂台,更是一座桥梁。如何在传统笔墨中融入当代视角?书画教育如何真正走进校园日常?在这里有了坚定的答案。个性化服务需求更凸显细节的用心度,在书法类创作试卷中恢复使用繁体字命题,在决赛现场增设服务台提供字典查阅、烘干、裁纸等服务,让参赛的温馨氛围感拉满。以“陈子昂的朋友圈”为脉络,串联名作名画赏析、参赛作品鉴赏等环节,学史知史、体悟体验,书画传习一站搞定。
文化传承,强国有我。少年落下的一笔一画,答的都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之卷。当少年提笔,它便是潮流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