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6|评论: 0

德阳作家袁竹的文学评论上了“英国华商报”生活·社会副刊头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2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阳作家袁竹的文学评论上了“英国华商报”生活·社会副刊头条




李栎
f0c2311360af498292029a4390492abf.jpeg
2025年9月12日,“英国华商报”生活·社会副刊用头条半版篇幅隆重推出袁竹撰写的文学评论《论张俊彪与古尔纳的文学对话及人类精神共振》一文。全文如下:
2025 年 6 月 27 日下午,伦敦晴空万里,2021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籍作家古尔纳与中国作家张俊彪的文学对话,在当地双塔酒店一楼大厅如期启幕。当承载着中国陇东农耕文明的老布,以其粗粝质感与蕴含桑给巴尔海洋气息的温润珊瑚在掌声中 “相遇”,一场跨越黄土高原与印度洋海岸的文学交流,悄然打破了文明间的地理隔阂。张俊彪与古尔纳,这两位分别扎根 “土” 与 “海” 的书写者,以各自深厚的文化根系为脉络,编织出一幅展现人类共同精神的图谱。他们的创作,既是对本土独特经验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全球化时代文化身份危机的理性回应,在充满差异的叙事中,搭建起超越地域限制的人性共鸣空间。
一、文化根脉的双向守护:在历史褶皱中锚定精神坐标
张俊的文字,宛如陇东高原厚重的黄土层,层层叠加间,沉淀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从《刘志丹的故事》里老红军用稻草裹身御寒的细节,到《幻化》三部曲中窑洞炕上羊毛毡散发的质朴气息,他始终以微观视角切入,解构宏大的历史叙事。当现代性浪潮汹涌袭来,不断冲击着黄土高原上传统的窑洞群落时,他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即将消逝的文化符号 —— 皮影艺人马老汉手中灵动的刻刀、信天游歌手喉头婉转的曲调。这些文化基因,在他的笔下不再是静态的标本,而是化作鲜活的历史印记。他的创作并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在《隐在心中的高山大河》中,通过农民执着守护古树的故事,他深刻揭示出土地伦理中蕴含的生存智慧,让黄土高原的文化肌理在时代变迁中依旧保有生命力。
古尔纳的文字则似桑给巴尔的潮汐,在殖民记忆与离散经验的海岸间往复冲刷。《天堂》里少年优素福遗忘母语时内心的震颤,《海边》中萨利姆抚摸旧照片时滑落的泪滴,这些微观叙事串联起被宏大殖民历史遮蔽的个体创伤。他坚决拒绝将故乡简化为充满异域风情的想象符号,而是凭借斯瓦希里语独特的韵律、丁香种植园里辛勤的劳作细节,重新构建起被殖民者话语割裂的文化主体性。当全球化浪潮将桑给巴尔的老集市变成商业化的文化 “秀场”,古尔纳的书写犹如一张打捞海底沉船的渔网,让那些被洋流打散的文化碎片,在文本中重新拼接成完整的精神图谱。
两位作家对文化的坚守,本质上是对 “根” 的不同诠释:张俊彪在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中,不断挖掘历史的纵深感;古尔纳则在对记忆的重构中,搭建起一条精神返乡之路。但他们共享着对文化本质的深刻认知 —— 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堆砌表面的符号,而在于激活传统中流淌的人性温度。
二、身份焦虑的双重书写:在现代性浪潮中打捞精神锚点
城镇化与全球化的双重冲击,在两位作家的文本中投射出相似的身份困境。张俊彪笔下的陇东青年马晓军,在城市冰冷的流水线与故乡温暖的窑洞之间徘徊;古尔纳塑造的萨利姆,在伦敦狭小的餐馆与桑给巴尔辽阔的海滩之间挣扎。他们的困境,本质上都是现代性催生的 “精神悬置”。这种焦虑并非简单的文化适应问题,而是传统价值体系崩塌后,人们面临的意义真空。
为了寻找破解困境的路径,张俊彪在《塬上人家》中让 “敬土地神” 的传统仪式重现,暗示传统仪式在维系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古尔纳则让《海边》的主人公通过书写斯瓦希里语日记,重新建立与母语的 “脐带” 联系,揭示母语作为文化 DNA 的深层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拒绝将身份焦虑简化为 “本土” 与 “外来” 的二元对立困境。在《幻化》三部曲中,张俊彪笔下的主人公黎可夫,在官场的复杂与故乡的纯粹之间往返,最终在黄土高原的晨曦中寻得精神平衡;古尔纳在《离别的记忆》里,让阿卜杜拉在伦敦的文化沙龙中,用桑给巴尔的记忆编织起一张情感网络,证明身份可以是流动、复合的存在。这种对 “第三空间” 的书写,打破了 “本土 / 外来” 的机械划分,呈现出身份认同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他们的笔下,消解身份焦虑的终极方向指向同一个终点 —— 对人性尊严的坚守。无论是陇东农妇李桂兰纳鞋底时细密的针脚,还是桑给巴尔渔民在海边吟唱的悠扬渔歌,文化符号最终都转化为具体的生存姿态。这种从文化焦虑到人性关怀的叙事转向,让他们的作品超越了地域文化记录的层面,成为映照现代性普遍困境的人类镜像。
三、文学对话的超越性:在差异叙事中构建共通诗学
在伦敦的文学对话中,张俊彪将黄河与桑给巴尔海并置的瞬间,揭示出两位作家创作的深层共鸣 —— 对 “沉默者” 的关注。张俊彪 “为陇东农民立传”,古尔纳 “为离散者发声”,看似聚焦的群体截然不同,实则都秉持着对边缘叙事的伦理担当。他们拒绝将笔下人物当作展示文化的标本,而是赋予其完整、丰富的情感光谱:《隐在心中的高山大河》里老红军穿过的布鞋、《天堂》中优素福对母语的困惑,这些细节让 “沉默者” 的灵魂在文本中获得了言说的可能。
这种共鸣的底层逻辑,是对文学 “人学” 本质的回归。当张俊彪描写刘志丹在窑洞炕角为孩子掖被角的细节,当古尔纳刻画父亲在海边抽烟时的落寞剪影,他们都在解构宏大叙事中 “英雄” 与 “受害者” 的固化标签,还原出人物作为 “人” 的主体性。伦敦礼堂里,孩子们拼接的世界地图,正是这种共通人性的具象化表达 —— 黄土高原的信天游与桑给巴尔的渔歌,在 “爱” 的哲学内核中达成和谐共鸣。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他们的对话预示了全球化时代文学的新使命:文学不应致力于消弭差异,而应在差异中发掘共通的情感密码。张俊彪 “真诚书写身边人事” 的创作理念,与古尔纳 “用本土故事传递人类情感” 的追求,共同指向文学作为跨文化桥梁的可能性。当《幻化》三部曲中展现的人性挣扎在伦敦引发热烈讨论,当《海边》里的身份焦虑让陇东读者产生共鸣,文学完成了对地理与文化边界的双重超越。
四、AI 时代的文学坚守:在技术浪潮中守护人性微光
面对 AI 写作的冲击,两位作家的技术观呈现出辩证的一致性。张俊彪将 AI 比作 “木匠的刨子”,认可其作为工具的实用价值,同时强调 “工匠手艺”—— 即人类独特创造力与情感注入的不可替代性;古尔纳则警惕技术可能导致的 “文化同质化”,呼吁守护文学中承载的 “生命痕迹”。这种共识的背后,是对文学本质的深刻认知:当 ChatGPT 能模拟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形态,却无法复制 “油泼面刺啦声响” 中蕴含的母亲记忆;当 AI 能生成桑给巴尔日落的像素画面,却丢失了父亲手掌传递的温度 —— 文学的不可替代性,正在于其承载的真实生命体验。
他们的思考,为 AI 时代的文学突围指明了方向:张俊彪 “深入生活肌理” 的创作态度,与古尔纳 “挖掘记忆温度” 的书写方式,共同诠释了 “技术为体,人文为魂” 的创作原则。在《泥土与海水的约定》这一想象中的合作作品里,两人的携手不仅是文本层面的对话,更像是对人机共生模式的隐喻 ——AI 或许能加速文化符号的传播,但若想赋予符号情感重量,唯有人类作家能够做到。
结语:在文明互文中书写人性永恒
伦敦雨幕中的这场文学相遇,虽是一次偶然的文学事件,却成为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寓言。张俊彪与古尔纳的创作,如同两束来自不同经度的光,在人类精神的穹顶下交织成绚丽的彩虹。他们用作品证明,当文学深深扎根于具体的文化土壤,同时又超越地域的局限性时,便能在差异中发现共通,在断裂处重建连接。
在这个被技术切割、被意识形态撕裂的世界,他们的文字如同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黄土高原的窑洞与桑给巴尔的海滩,本质上都是人类栖居的精神家园;黄河奔腾的河水与印度洋涌动的浪花,终将在人性的海洋中汇聚成永恒的潮声。当埃莱娜・西苏提及冰心的 “爱的哲学”,当两位作家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文学的终极价值已然清晰 —— 它不仅是文化的镜像,更是承载人性的诺亚方舟。在文明的褶皱处,在历史的幽微处,那些关于爱、尊严与坚守的故事,终将穿越语言与时空的阻隔,成为照亮人类精神的永恒光谱。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