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母校著春秋
李旭葵
翻开厚重的书稿,沿着墨韵的余香,走进光荣与跋涉的百年校史,是桃李与梦想共缤纷的风雨历程,有说不出来的激动和感慨,有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的学子情怀。
我们这一代,生不逢世。1960年秋季,从邛崃县第一初级中学毕业,考进了令人羡慕在川西坝由邛、蒲、大、名四县(邛崃、大邑、蒲江和邛崃县)联办的“省立邛崃高级中学校”。1957年刚考进初中,就遇到了不堪回首的整风反右运动。五十五万知识分子精英被“阳谋”,被突然戴上右派帽子遭到了惨不忍睹的厄运。在右派中,也有我尊敬的学校老师。随即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狂热口号声中,跑进了“共产主义天堂”的人民公社,做起了“吃饭不要钱”的黃梁梦。高中读书,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却从人民公社的天堂跌到了饿殍遍野的三年大饥荒。在挖树根摘野菜谷糠填肚子的苦日子里,一个个被饿得来脸黄肌瘦,头昏眼花,脚肿难眠,悲酸的泪水常常浸湿了被子。好不容易从饥寒交迫中死里逃生,却又经历了半天读书半天劳动勤工俭学的折磨。后来,又被卷入了无休止阶级斗争政治运动的波涛旋窝,把人弄得来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精疲力竭,一脸茫然……。
出身于贫穷人家子弟的我,能从饿殍遍野的三年大饥荒死人堆里逃生,竞然还能从高中毕业,这算是我家祖辈三代修来的缘分。
从小爱好美术的我,原来准备报考美院。当年国民经济临近崩溃的边沿,大学学校被整顿、裁减,美术学院不招生。只好乖乖地听老师的话,放弃了高考的机会,为了求生而进入了社会参加工作。
当年读书期间,学校接上级通知将七个班被裁减为五个班。因此,在邛崃中学高六三级二班曾经读书的同学有62名。在2013年的秋天,除了毕业后4位同学病逝外,还有58名同学全部从大江南北的四面八方相聚,共庆高中毕业五十周年。叙旧情,述别离。听不厌的是寒窗旧话,说不完的是人生酸甜,留下的是同窗情念,忘不掉的是恩师情缘。
用大量难得的完整史籍资料和罕见的详实珍贵照片,印制了精美的《风雨人生五十年》邛崃中学高63级2班高中毕业五十周年纪念画册,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
邛崃中学校己九十多岁的王世康语文老师,看到了纪念册,非常激动。约见了我,给了我他担任学校校史执行主编写的《邛崃中学校史编写提纲》,再三要求我这个学生来完成他未能写出的《邛崃中学校史》。我才知道,学校先后经历过两任校长,还曾专门拨专款,并组织学校相关人员组建了编委会,历经七八年的努力未果。王世康老师知道我处世低调,相信在香港和大陆曾先后出版近十本书,还是当地最早加入省作协的学生。
九十多岁的全国优秀教师苏步康老师病危在床,临终前含泪曾紧紧地拉着学生的手,再三嘱咐我,一定要写出校史,让他死而无憾。
虽然不是学校的教职员工,但是是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得到的知识传授,延续千年文脉,传承文化基因,有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懂得感恩,知道反哺,老师的托嘱,是对学生的信任,因此我爽快地答应了。还有学校今已作古的吴元春、周玉珍、饶用唐等退休老师,生前得知写校史,非常高兴,都专门提供了不少私人珍藏保存的照片和资料。
世上就有这么遇巧的事,那是上天的恩赐安排,偶然间从一位针棉厂的退休职工那里得知,1914年的《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同学录》仍然保存完好。惊喜兴奋的我,经过几番波折,不仅看到了珍贵的原件,还得到了1914年《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同学录》的复印件。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历史珍贵文物,它见证了邛崃中学的前身,是百年校史不可质疑的物证史料依据,在巴蜀地区的中学校史中也是难得罕见的。
历经一百多年岁月沧桑风雨,仍然保存完好《邛州县立联合中学校同学录》上的文字记载,邛崃中学的前身是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还明确记载创建于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当年清末下旨废科举建学堂,邛州如何创办联合县立中学校,建校时间,办学地点,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及教材,黑字白纸都在同学录里记载得清清楚楚。有了可靠的办学历史文献史料物证为依据,因此萌发了灵感和激情而动了笔。
通过人脉社会关系,经过努力又从各个方面渠道,收集到众多邛崃中学从1914年创立到2014年的一百年期间,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文献,难得的珍贵老照片,包括1914年的《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同学录》和1948年《四川省立邛崃高級中学校同学录》,在民国时期曾任省政府省长、省主席刘湘、刘文辉、邓锡候、王缵绪等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四川省人民政府李大章省长对邛崃中学校长的“任命书”,有关邛崃中学办学的公文信函、师生名册、老照片等珍贵文献史料档案,还有百年曾历任校长、教职员工名册及照片,历届毕业证书,从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第一期的第一班起,百年来历届年级班次三万多罕见的学生祥细名单,还有难得的百年历届两百多老师的照片,内容丰富完整地涵盖了邛崃中学一百多年的建校历史,真实地展现了百年名校历程的丰采。
史料详实,沿革清晰,内容完整,公正客观。穿越时空,感受百年校园的岁月风云,感知百年老校的历史变迁。是难得的中学百年史,是百年教育的缩影,具有较高的史料收藏价值。
因对母校的挚爱而被感,在编写期间幸运地得到了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和邛崃中学58级毕业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对校史内容的肯定,而且还题词留下珍贵的墨宝。有不少来自邛崃中学毕业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不仅提供了有关史料,还通过各种形式对校史的肯定和鼓励支持。后来,就连省社科联的领导在偶然间看了校史书稿,称赞说:“能有如此详实可靠完整珍贵的校史史料,在所见到的校史中,的确是相当罕见难得的。”这些,让人感到汗颜,不敢怠惰,只有加倍努力认真尽心。
自1914年创办邛州联合县立中学以来,在一次次磨砺中,不断
完善自我,塑造着厚重与高大的形象;在一次次风雨的洗礼中,焕发
着生命的青春活力。在百年中,创造了育人树才的辉煌,名列百年名校,留下了历史的闪光。几万优秀学子,从这里出发,遍布于天下,走向成功,走向辉煌。毕业学生中后来有七位成为抗战将军,其中两
位为国捐躯。毕业的学生有老红军,有成都十二桥烈士,有学识渊博的工程院院士,还有不胜枚举的专家学者、杏坛新秀、政坛要人、艺苑名星、商贾总裁、耕耘园丁、工程技师……桃李满天下。他们在海
内外奋力拼搏,在各自岗位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母校都赢得了荣耀,都有人生闪光的火花。
从晚清时期到民国年代,到了百年后的今天,学校经历了办学历
程的坎坷曲折。在穿越历史的进程中,由初级中学逐次逐步到高级中学,以教学水平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曾有过与省著名的成都石室中学、七中和树德中学齐名媲美的辉煌,名闻巴蜀大地,成为四川省的重点中学。一百多年来,学校含辛茹苦,栉风沐雨,铸就了一部波浪式前行的办学发展史。
邛崃中学的百年,刻画的是饱经沧桑的历史画卷,展示的是绚丽夺目的文化长廊。触摸百年历史,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一股力量,一份责任,一次震憾,一个希望。从书里引领我们走进一条百年的历史长河,忆往昔、诉离别、铭师恩、话友情。相信对于许许多多曾经启蒙于斯、授业于斯、快乐于斯、痛苦于斯、成长于斯的校友,校史一定会带给你一种亲切的情愫,梦回校园。在校史会找到自己曾经的身影,会看到当年同桌的人。读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岁月芳华,聆听到那
个年代的师生情怀,还有难忘的人生趣话故事,会牵引出对于母校如
缕的情丝,感受着各种经典、各种难忘,从校史里得到升华。
在文君故里,难忘座落在巴蜀四大历史古城中的邛崃中学,一百多年来蕴含厚重的历史文化,培养出众多精英栋梁,成就了一大批为人类和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英才,凝聚着老师和学子的情怀。
曾在1956年,邛崃中学高18班,即56级,高考语文名列全川第三名,轰动了全川教育界,取得与成都七中、九中名校媲美的辉煌。省教育厅厅长张秀熟专门到邛崃中学校进行调研,邛崃中学的封家遂和吴天佑语文老师还在温江地区大会上作经验交流专题发言,全温江地区中学校长到邛崃中学参观学习。
没有在邛崃中学读过书的人,是无法理解学子对母校的挚爱真情。在收集资料和编写的过程中,曾经历了波折的难堪尴尬,遭受过恶语嘲讽的冷眼,遇到过人为的故意刁难,还有好心人的真诚劝告。名利淡泊,无私无畏。因此,一笑了之,都沒有难住学子的执着和决心。
冬去春来,日月轮回。凭着良心,守着清贫。咬文嚼字,用心在写。心血凝聚在笔,汗水变成文字,梦想终于成真。以详实完整罕见难得的史料文献,大量的照片资料为史实依据,百年建校历裎和发生的事件为脉络,经过反复修改,写出了近百万字“百年建校历史、百年辉煌历程、百年同学录”为主要内容的三本校史书稿,是对母校的眷恋情怀,是对母校的反哺感恩。
做人要有诚信,做事要凭良知。践行对已故老师生前托嘱的承诺,告慰苏步康和王世康等老师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