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在新一轮“论剑”中的位次,真的降了吗
原创 求弱守中 肖尧武个人研究室
一
话说近日,国内出现一份《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犹如一道新的“英雄帖”,重排天下城市群座次。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被正式册封为“世界级”;而成渝,与长江中游一起,受封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一时间,议论四起。关心成渝的,成渝当地的,不少人惊呼,说成渝被“降级”了,说好的“第四极”呢,怎么一下子就成“增长极”了?
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是“降级”,而是拨云见日,还原本相。
二
要说清此事,得先看看这份“英雄榜”的来历。
十四五规划中,将十九路“城”字辈分为三档:第一档有五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属“优化提升”级别;第二档有山东半岛、粤闽浙等,属“发展壮大”级别;第三档有哈长、辽中南等,属“培育培养”级别。
看出端倪没有?其实成渝本就与那三大城市群不在一个量级。这次的正名,不过是把话说得更明白了。
三
那么,何谓真正的“世界级”?
放眼四海,能称得上世界级城市群的,不过美日英等国的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英伦城市群等寥寥数个。
这些城市群,已臻“地理边界消失、行政边界模糊、经济产业连成一片”的化境。如果说他们在比拼,则比拼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全球资源的配置,国际竞争领域的参与。
反观成渝,尚处“双城记”阶段,如同两个壮汉,中间却隔着250公里的“薄弱地带”。四川境内的资阳、遂宁、内江、泸州,以及重庆所辖的实际为县区的城市,都还是小兄弟,未成气候。
四
再看家底,就更清楚了。
此次提出的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0%以上,堪称国之重器。而成渝,2024年GDP占全国比重约6.5%-7%,注意,这里指的不是四川、重庆,而是成都、重庆。
此般差距,好比跟在名门大派后面的后起之秀,有潜力,但尚需时日。
从实力看,长三角独步天下,粤港澳和京津冀各擅胜场,长江中游和成渝则稍逊一筹。
创新功力方面,成渝得分仅91.339,远低于长三角的109.693。这不是用不用功的问题,是积淀和底蕴的差距。
五
争论“降级”与否,实则是没能看懂国家布局的深意。
三大世界级城市群都在沿海,得开放风气之先,积累四十余载,有能力也有责任代表中国参与全球角逐。
而成渝深处内陆,其使命是带动西部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在“双循环”中筑牢腹地支撑。
简言之,三大群主“外”,成渝主“内”之西部。这不是地位高低,是分工各异。
六
好事者称,长江中游城市群GDP已超成渝!2024年数据显示,前者总量12.4万亿元,高于成渝的8.7万亿元。
这好比比较两个门派,一个地处中原,人多势众;一个雄踞西南,纵深广阔。各有所长,难分高下。
关键不是争一时长短,而是找准自己的位置,修炼自己的内功。
七
那么,成渝的价值何在?
国家的期待很明确,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引领西部开发开放。
这意味着,成渝不必硬学沿海模式,而要发挥自身特色,用好广阔的腹地市场、独特的陆海通道优势以及国家战略安全纵深。
具体而言,就是做好四件事,当好区域协调的“领头羊”、内循环的“关键节点”、内陆开放的“新高地”、特色产业的“创新区”。
八
名号不如实效,定位决定地位。
成渝的价值,不在于能否成为第四个“世界级”,而在于能否成为独一无二的“成渝”。
故此,“降级”之争可以休矣。这不是降级,是正名;不是贬低,是精准定位。
如同武林中,不是人人都适合练葵花宝典,找准适合自己的武功,练到极致,同样能独步一方。
成渝要做的,不是成为下一个长三角,而是成为最好的成渝。
这就够了。
——此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肖尧武个人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