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繁华的现代街巷中,藏着一处静默的历史见证者——奇山所城旧址。这片总面积达9.1万平方米的古城遗址,东临北河街,西靠胜利路,北至南大街,南接南门大街,至今仍基本保持着明清至民国初年的整体格局与建筑风貌,堪称烟台城市发展史上珍贵的“活化石”。
奇山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明代山东海防体系中的重要军事据点。因南距奇山2.5公里而得名,北距海岸仅2公里,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其所辖的木作墩、埠东墩、熨斗墩等沿海墩台,共同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海防线,历经明朝直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裁撤),守护沿海二百余年。
如今漫步所城内,仍可见十字街格局清晰可辨,一座座以青砖灰瓦、木构梁架为特色的传统四合院沿街而立。这些融合了明清民居建筑风格的院落,门楼雕花精细,山墙错落有致,无声地诉说着胶东民间建筑的审美与传统生活的痕迹。
2006年,奇山所城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价值不仅在于建筑实体,更在于它承载了从明代卫所制度、清代城市演变为民国初年市井生活的完整历史图层。这里不像一些过度商业化的古城,仍保持着原真的生活气息,行走其间,仿佛时光慢了下来。
文旅部门推荐游客可重点参观十字街主轴及沿线保存较完好的四合院群,感受胶东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与建造技艺,同时结合周边现代城市景观,体会历史与当代交融的独特城市风貌。未来,该片区有望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开展文化展示与体验式旅游开发,让更多人走近烟台的“城市根脉”。
不妨选择一个晴朗的午后,走进奇山所城,触摸明代石基、仰望清代山墙、踱步民国街巷,完成一场穿越六百年的时空对话。
炬光觀察|在“守”与“活”之间,探寻奇山所城的未来 在烟台市芝罘区车水马龙的现代街景中,奇山所城如同一块被时光精心打磨的璞玉,静谧而深沉。这座始建于1398年的明代海防卫所,不仅是“省级文保单位”的一块牌子,更是烟台这座城市弥足珍贵的“根脉”所在。它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的命题,是所有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代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奇山所城的价值,远超青砖灰瓦。 其核心价值在于三重“身份”的叠加。一是“军事身份”。作为明代山东海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承载着一段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厚重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海防史不可多得的“活教材”。二是“城市身份”。它是烟台城市发育的“原点”,其十字街格局记录了从军事卫所向民间市井演变的完整脉络,是读懂烟台不可或缺的“历史说明书”。三是“生活身份”。那片至今仍保留着古朴风貌的四合院群落,并非冰冷的展品,而是胶东地域建筑智慧、传统生活方式和邻里乡情的物质载体,充满着浓郁的“烟火气”。
然而,正是这份“烟火气”,让奇山所城的保护陷入了一种“甜蜜的负担”。完全原封不动的“博物馆式”保护,虽能最大程度保留建筑本体,却可能让历史街区失去活力,沦为“沉睡的化石”;而过度的商业开发,虽能带来一时喧嚣与经济效益,却极易侵蚀其本真性,让六百年的文脉在叫卖声中被“格式化”,最终变成又一个千篇一律的“仿古商业街”。
因此,奇山所城的未来,关键在于找到“保护”与“活化”之间的黄金平衡点。“守”是底线,必须坚守。 要坚持以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敬畏之心,保护好整体的街巷肌理、空间尺度、历史建筑以及原有的民居生活状态。任何开发行为都必须在文物保护的红线之内,修旧如旧,延缓其“衰老”,而非粗暴地“返老还童”。
“活”是出路,必须创新。 保护绝非意味着封闭。活化利用,是要为古老的历史注入崭新的时代生命力。这意味着,业态选择上应摒弃喧嚣的酒吧、同质化的零售,转而引入胶东非遗体验馆、传统工坊、主题书店、文化茶馆等能与历史对话的“慢业态”。文化呈现上可借助现代数字技术,用AR/VR重现明代军户生活、海防场景,让历史可感、可触。社区参与上应尊重原住民,让他们不仅是保护的对象,更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人,通过政策引导,实现“新老居民”共融,保留那份最珍贵的市井生活气息。
奇山所城的保护与发展,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的漫长接力。它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开发者的情怀和每一位市民的共识。我们期待的,不是一个被玻璃罩隔绝的标本,也不是一个被资本完全裹挟的商品,而是一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有温度的历史街区。让人们在穿越六百年的时空对话中,不仅能找到烟台的过去,更能安放现代人对乡愁的眷恋与文化归属的渴望。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文图/李飞 童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