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水务局印发《成都市城市内涝积水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将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排涝能力建设,分阶段推进内涝积水隐患整治,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一批严重积水点位整治,整体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基本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随《行动方案》共同印发的,还有“积水点位小微整治工程清单”,内容涉及110个项目。同时,计划在“5+1”区域3000余个点位布设积水监测设备,实现内涝积水灾害预警和风险区分析功能。
9月底前
排查城市内涝积水隐患
根据本次《行动方案》,在9月底前,成都将全面排查全市内涝积水隐患、分析积水成因、制定治理措施等。
在排查模式以及积水成因分析上,将采取实地踏勘、模型分析、专家会诊、群众走访等方式,全面收集历史积水数据、分析降雨径流特征及地形地貌影响,系统研究内涝积水成因,为内涝积水隐患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确保治理措施有效?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编制内涝积水隐患“一点一策”,明确管控和治理措施,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等,确保管得住、治得好。
值得关注的是,随《行动方案》共同印发的,还有《成都市城市内涝积水隐患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专班组建方案》。其中提到,专班成员单位包括: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委、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公园城市局等相关部门(单位)。
积水点位小微整治
工程清单发布
此次发布的“积水点位小微整治工程清单”内,共有110个项目,完成时限为2026年6月底前。项目将采取新建雨水管、改造雨水箅子、设置防倒灌设施等小微整治措施,短平快治理、缓解内涝积水隐患,局部改善排水条件。
例如,针对二环路高架桥积水点位,将根据桥梁结构、积水位置的不同,拟采取增设溢流孔、积水池等方式增加排水能力28处;拟通过调整桥面坡度等方式处置积水点位,同时增设水位警示标识,预计完成时间为今年12月。
剑南大道三环路神仙树跨线桥出城下桥处,计划将23座雨水箅子改造为平立结合式雨水箅子;新建雨水支管管径,长度100米;新建双箅雨水口5座(平立结合式雨水箅子)等,规划完成时间为2026年4月。
在3000余个点位
布设积水监测设备
《行动方案》提出,针对非工程措施内容,应分阶段采取措施。例如,在预测预报阶段,相关部门对降雨情况进行预测,内涝风险点位气象监测覆盖率提升10%;在应急响应方面,要求移动抽排设备在勤率达80%等。同时,根据积水情况,及时调整交通信号,实施交通分流,并实时发布路况信息及绕行建议等。
具体来看,“在历史内涝点位基础上,每一轮强降雨后开展复盘分析,锁定积水风险点位,分析问题成因,制定管护措施和工程治理措施。”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信息化预警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内涝积水监测系统,在“5+1”区域3000余个点位布设积水监测设备,实现内涝积水灾害预警和风险区分析功能,发生积水自动推送市防汛办及排水设施运维单位,显著缩短积水灾害处理反应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