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01|评论: 0

[转帖] 散步时踩到氢氟酸不幸去世,为什么氢氟酸这么危险?若不慎接触该如何自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一女子散步时误踩氢氟酸不幸离世的事件引发关注,感到痛心的同时也让我们想要探究:被称为「化骨水」的氢氟酸究竟有多危险?为何看似普通的弱酸能造成致命伤害?若不慎接触该如何正确自救?

新知答主 @云杉 和 中国科学院大学 理学博士 @黄河边儿 从科学原理和真实案例出发,拆解氢氟酸的隐蔽性危害与急救要点,帮你认清这种危险化学品的真面目。

「太长不看版」:氢氟酸虽为弱酸,却因氟离子强渗透性和隐蔽性极具致命性,可穿透皮肤直达骨骼,结合钙镁离子引发低钙血症,致心脏骤停,手掌大接触面积就可能致命。低浓度接触初期无痛感,数小时后才出现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急救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15-30 分钟,脱去污染衣物,涂葡萄糖酸钙凝胶,尽快送医注射钙剂。

女子因散步时踩到氢氟酸不幸去世,氢氟酸有多危险?若不慎接触到该怎样处理?

这东西人送外号「化骨水」,摸丁点,轻则剜肉、重则截肢,碰多了,当天去世。

如此丢弃氢氟酸致人死亡,已经构成了投放危险物质致人死亡,是犯罪。

更离谱的是,这东西现在都能网购到,甚至不需要实名登记。

建议严查此事同时加强危化品管理,也提醒各位不要随便走路况不明的路段。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有些夸张,请看下面的例子:

640
这个案例来自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氢氟酸安全手册。

1994 年,一个在某实验室工作的澳大利亚人,不小心把100 ml、70% 浓度的氢氟酸溅洒到了自己的右腿上。

作为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他清楚氢氟酸的威力,于是乎迅速用水冲洗身上的氢氟酸。

然后,他跳进游泳池,让一整个游泳池水来稀释身上的氢氟酸。

即便如此,医生还是截肢掉了他那只被氢氟酸腐蚀的右腿。

2 周后,他死了。

在没有六氟灵药液和敌氟灵等解毒剂的情况下,这个哥们第一时间采取了最正确最迅速的处理,甚至还想到去游泳池稀释,急救与截肢都很果断,但还是没逃得过去。


01
氢氟酸的危害
这就是氢氟酸的可怕之处:虽然是弱酸,但是极具化学活性。

没错,反常识、或者说反某些自媒体宣传的是,酸性≠腐蚀性。

酸性低只能说明氢氟酸在水中的电离度低,或者说给出质子(氢离子)的能力低,不代表它没有破坏力。

氢氟酸中的氟离子,体积小,亲和力强,具有极强的渗透能力。

640
它能轻易穿透皮肤、组织,甚至骨骼,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开始无尽的杀戮。

氟离子进入组织或者血液后,会疯狂地寻找并结合血液和细胞中的二价阳离子,尤其是钙离子(Ca2⁺)和镁离子(Mg2⁺)。

进一步,形成不溶性的氟化钙(CaF₂)和氟化镁(MgF₂),量大的话,可以直接堵塞血管。

这没完。

学过生物的应该知道,钙离子对于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和心肌收缩至关重要,氟离子的消耗导致体内钙离子浓度急剧下降,引发严重的低钙血症。

这一步,会导致剧烈的疼痛、肌肉抽搐,并最终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甚至直接心脏骤停。

640
氢氟酸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

这还没完。

氟离子还可以和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氟血红素,抑制细胞呼吸作用中的关键酶(如琥珀酸脱氢酶),阻断细胞能量代谢,导致细胞的死亡。

这依然没完。

人体骨骼中含有大量的钙离子,氟离子也可以与它们结合,导致骨膜坏死、骨密度下降,这就是「化骨水」外号的来历。

体重 70 公斤的人,只要 7ml 纯氟化氢,就能结合掉体内所有的游离钙。

中等浓度的氢氟酸,人接触大概两个巴掌那么大的面积,足以引起心脏的骤停。

可以见得,本次氢氟酸致死事件中当事人接触的量并不小,很快便不治身亡了。

从「连续两家医院无法收治」,足以看出其恐怖。

640
哪怕是低浓度的氢氟酸,皮肤接触到都是极度危险的。

由于氢氟酸的即刻腐蚀性不强,很多人在工作中不小心接触了一点点低浓度氢氟酸,几个小时内都感觉不到有什么异样,甚至抱着侥幸心理以为没事了,就医时觉得也只是外皮腐蚀发白。

结果医生一看,指甲要拔掉、肉要清掉、骨骼上要敷葡萄糖酸钙(用额外的钙离子结合氟离子),即使这样,对骨头的损伤已不可逆。

640
氢氟酸是唯一能腐蚀玻璃的酸, 所以要被装在铅或特氟龙容器里,更不能随意丢弃。

所以说,一块人经常散步的后山,踩到装好的大量致命液体,这件事本身就很恐怖。

用「投放危险物质致人死亡」来定性,一点都不过分。

我在写这个回答时,检索到还有相关的案例,这哥们好歹命保住了。

640
02
网购平台可购入氢氟酸?
至于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

答案很简单:某宝就能买到这东西,甚至「全网热销1w+」。

640
更牛的是——

用户问是否需要身份登记,答:不需要。

640
赶紧管管吧...

03
不慎接触如何自救
回答一下提问中若不慎接触如何处理的问题。

如若接触第一时间脱掉被洒的衣物,大量清水持续冲洗相应皮肤,叫 120,说清楚自己接触氢氟酸,如果有六氟灵和敌氟灵(国内真的很少有实验室会配),赶紧涂抹。

640
当然,最好的处理就是永远离这东西远远的...

文章的最后,致敬消防人员。

21 年江苏常州金坛沪武高速,槽罐车运输的氢氟酸泄露,共计 31.3 吨。

消防员穿着重装防化服,毅然决然地进入了现场,感谢英雄。

640

640



答主:黄河边儿
1300+ 赞同


为了起到警示作用,先看几张氢氟酸灼伤后的图吧(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640
氢氟酸灼伤后的图

氢氟酸不是一个强酸,在酸度上比相对常见的硫酸和盐酸弱很多(下图展示了在水溶液中不同酸在 25 摄氏度下的酸强度对比[1]),但它的危险性远超常见的强酸[2]。

640
在水溶液中不同酸在 25 摄氏度下的酸强度对比

01
氢氟酸的危害
氢氟酸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深度渗透性。 由于氢氟酸的分子量小,所以能迅速透过皮肤,甚至指甲进入深层组织,很多氢氟酸的案例,都是伤者带着布手套或者隔着棉花去拧氢氟酸的瓶盖导致的手指灼伤[3]。

而且,更可怕的是氢氟酸的伤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对于低浓度的氢氟酸,人刚被溅到时可能几乎没感觉,皮肤外观也没变化。当你以为没事的时候,氟离子已经快速渗透进皮肤深层。

所以相比硫酸、硝酸那种表面烧灼的酸,氢氟酸往往表面看起来伤口不重,但实际上内部组织和骨骼已经严重受损。

有的研究对比过氢氟酸和硫酸的灼伤程度[4],用同等面积的动物皮肤暴露于硫酸与氢氟酸,硫酸在表皮造成剧烈灼伤,但损伤大多局限在表层;而氢氟酸即使浓度只有 5–10%,也能在几分钟内穿透表皮,进入真皮和血管,血液中很快就能检测到氟离子,看似伤口轻,实则毒素已入血肉。

640
氟离子已经快速渗透进皮肤深层,

02
氢氟酸为何会导致死亡
有人可能会问,渗透进血肉,无非就是皮肉之苦,怎么还会导致死亡?

这正是氢氟酸另一个可怕之处。渗透之后的氟离子会与体内的 Ca2⁺ 和 Mg2⁺ 紧密结合,生成氟化钙(CaF₂)、氟化镁(MgF₂)沉淀,反应公式如下:

640
这里的 氟化钙 和 氟化镁都是难溶性沉淀,生成沉淀意味着血液里的钙、镁离子被占用,血清游离钙和镁浓度迅速下降,就会导致低钙/镁血症的出现,进而出现心律失常、抽搐,严重时可在数小时内因心脏骤停致死。

下图是一个氢氟酸中毒后的心电图变化[5],由于血钙被氟离子侵占,心室从兴奋到恢复的时间被拖长,图中红色箭头,这是低钙血症的危险信号,也说明越容易发展成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640
氢氟酸中毒后的心电图变化

03
不慎接触如何自救
如果不小心触碰到了氢氟酸, 美国化学委员会给出的急救流程是这样的[6]:

第一,用大量清水持续冲洗至少 15–30 分钟,同时脱掉所有污染衣物,冲洗越快越好,以免氟离子进入更深入组织。

第二,外用2.5% 葡萄糖酸钙凝胶,反复涂抹于伤口并按摩,促进钙离子中和氟离子;严重时:医生会进行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甚至用动脉灌注的方法。

第三,立即送往有危化品中毒救治经验的大医院,医院会监测电解质、心电图,防止低钙血症引发心脏骤停。

注意:普通烧伤药膏对氢氟酸灼伤完全无效。

04
弱酸=危害小?
可能有的人以为氢氟酸「弱酸 = 危害小」,所以就降低了警惕。

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对酸和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只是觉得危害大小跟酸不酸有关,那可能才是最大的危害。因为有的物质,甚至都不是酸,但是确实强毒性的。

举几个例子。

氰化钾(KCN),这不是酸,而是盐;但是进入人体后会释放氰离子(CN⁻),它能直接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让细胞没法利用氧气,结果就是哪怕吸入的空气里氧气很充足,身体也会像窒息一样,很快致命。

还有氯气,这个也不是酸,而是一种气体。一旦吸入,会与呼吸道水分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造成严重的肺损伤和窒息,这个在一战和抗日战争的时候,都曾被报道出当作化学武器使用。

还有肉毒毒素,也不是酸,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毒素。它能阻断神经递质释放,导致肌肉完全瘫痪。毒性之强以纳克计量就能致死[7]。

所以,酸不酸、强不强酸,并不是决定危险性的关键。氢氟酸的可怕在于它的渗透性和氟离子的全身毒性,而不是它在酸度排名里算强还是弱。就像氰化钾、肉毒毒素、氯气都不是酸,但比很多强酸危险得多。对于公众科普来说,明白弱酸甚至非酸类物质会有剧毒,这一点应该更重要,因为会加强对其他毒性物质的警惕。

参考
[1]https://www.flinnsci.ca/acid-base-strength-chart/ap7042/
[2]https://tv.cctv.com/2012/10/12/VIDE1355666379498886.shtml
[3]https://www.cmaj.ca/content/191/11/E314
[4]Kirkpatrick, J. J. R., D. S. Enion, and D. A. R. Burd. "Hydrofluoric acid burns: a review." Burns 21.7 (1995): 483-493.
[5]McKee, D., Thoma, A., Bailey, K., & Fish, J. (2014). A review of hydrofluoric acid burn management. Plastic Surgery, 22(2), 95-98.
[6]https://www.americanchemistry.com/content/download/11220/file/First-Aid-Guidelines-for-Anhydrous-Hydrogen-Fluoride-and-Hydrofluoric-Acid.pdf
[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2%89%E6%AF%92%E6%A1%BF%E8%8F%8C%E6%AF%92%E7%B4%A0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